1 綠色建筑“深綠”設計。
所謂綠色建筑“深綠”設計,是“深層次”“綠色建筑設計”的簡稱。它是針對于市場中出現的建筑節能技術的“淺綠”或“假綠”而言的。建筑從原始的穴居發展到今天的恒溫恒濕的環境,應該說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其發展并非是完美的。
傳統建筑群體布局形式、建筑的自然采光與通風、建筑遮陽、防潮與防噪等技術手段在現行建筑設計中進行創新應用較少,大量的節能技術是“冷拼”與“疊加”的,為技術而技術,為綠色而綠色的現象比比皆是。不能因地制宜地采用節能技術措施,使得實踐中的綠色建筑千篇一律,加之工作人員的施工水平,節能技術細節部位處理不到位,節能效果大大降低。
在建筑節能技術應用的實踐過程中,要讓建筑節能設計持續發展,需要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即全過程、全角度的“深綠”設計。
2 基于全壽命周期的建筑深綠設計措施。
2.1 規劃設計是深綠設計的核心。
規劃設計是建筑全壽命周期的起點,也是核心點。一個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是否與現實相匹配,關鍵就是看建筑在設計中,是否尊重了環境,是否采用了最佳的建筑構造措施以達到最大限度的節能。
2.1.1 尊重環境,體現“中國式”的建筑節能理念。
“中國式、老百姓式”的深綠建筑設計,其實是引導一種正確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綠色建筑的設計旅程中,基本被大眾理解成它是一種“高端的”“貴族化”的,在老百姓關心的房價中,也可以看出,稱呼為“綠色建筑”的房價單價基本是普通房價的 1.5~2 倍,前期投入過多,運營成本高,阻止了綠色建筑的發展步伐,也違背了國家要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初衷,無形中阻礙了人們的購買熱情。
其實舒適的節能建筑不是高成本的,從我國舒適、節能的民居建筑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深綠設計的方向。就像布賴恩·愛得華茲(Brian Edwards)在《可持續建筑》一書中寫道 :“人類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應當遵循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便是向過去學習-重視和理解鄉土建筑的結構和風格,使用當地采購的材料,當地供應的能源和當地的傳統工藝?!?br>
民居是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結合當地的氣候、人文習慣形成的,體現出了諸多綠色建筑設計理念,都是“老百姓式”的。陜西窯洞,就地取材(土窯、石窯、磚窯)說明它的成本并不高,但它做到冬暖夏涼。透過它的設計理念看綠色建筑,完全可以當地材料低成本地建造“老百姓式”的綠色建筑。土樓是福建、廣東等地客家人的住宅,土樓材料選用“黃土”“杉土”都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北京的四合院,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征,這種“老百姓式”建筑設計,是尊重了北京夏季高溫、冬季寒冷,冬季春季風沙較多的氣候特點。
從中國傳統民居中汲取營養,設計“中國式”的綠色節能建筑,是建筑節能設計的最基本的出發點,做到能源消耗最少,資源利用最佳、環境負荷最小,即做到了深綠設計中對環境的尊重環節。簡單說,就是利用當地的建筑材料,利用周邊環境的有利條件以及建筑群自身互相遮擋,目的是不僅讓建筑在夏天隔絕太陽輻射而且在冬天則要盡可能多地吸收太陽輻射,應達到良好日照和土地利用的最優組合。
2.1.2 項目全方位設計是綠色建筑“深綠”設計的基石。
一個節能項目,包含了諸多單位工程,而單位工程又包含了很多分部、分項工程。通俗講,一棟完美的綠色建筑,如同一個高尚的人一樣,要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點點滴滴做到深綠的節能設計,一個環節不到位,就會影響整棟建筑的節能效果,而一棟建筑的不完善會波及到整個項目,一個項目又有可能會波及到一個城市。目前建筑的節能構造設計,在材料的選用,維護結構的節能措施選擇上,應注意其完整性。從地下室的墻體、底板到上部維護結構的墻體、樓板、門窗、屋頂各個環節,都需要進行細部設計及節能效果的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