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木工程基礎施工技術的相關要求
1.1 基坑土方的開挖
進行基坑的開挖時應遵循如下原則:"分層開挖,先撐后挖",先進行開挖順序以及分層厚度的確定,然后進行連續施工,以防地基土出現擾動現象。整個開挖過程都必須認真進行檢查,進行地下水位以下的挖土施工應進行科學降水。
1.2 土方填筑及其壓實
首先,在進行土料的選用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問題,一是碎石類、砂土及其含水量同壓實要求相符的黏性土可選為填筑土料。二是淤泥,膨脹性土,凍土及有機含量超過 8%、含硫酸鹽超過 5%的土等不應做為填筑土。壓實的方法包括振動法、碾壓法、夯實法及通過工具進行壓實等方法。壓實過程中必須注意壓實功、土的含水量以及每層鋪土厚度。填土應由低到高,由下向上整個寬度分層鋪填碾壓或夯實。填方應分層進行并盡量采用同類土填筑。應在相對兩側或四周同時進行回填與夯實。當天填筑應在當天壓實。填土壓實質量符合規范規定。
2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術
土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基坑開挖技術包括淺基坑的開挖技術和深基坑的開挖技術,以下分別對其進行闡述。
2.1 淺基坑的開挖及其支護技術
首先,土方的邊坡應以當地的土質、開挖的深度及其方法、邊坡的留置時間、坡頂的荷載情況、排水及降水狀況以及當地的氣候條件等因素為依據進行確定。其次,在土質均勻及濕度正常,基坑或管溝地面的標高高于地下水位,且敞露時間較少時,在挖土深度一定的情況下可不進行放坡和加支撐,但是,開挖深度不可超過相關規定。再次,土質及其濕度適宜,且地質情況相對較好的情況下,當基坑或管溝的底面標高高于地下水位時,開挖深度應不超過 5m,且可不加支撐。此外,對于永久性的挖方邊坡而言,應根據設計的相關要求進行放坡。最后,在山體整體穩定的情況下,臨時挖方的邊坡若相對使用時間較長且高度低于 10m 時,可以以實際條件設計坡度。淺基坑的土壁支撐技術一般包括灌注樁、板樁、橫撐、深層攪拌樁及地下連續墻等。
2.2 深基坑的開挖及其支護技術
在深基坑的開挖過程中,為了保證坑基開挖過程中土壁的穩定性,通常采用臨時支擋來確保深基坑土壁的穩定性。對于透水擋土支護結構而言,可采用工字鋼樁加橫擋板、預制樁、雙排灌注樁等進行擋土;對于止水擋土結構而言,主要包括了鋼板樁、地下連續墻、化學注漿樁以及深層攪拌水泥土墻等結構;對于支撐部分的結構而言,可采用懸臂、錨拉式支護,或土層錨桿、型鋼水平支撐等結構。
3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要點
3.1 土壁的穩定
土壁穩定的關鍵在于土體內粘結力與摩擦阻力之間的平衡。如果土體失去此平衡,就會發生塌方,從而影響工程工期,也會給周圍的建筑和人造成危害。要保證土壁穩定,應先放足邊坡,并且邊坡的留設要符合一定的要求。另外,邊坡坡度的大小則要依據土壤特性、地質條件和施工的條件和方法等多種因素而定。比如,粘性土質的邊坡應陡些,人工或機械挖土、明溝排水時邊坡不宜太陡,應平緩些;基坑旁邊有主要建筑物的情況下,邊坡比例宜在 1∶1.0~1∶1.5 范圍內;無地下水且工期較短,可不放坡而留設直槽時,開挖的深度不能超過以下數值:以砂土為填充物的密實、中密實砂土及碎石類土為 1m;可塑、硬塑的輕亞粘土和亞粘土為 1.25m;以粘性土為填充物的可塑、硬粘粘土及碎石類土為 1.5m:堅硬粘土為 2m.此外,為了土壁的穩定,還應設置支撐,不僅可以降低土方量、減少施工面,還可以使放坡不受場地限制。
3.2 排水技術要點
土體干燥是土方施工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排水工作一定要做好。一般而言,施工的排水可分為兩種:明排水法,即運用截、抽和疏的排水方法。截指截住水流;抽指開挖基坑時,在坑底留設集水井和排水溝,使水流順著排水溝匯集到集水井中,之后用水泵將水抽出;疏指疏干積水。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在開挖基坑之前,在基坑的周圍安設足夠數量的濾水管,將水抽走,在工程完工之前,保證地下水位始終在坑底之下。保證了坑基土體的干燥,可以有效的防止流砂,并改善施工條件。盡管如此,在降水前,一定要考慮原有的工程建筑物可能產生的附加位移和沉降引起傾斜、開裂、倒塌及地面塌陷。因此,在施工必要時,要采取一定的防護措施。
3.3 填土及壓實技術
設計合理的填方邊坡,選擇合適的土料及填筑方法,可以確保填土的強度和水穩性。土壤中如果有機物含量較大或石膏含量超過2%,則不能作為填土所用。施工時,填方工程宜分層鋪土然后壓實,若用同類的土壤來填筑最好。如采用了不同類型的土壤填筑時,應當把透水性較小的土壤放置于透水性較大的土壤之上。為了避免填方內有水囊形成,嚴禁將不同類型的土壤混合且不均一的使用。
3.4 鉆孔灌注樁基礎施工技術要點分析
3.4.1 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應對進行場地平整處理。若場地處在陡坡時,應當將場地挖成平坡作為工作臺。若場地處在河中淺水時,應采用筑島圍堰法,島頂要高出水位 0.75~1.00m.
3.4.2 護筒的埋設技術要點。護筒的埋設過程中,其頂較應高出原地大約 0.30m,地質情況相對較好時可設為 1.0 到 1.5m 之間,若地質不好最好為 1.5 至 2.0m.施工過程中,當地下水位于地面 1m 以下時采用挖孔埋設方法更為方便,當地下水位相對較高時采用的是填筑埋設方法。護筒下沉的過程中應注意確保其正直,通常而言,傾斜度較大的護筒容易被鉆頭所碰破,進而導致漏漿的發生,若鋼筋骨架偏斜時,可能導致樁的混凝土保護層遠遠不足。因此,要求護筒頂面中心同樁位的設計偏差不能大于 5cm,且斜度不應超過 1%.
3.5 混凝土灌注施工技術要點
加工鋼筋籠時,所用的鋼筋不僅要進行實驗室試驗,而且還要進行現場質量和外觀等常規檢查。低溫焊接鋼筋時,應在室內進行操作,焊接完畢鋼筋冷卻后再離開室內。進行鋼筋籠的集中下料,并通過吊車進行整節的吊裝。進行混凝土的灌注過程中應在清孔之后的一個小時內開始,通過導管法進行施工,并采用剪球法進行混凝土的灌注封底?;炷羶Υ媪繎鲜着炷寥肟字?,導管在混凝土中的埋入深度處于 1.5 至 2.0m 之間,且小于 3.0m 等的相關規定。為避免灌注過程中鋼筋籠發生上浮的現象,除了加設撐桿固定之外,還應在混凝土面同鋼筋籠底接近過程中進行灌入速度地適當放緩。當灌注快結束后可增加漏斗的高度,以確保灌注工作的繼續,防止導管中混凝土柱的高度發生減少,使混凝土頂升過程出現困難。
參考文獻:
[1]樊桂花。土木工程施工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技術[J].江西建材,2011.
[2]黃玉興。試析土木工程工程軟土地基基礎處理方案[J].科技資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