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優化探究
【第一章】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農村電網改造一般理論闡述
【3.1 - 3.3】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現狀分析
【3.4 - 3.6】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成效分析
【4.1】農村用電滿足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4.2 - 4.5】農村電網網架結構仍不合理
【5.1 - 5.2.1】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重點
【5.2.2 - 5.3】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配套措施
【結論/參考文獻】鄆城縣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5.2.2 合理布局電網
變電所是農村電力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供電網的電壓變換成所需要的電壓和合理的分配電能。所以變電所的合理布局是農村電力電網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變電所的合理布局是合理地確定變電所的數量、位置以及變電所主要變壓器的容量和臺數,以適應規劃地區內負荷增長的需要。
在確定變電所的數量時,必須綜合考慮架設送電線路的遠近以及配電網絡投資的影響。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最佳布點方案。一般來說,在一個規劃區內變電所的數量以及分布方案的確定,應當實在滿足電壓降的條件下,期 35(63)和 10kV 電網建設的總費用最小,所以應首先確定 35(63)和 10kV 線路的經濟供電半徑。在確定變電所位置時,必須考慮供電負荷的性質,已經對變電所容量的影響。在確定變電所位置時,還必須綜合考慮變電所的進出線走廊以及地形、地質、交通、防洪等條件。
10kV 線路經濟供電半徑的計算:變電所的 10kV 出線回數一般不超過 6 回。這是因為,與其他多種回數出線的方案比較,唯有 6 回出線有最好的技術經濟指標。據此,推導出農村 10kV配電線路的經濟供電半徑的關系式。
35kV線路允許供電半徑的計算35kV 線路是目前我國農村電網的主網部分,其允許供電半徑應按允許電壓降確定,進而確定導線截面及經濟電流密度。若能滿足上述要求,則可認為是符合送電線路的技術經濟條件。根據劃地區負荷圖上所標明的各負荷區的符合密度,首先由表 5.1 查出不同符合密度下 10kV 配電線路的經濟供電半徑,然后按照變電所布局的原則要求進行初步布點,并對最長的 10kV主干線進行電壓操作校驗,以確定合理的供電區。
根據 35kV 變電所的供電負荷,確定 35kV 電網的接線方式,計算 35kV 線路的允許供電半徑,同時校驗變電所的布點是否合理。在擬定變電所供電范圍和布局方案時,對于新開辟的用電地區,可以直接在負荷圖上進行布點;對于以用電地區,則應在已有電網布局的基礎上,考慮各輸變電環節供電能力的平衡,在充分利用原有變電所增容、改造的可能性之后,再根據負荷增長的需要,增設的新變電所。當 35kV 的電網采用增容或增設變電所仍不能滿足規劃水平年的負荷發展需要時,要考慮建設 110或 220kV一級電壓的電網。
在規劃負荷區內,有若干個大的集中符合點時,此時不能再按均勻符合確定變電所的控制面積和經濟供電半徑,應集中負荷的供電方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利用坐標法求得負荷中心。
當負荷中心確定后,綜合考慮電源的走向、地理條件及出線走廊因素以后,最后確定變電所的位置,并校驗每一條 10kV線路在承擔最大負荷條件下的允許電壓降。
5.2.3 合理選擇農網改造設備。
在農村電網改造種設備的選擇尤為重要,選擇不合理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容易引發斷電風險和安全事故。因此在農改選擇設備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選擇變電一次設備。
通過大修、技改,逐步淘汰老化型號設備,更換技術含量高,少檢修的新型設備,改善變電站周圍環境,防止由于非自然災害原因引起的停電事故發生。
(2)合理選擇變電二次設備。
逐步將微機保護裝置更換為數字化保護裝置,加強操作人員培訓,深層次熟悉數字化變電站技術。
(3)合理選擇輸電設備。
1)110千伏設備。
通過電網規劃,新建 110 千伏電網(110 千伏潘城 I、II 線、110 千伏楊莊集輸變電工程、110 千伏侯集線路工程、110 千伏武安擴建工程、110 千伏于樓輸變電工程、220 千伏隨官屯 110 千伏配出工程)主要采用單電源雙輻射接線、雙側電源單輻射接線、雙側電源單鏈接線。
2)35千伏設備。
通過對部分 35 千伏變電站主變進行增容,新建、改造部分 35 千伏線路,導線采用 LGJ-240 導線,角鋼塔,絕緣子采用硅膠合成絕緣子結構,全線架設避雷線,使線路導線截面統一。提高設備的 N-1 通過率,提高供電可靠性。
(4)合理選擇配網設備。
在電網規劃中,優先采用新建臺區、線路解決現狀存在的問題,充分考慮負荷發展,在變電容量和導線截面選擇上留有充分裕度,避免重復建設和頻繁改造。
5.2.4 把握好農網升級改造工程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
如何防范各類風險,提高管理水平,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升級工程任務,就需要我們供電企業全面加強工程實施的過程中的內部控制。所謂內部控制,是指一個單位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與措施的總稱。
明確管理目標,讓我們工作者都為目標全力以赴,將目標分解,指定目前目標所需要的流程,其中包括工程設計與報審流程,工程設計變更流程,單項工程竣工驗收流程,物資領用流程,工程竣工流程等。根據流程的屬性來確定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杜絕責任不清,推諉責任的現象。從而降低內部管理的損耗,明顯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加強成本控制,確保工程任務的順利完成。如果不加強成本控制,特別是在惡劣的環境中,二次人力運輸距離長,施工難度大的工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工程費用耗盡的情況。所以如何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成為一個重要問題,每次工程施工之前應對所有其子項目所在的施工現場進行施工難度評估。根據清障、土建施工、二次運輸、電桿移位利舊等多個類別進行難易程度評分。再根據工程的施工費用制定合理的定額來控制成本管理。當然首先是保證施工的安全條件下進行控制成本。確保工程順利完工。
農網改造升級工程費用的申報和支出過程,不能全都由一個崗位或者一人包辦,做原始憑證必須要費用直接發生的本人簽字確認,支出的費用必須由指定銀行轉入到費用發生的賬戶。確保資金使用方向的合法性。防止虛假內容的發票套取現金,形成腐敗,提高廉政作風。
全面落實農網改造安全責任制。要求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施行分等級、分專業管理。成立農網改造升級領導小組,明確農網升級改造安全管理工作管理層、執行層和監督層的安全責任。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工作方針,各級領導分級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做到農網升級改造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閉環管理,把安全責任全面落實到位,將安全目標責任落實到個人。
5.2.5 全面提高公司人員的技術水平和供電站人員的服務水平。
農網改造的技術水平直接關系到農網改造后的效果。農網改造應成立技術小組,轉變觀念從思想上和行動上與時俱進。一是要緊跟時代步伐,關注新形勢和國內電網改造的新技術新動態。二是轉變工作方法,主動參與一線技術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技術的提高不僅依靠科學文化知識的增長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進行磨練和積累。三是職業道德意識。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其職業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同時帶有明顯的行業特征,主要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而國家電網的工作人員職業道德的核心是安全。因此,要求公司人員必須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操作、認真嚴謹、提高應變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熱愛自己的崗位,把工作視為自身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體現。
5.3鄆城縣農村電網改造的配套措施。
5.3.1 努力改善農村環境。
首先要繼續開展鄉村文明工作。在前期的鄉村文明工作后農村的衛生得到很大改善:以前垃圾成堆,街道臟、亂、差,不僅是環境問題,而且垃圾的堆放還占用了街道、村內胡同、甚至耕地。對農村電網的改造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鄉村文明活動以后農村環境有了很大改善村里變化很大,路寬了,干凈了,路燈也亮了。在后續工作中要做好環境衛生的監督工作并制定長效機制,搞好宣傳提高農民自覺保護環境意識。其次是加大村村通工程和一事一議在鄉鎮、村兩級的受惠力度,使村級公路村村暢通。再次水利方面加強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的實施,使村內現有溝、渠、井進一步的疏通和改進。保證農田的旱時灌溉,澇時排水,促進農田的豐收。最后,加快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不僅能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節約耕地,同時為農村電網的改建提供了很好的有利條件。
5.3.2 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鄆城的經濟發展迅速,第三產企業和小微企業有 70%落戶在鄉鎮。結合鄆城縣的縣域情況和經濟狀況,完善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和扶持小微企業和工廠的發展是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徑。 這就要求電力部門在電力方面積極配合好企業和工廠的發展,滿足它們的用電需求??h鎮兩級政府也應加大對落戶在鄉鎮的小微企業的扶持。比如對小微企業減稅、加強對小微企業的財政支持、大力發展適合小微企業特點的專業化的微型金融、完善小微企業服務體系、改善小微企業發展環境等等。
5.3.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鄆城縣從展開新農村建設至今,政府對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十分重視。在今后的農網改造中,各縣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應從大局出發,提高認識,調動各單位積極配合全力以赴、攻堅克難、落實相關責任、把握工作的主動性,堅持"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對農村電網的改造開通"綠色通道".尤其是交通、農業、水利、電力、林業、規劃、通信、土管等部門要密切配合聯動,既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要積極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為農網改造升級和農電體制改革工作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