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觀眾廳是劇場建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為觀演活動提供空間和背景。對演出本身而言,劇場觀眾廳的室內空間不適宜過于復雜和華麗,否則會吸引和分散觀眾的注意力,不利于觀賞演出。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劇場觀眾廳的形狀都以基本的幾何形狀為主,如矩形、扇形、六角形等。尤其是矩形(鞋盒式)大廳更有可能獲得良好的音質條件,這更促使了觀眾廳形狀的簡單化。
二、觀眾廳布?方式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隨著解構主義建筑思潮的興起以及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建筑外形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幾何形體,各種復合的、傾斜的、彎轉的、扭曲的形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類公共建筑中cS種趨勢也同樣延伸到建筑室內洞時,建筑聲學研究聲學技術及聲學材料的迅速發展,使復雜的室內空間同樣可以具有良好的音質條件。因此,劇場觀眾廳室內空間有復雜化的趨勢,為建筑師的藝術創作和空間營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但無論觀眾廳的形式如何改變,其布置的因素還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座位寬度和排距的確定、走道的布置以及池座、樓座的設置。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當代人身高、體重的增長,座位寬度、排距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觀眾廳形式、布局的復雜化和臺地式座位布局的出現,觀眾廳內的走道越來越多。這些變化,都使觀眾廳內的座位密度大為降低,對劇場的建筑設計、演出效果和使用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觀眾廳基本布置對劇場的影響
1.劇場造價及運營
在觀眾廳座位數一定的條件下,座位寬度和排距越大、走道越多,觀眾廳內的座位密度111就越小,占用的面積自然越大??梢?,隨著座位尺寸的增加以及走道數量的增多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劇場的造價。
類似地,當劇場造價或建筑面積為一確定值時,座位寬度和排距越大、走道數量越多,則觀眾廳的座位數量越少。這對劇場的市場運作是相當不利的。例如,排距1000和排距900的劇場相比,座位總數將減少10%。如果是1500個座位數的劇場,減少的座位數則多達150個。雖然當前我國劇場的上座率只有70%左右’但當有著名團體、演員的演出時,門票往往會供不應求,那么由于座位數量減少所帶來的票房損失會對劇場的經營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
2.觀演氣氛
在觀眾廳座位數一定的條件下,座位寬度、在此基礎上,輔以演員改進發音技巧和力量,則在一定程度上摒棄音響系統進行原聲演出是完全可能的,那畢竟是戲劇發展的源泉和趨勢。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國的劇場建筑設計規范和一些指導叢書均提出劇場的每座容積參考指標:如話劇、戲曲為3.5~5.5m3/每座,歌舞劇為4.0~7.0 m3/每座12]。該指標的提出是以觀眾吸聲量與觀眾座位數成正比為依據。然而,觀眾的吸聲量實質上是與觀眾席的面積有關,與觀眾數量無關。因此,根據此指標估算的廳堂容積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當觀眾廳內座位密度較低時,座位數相對較少,計算容積也偏小,從而導致實際的混響時間較短。反之,座椅密度較高時,座位數較多,計算容積則偏大,實際的混響時間變長。這是建筑師在估算廳堂容積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此外,當建筑師增加座位寬度時,觀眾廳的寬度無疑也會有所增加,則初始時延間隙\\(直達聲到達時間與第一個反射聲到達時間之差)會變長,視在聲源寬度\\(ASW\\)變小,直接后果是降低了觀眾感受到的空間感和親切感。而當排距增加時,后排觀眾距舞臺更遠,音質會變差。
有時為了增加規模并減少后排觀眾與舞臺的距離,觀眾廳會設置很深的樓座。這將使部分池座觀眾處于上部樓座的遮蔽之中,音質將更大大受損。排距、走道數量與觀眾廳面積成反比。大量的調查研究已經指出,演員、演奏家與指揮家更傾向于在小的觀眾廳內演出,因為小空間更有利于加強觀演關系,提高演出質量。因此,更能形成熱烈的觀看氣氛,有利于激發演員表演的熱情。反之,座位密度降低,演員與觀眾的親密度、注意力和及時響應都有所降低。觀眾也更渴望從更近的距離去觀看演出,因此選擇較小的座位寬度、排距和走道對觀眾和演員來說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觀眾廳面積增加后,其長度或寬度必然隨之增加,則最后幾排或邊座觀眾的視覺條件會變差。
3.廳堂音質
當前,我國大部分劇場的表演限于演員的發聲方式,聲功率一般較小,在較大的觀眾廳內后排的響度一般都不足,因而往往需要利用擴音系統來增大音量。若觀眾廳能合理布置,選擇盡可能小的座位寬度、排距及走道數量,則可減小觀眾廳的面積,能使響度得到明顯的提高。畢竟,“聽眾的聲吸收與其面積有直接的關系,而與所在區域的聽眾數量無關”。
四、觀眾廳基本布置的現狀及變化
1.座位規模的擴大
隨著人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及對文化生活的渴求,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走進劇場觀看演出,劇場的座位規模為了適應這種需求而擴大。
此外,現代的藝術演出由于表現手法的改變和演出效果的提高,增加了更多的演出設備,從而使演出成本不斷提高。這就需要劇場盡可能地提高票房收人以適應這種變化,而增加座位數量無疑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再者,劇場作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投人的建設資金日益增多;并需要較大的建筑面積和體量以突出劇場的地位,這些傾向為劇場座位規模的擴大提供了可能。
2.座位寬度和排距的增加
從古希臘開始,人類身體的尺寸和比例就影響著觀眾廳的設計。仔細研究近百年以來劇場觀眾廳的座位密度,我們可以發現座位排距和寬度都在增加,顯然這是因為人類的身高和體重都在增加。特別是近20年來,這種增長還有加快的趨勢。同時現在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更重視觀眾廳座椅的舒適性和可達性。
國外研究展示了從1896年至今標準座椅寬度和設計指南中最小排距的變化趨勢(圖1、圖2\\)。大概經歷了 100年的時間,座椅寬度從48.2 cm\\(l9英寸)增加到50.8cm\\(20英寸),而最近20年則增加到55.9 cm \\(22英寸);最小排距的變化則比較平穩,從最早的63.5 cm\\(25英寸)增加到88.9 cm \\(35英寸)。這些尺寸的變化使當前10個座位的面積在20世紀90年代能容納13個座位,在20世紀初期則能容納20個座位。
筆者從白瑞納克的《音樂廳和歌劇院》一書中選取了30個廳堂(每個時間段有10個廳堂),比較座位寬度和排距的變化對每座面積的影響。劇場觀眾廳每座面積的平均值從20世紀初之前(1776年~1935年)的0.52 m2,上升到20世紀中期(1956年~1974年)的0.62 m2,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期(1985年~2012年)的0.67 m2。
比較我國國內劇場觀眾廳的每座面積\\(見表1\\)。表中數據可見,我國新建劇場觀眾廳的每座面積最小值為0.69 m2,最大值達0.80 m2,平均值為0.73 m2。與表1國外新建劇場的平均值0.67 m2相比,大了約9%??紤]到東西方人的身材差異,我國劇場觀眾廳的每座面積無疑是偏大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國新建劇場座椅平均寬度已達56.5cm,稍微高于外國的平均值。而部分劇場座椅平均寬度接近60 cm,那顯然是過于超前了。至于排距,外國劇院對最小排距的建議值是88.9cm\\(35 inch\\),推薦值是 96.5 cm \\(38 inch\\),我國大部分劇場的排距為95cm,稍小于外國劇院的推薦值,考慮到身高因素,則還是比較合適的。但部分劇院的平均排距達100 cm,則明顯過于浪費了。
3.走道數量的增加
電子計算機和現代聲學技術的發展為復雜空間的聲學模擬和計算提供了技術和手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復雜空間的良好音質。
于是,建筑師開始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幾何式平面,山谷梯田式、臺地式、跌落式、復合式等新型的觀眾廳布置方式不斷出現。這種復雜布局由于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對于人員疏散的要求,必須增加大量的走道面積,從而使座位密度變得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