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效提升的影響因素分析
對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影響因素的調查從兩個不同層面展開:
其一是宏觀因素層面;其二是五大支撐體系因素層面。影響度 的衡量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5級”評分制,其中1表示影響度非常??;2表示影響度比較??;3表示影響度一般;4表示影響度比較大;5表示影響度非常大。
1.1 宏觀因素層面
宏觀因素層面的影響因素清單包括“經濟社會發展水平”(a)、“資源環境條件約束”(b)、“生活品質提高”(c)、“社會道德意識提高”(d)、“文化層面的干擾”(e)等5大范疇共20子項影響因素(表1)。整體來看,這些因素的均值在3.38~4.30之間,對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影響都比較顯著。但不同影響因素的影響度大小也存在差異,見表1.
同屬“生活品質提高”(c)范疇的“室內空氣品質”、“室內熱舒適度”、“室內舒適度改善”位列第1、2、6名??梢娚钇焚|提升的趨勢與訴求是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影響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首重因素;且在此范疇內,空氣品質和熱舒適度方面的需求較之室內噪聲和光環境更為迫切也更受重視。
“社會道德意識提高”(d)范疇的3個子項影響因素“公共建筑業主的社會責任”、“節能知識的普及”、“公眾素質提高”分別排在第4、7、8位。這表明隨著節能知識的普及和公眾素質的提高,由社會道德意識的提高而對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產生的促進力將會越來越顯著。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a)范疇的4個子項影響因素均值都低于4.00,排名位于后50%.此結果與早期預期有較大出入,對此:其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必然對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有所影響,這點毋庸置疑,只是與其他幾類影響因素相比,其顯著性相對較低而已;其二,相比居住建筑而言,公共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已經普遍存在高能耗、高舒適度、低能效的問題,因此也間接影響了其影響度。
“資源環境條件約束”(b)和“文化層面的干擾”(e)兩個范疇的子項影響因素大多散布在中間范圍。其中,“大氣污染治理”和“資源的稀缺度”分別排在第3名和第9名,是資源環境條件約束范疇影響度最大的兩個子項影響因素,這也與當下現實生活中資源環境挑戰約束形勢最為嚴峻的兩個方面相契合?!皟炏瓤紤]能效的建筑學理論”和“能源消費文化的差異”分別排在第5和第10位,被認為是從文化層面干擾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
1.2 五大體系因素層面
對政策、技術、經濟、能力、市場等五大體系影響因素的調查進行了近期(2016~2020年)和遠期(2021~2030年)的區分。調查結果見表2和圖1.
公共建筑能效提升5大體系影響因素的影響度在近期與遠期差別較大。近期來看,政策因素是影響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首重因素,其次為技術類因素,而市場體系因素的影響度最小。政策和技術影響最大的原因是,公共建筑節能市場構建初期對政府的引導、培育和扶持政策依賴程度較高,且高能效技術體系還在探索階段,尚不成熟,是當下制約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瓶頸。同時在技術、經濟、能力等基礎性體系尚未建立之前,市場機制、市場模式發展基礎薄弱,且需求不大,因此市場體系因素的影響度也相對最小。而從遠期來看,市場因素一躍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技術和政策的影響程度均有所降低,尤其是政策類因素在遠期的影響權重降至最小位置。原因是:遠期公共建筑節能市場已經建立并漸近成熟,政策類因素影響度降低,此時培育扶持政策應當停止,以必要的監管規范政策取而代之,用以維持良好的市場秩序;同時隨著公共建筑節能市場的發展,不同氣候區、不同類型的高能效公共建筑技術體系也已建立完善,因而也不再是關鍵問題;唯有市場因素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其他基礎性條件具備之后,開始發揮真正的資源配置作用。
由此也表明,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從長遠來看,應主要依靠市場化的方式推動,但是近期仍需政策支持。因而合理的發展路徑應是近期在有效政策體系的支撐下,培育公共建筑節能市場。
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政府逐步退出,僅保留適當的監管約束作用,轉而由市場主導,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
將參與問卷調查的機構按性質分為政府、科研和其他3個類別,分類別進行比較分析(見圖2)發現:從近期來看,不同類別機構對5大體系影響因素的影響度判斷具有較高的一致性。但從遠期看,政府類機構相對其他類別機構更看重市場和技術方面的影響因素;科研類機構更加偏重于市場和經濟方面的影響因素;而此兩類之外的其他機構則認為政策和能力方面的因素影響更大。
這一結果與參與問卷調查的機構的性質高度相關,不同性質的機構實則代表著不同類型的市場主體,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立場、目標和側重點,擁有不同的優勢和資源。好的公共建筑節能市場應當使這些市場主體充分參與其中,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協同配合,保證效率和效果,使有限的資源實現最優配置。
2、能效提升的障礙分析
機構問卷調查階段,對公共建筑能效提升中的主要障礙及其影響度進行了調查,得到了21項主要障礙的影響度評價結果(見表3)。從整體得分情況來看,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領域的障礙具有整體影響度較高、影響因素涉及范圍廣的特征。將這些障礙按其從屬或涉及的領域進行分類,并對屬于制度、市場、能力、經濟、技術、政策、標準等7個領域的障礙數量進行比較:在7個領域中,制度、能力、政策的障礙最多,均為6項;其次是市場和經濟領域,均為4項;標準領域有3項;技術領域有2項。由此可見,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障礙更多地集中在政策制度、能力建設、市場化推動等方面。
為判斷每個領域內的障礙對公共建筑能效提升的影響度,進一步將各領域障礙進行了分類統計分析(見圖3)。綜合考慮障礙數量和平均得分兩項指標,得到7個領域障礙度大小的排序如下:制度領域的障礙數量最多,得分最高,排第1位;第2位為能力領域,其障礙數量與制度領域相同,但平均得分稍低;經濟領域和政策領域應分別位于第3、第4位;第5、6、7位依次為市場領域、技術領域和標準領域。以下對這7個領域的障礙展開分析。
2.1 制度領域
近年來,公共建筑節能領域有一些執行效果較好的制度,例如公共建筑節能監測、能耗統計制度、能耗審計、節能改造等制度;但同時也仍存在很多制度方面的障礙。其中障礙度最大的是得分4.13的“能耗定額標準、超定額加價相關制度仍未建立或缺乏可操作性”.此障礙涉及公共建筑節能“五項制度”中的“公共建筑能耗定額制度”和“公共建筑的超定額加價制度”兩項。
主要原因是目前各省的能耗定額尚未完全建立,而深圳、上海等初步建立了能耗定額的城市也還處于探索實施階段,體系不成熟。制度障礙排名第二位的是“后期運營管理不規范”,障礙度得分4.05.這一障礙同時存在于新建和既有公共建筑領域,主要是由于公共建筑建設完成后,精細化、差異化的運營管理制度不能跟進建立,導致后期運行不節能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障礙度得分3.80的第三項制度性障礙“管理運行人員整體技術水平,管理運行人員上崗認證制度未建立”也與此間接相關,是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他屬于制度領域障礙的還有“地方財政配套”的財政激勵政策與“物業公司代收代繳能源費,無節能動力”的內部激勵機制設計,二者障礙影響度得分別為3.68和3.65,也都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