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聞報道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是重要的傳播中介。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媒體行業的發展,它們之間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由此造成的在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也越來越多。人文關懷加入能為新聞報道在市場經濟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新聞報道的活力。因此,本文根據現在新聞報道的實情,分析人文報道缺失的現象并提出一些建設措施。
關鍵詞 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缺失;建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9-0004-01
人文關懷是一種進步的文化思潮,它是以人為中心的,提倡尊重和關懷人,反對一些宗教的蒙昧主義思想。在現在的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又擴展為人們對人的生活狀況的關注,對他人的尊重、關心與肯定,以及對人的生命乃至情感、道德和精神的關懷。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人文關懷卻成為了新聞媒體迎接競爭的犧牲品,出現了人文關懷嚴重缺失的現象,進而使大眾對媒體的信任度降低,為緩解這種現象,需要對新聞媒體報道中的人文關懷進行建設。
1 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現象
在現在的新聞報道中,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文關懷缺失的報道,主要包括下列幾種現象。
1.1 道德評判標準缺失
“炒作”一詞在現代來說是最流行的了,有的新聞媒體為了個人的利益,獲取收視率,想盡一切方法吸引人的眼球,不惜登一些與現實不符,甚至是荒唐的消息,而且這些消息的用語也非常的夸張。更有些媒體,無中生有,把沒有的內容寫進新聞中,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人們的判斷和審美。這一現象的出現,究其根由是因為缺乏正確的道德評判的標準,這也就成為在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一個重要表現。
1.2 漠視乃至歧視弱勢群體
社會上的一些以自身之力都很難維持正常的生活的人,比如失業者、打工者、殘疾人等,這些人被稱為是弱勢群體。然而,很多媒體卻將媒體目標定位為社會的主流人群,對這些弱勢群體有用的信息很少,更有甚者,有些新聞媒體對弱勢群體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進行報道,言語中盡顯漠視乃至是歧視。
“社會閑雜人員”“盲流”“三無人員”等等一些詞語均是媒體對一些進城打工的農民的稱謂。在對他們進行報道時,經常用一些“沒有文化”“素質低下”“邋遢”等詞進行描述。除此之外,有些新聞報道甚至把社會治安問題也都推到弱勢群體身上。這些種種對弱勢群體的漠視和歧視的行為損害了他們的尊嚴和人格,任由這種行為發展下去,人文關懷缺失的現象將會進一步加重,引起很多人對其不滿,引發社會動蕩。
1.3 侵犯和漠視人的隱私權和生命權
隱私權和生命權是每一個公民都有的權利,隱私權是重要組成部分,而生命權又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對隱私權的侵犯,對生命權的漠視是對人不尊重、不關心,妨礙人的自由的表現。而有些媒體卻常常為了博得人的關注而侵犯人的隱私,將人曝光于鏡頭之下,在報道的時候侵犯人的隱私權,漠視人的生命,這些都是人文關懷嚴重缺失的表現,為被報道的人帶來了很大的傷害,更有甚者,踐踏他們的尊嚴。
2 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建設
2.1 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
作為新聞工作者,他們的素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水平。只有工作者的素質提高了,才能保證所報道出來的信息能真實可靠,切實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在新聞報道中傳遞著人文關懷。除此之外,工作者素質的提高還可以避免對一些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維護受害人的隱私。當然,這里的素質不僅僅是工作者的業務能力,還包括思想覺悟。一名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再強,思想覺悟不夠也不算是一名合格的切實關心民生的新聞工作者。因此,在提高新聞工作者素質方面,要重點重視工作者的思想覺悟,從心里將人文關懷注入到所報道的新聞中去,讓人民群眾能真正體會到新聞的“魅力”。
2.2 增強社會責任感
作為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的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新聞報道不單單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它們的社會責任也越來越重,因此,想要建設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就需要加強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一旦媒體切實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就會以人為中心,不會一味地只為挖掘新聞而會考慮到被采訪的人的感受,避免他們收到傷害。作為信息傳遞的主要力量,及時、真實的新聞報道,可以正確引導社會的輿論動向,維護社會和諧,建設人文關懷。
2.3 完善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作為能約束新聞媒體的手段,要想建設在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最有效、最具有強制性的就是完善法律法規。約束媒體履行自己的職責,杜絕虛假新聞,防止炒作,進而實現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法律法規的完善可以從保護人的隱私權,生命權做起,對人民的合法權益進行法律保護,使得即使是新聞媒體也不能肆意踐踏。由此來增強新聞媒體對人的尊重。
3 結論
綜上所述,新聞媒體在報道中,需要高度重視人文關懷,在報道過程中要時刻謹記以人為中心,切實關心人民的生活冷暖,使新聞媒體真正成為人們獲取真實信息的可信賴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