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0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我國有47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其中近岸海域面積約27.9萬平方公里。如此廣闊的海域應該有非常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海產品的需求日益豐富多樣,對海洋的索取使得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衰退和枯竭已成定局。
如何避免竭澤而漁,使漁業資源得以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吳常文開始他人生中的藍海尋寶。
自1981年從浙江水產學院附屬浙江水產技工學校畢業留校,到擔任浙江海洋學院院長,30多年來,吳常文的辛苦和收獲均與大海息息相關。
30多年來,他專心致志從事深水網箱開發、大黃魚規模養殖、曼氏無針烏賊繁育等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主持的課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成果獎12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對海水養殖業發展、東海漁業資源養護、漁民轉產轉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摸家底,拓領域,護生態
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總量將達16億,新增食物需求近2000萬噸。發展海洋設施養殖是促進我國海洋漁業升級的重要途徑,更是滿足國家需求、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任務。鑒于此,摸清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家底、拓展漁業養殖技術領域、保護海洋環境和漁業資源等任務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一名水產研究者,吳常文以此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辛苦奔忙于東海海岸線上。
摸清東海漁業資源家底
東海區屬半封閉海域,是漁業資源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區之一,長期以來其漁業資源為我國及日本、韓國共同利用,紛爭不斷。該海區一直是我國海洋水產的主產區,海洋捕撈總產量占全國的40%~50%,在我國海洋漁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東海區漁業的發展,家底不清、資源衰退及漁業權益糾紛等問題也日益顯露,如何促進重要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長期而緊迫的任務。
由吳常文主持,浙江海洋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為主要完成單位的“東海區重要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圍繞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針對東海區漁業現狀和特點,通過一系列調查探測、評估分析、試驗實踐等綜合手段,掌握了重要漁業資源變化規律、突破了增殖放流與生境修復關鍵技術、創新了漁業資源管理策略,發展和豐富了東海區重要漁業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理論、方法和技術,促進了東海區漁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項目建立了“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呂泗漁場小黃魚、銀鯧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立了一批增殖放流和生境修復示范區,開展了規?;鲋撤帕?。2008―2012年,僅浙江省放流品種就達30種、放流數達37.4億尾,建立了18個增殖放流區與12個人工魚礁區、4個人工藻場區與5個保護區。與伏季休漁前5年(1990―1994年)平均值相比,3年約累計新增產量765.98萬噸、新增產值459.59億元。項目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208篇(SCI論文22篇、一級論文52篇),獲發明專利16項、實用專利52項,制定規范7項。
開拓深水網箱技術及應用
海洋設施養殖是海洋開發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我國的海水養殖活動主要集中在近岸20米等深線以內的水域,-15米至-40米區域內利用率不足1%,開發潛力極大,而-20米~-40米等深線之間的海域養殖活動幾乎是空白,主要原因是由于這些海域風高、流大、浪急,不容易架設養殖工程設施。
從海水養殖實際看,傳統網箱養殖的抗風浪流性能差、養殖容量小、使用壽命短、養殖海區局限性大、容易發生病害,自身的環境污染十分嚴重。因此,加大新型離岸網箱成套裝備及養殖技術的創新力度,保持海水養殖可持續健康發展,已是迫在眉睫。
為突破-20米以深海域網箱養殖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吳常文牽頭的浙江海洋學院、寧德市金鼎海洋水產研究所、臺州市大陳島養殖有限公司科研團隊,開展了水動力學基礎特性研究,構建了網箱成套裝備的設計理論,建立了基于負責任的養殖模式的海區規劃方法、跨域接力養殖模式、多元生態養殖模式,形成了完整的養殖容量計算模型,突破了新型離岸網箱成套裝備及養殖關鍵技術,形成了適合我國海域條件的抗風浪網箱制造、配套裝備和高效養殖技術體系,并通過東海區示范應用引領和支撐了我國-20米以深海域網箱養殖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項目一經推出,迅速在全國沿海推廣應用,并出口到智利、剛果、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馬爾代夫以及俄羅斯等。獲發明專利29項、實用新型專利54項;發表論文62篇,其中SCI、EI與一級期刊22篇;制定技術規范16項;獲我國海水養殖魚類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建成了國家海洋設施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據測算,2011―2013年新型離岸養殖產量21577.9噸、產值86311.6萬元。
項目拓展了養殖空間、促進了網箱養殖轉型升級、改善了近海養殖環境,實現了新型離岸網箱養殖的規?;?、集約化和產業化,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鉆研生態化筏式技術并構建產業鏈
貝類、藻類是主要的海水養殖種類,約占我國海水養殖總產量的90%。適當發展淺海貝藻類養殖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大量的優質海產品,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海洋富營養化,防止赤潮發生。筏式養殖具有產量高、生長速度快、受敵害生物侵襲少、成品質量高等特點,在全世界廣泛采用。但是,目前我國特別是東海區域筏式貝藻養殖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養殖設施簡陋,抗風浪流性能差,影響養殖空間拓展;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不高;養殖品種單一,生產潛力和發展空間小。
針對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和目前海水養殖現狀及筏式養殖存在的問題,吳常文帶領團隊通過對“生態化筏式養殖工程技術的研究及產業鏈構建”項目研究,初步構建了筏式養殖工程技術理論體系、創制了筏式養殖工程設施、研發了筏式養殖機械化配套設備、開發了筏式養殖新種類、形成了生態化筏式養殖產業鏈技術體系。項目拓寬筏式養殖海域,改善筏式養殖結構、工藝和模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實現生態化筏式養殖的規?;?、集約化、健康化,開拓現代化的海洋養殖生產的全新概念和全新技術,實現了海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2008―2010年本項目新增苗種繁育15.67億粒、貝類養殖214200噸、藻類養殖66741噸,新增產值63954萬元,新增利潤17953萬元。項目申請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已經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制訂了3項標準與技術規范,發表撰寫學術論文49篇,其中SCI收錄與一級期刊論文11篇。
抓重點,深鉆研,忙轉化
我國近海曾有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舟山海域原來有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墨魚四大漁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四大漁汛一個個消失了?,F在我國近海已無漁汛,四大漁場名存實亡。
高強度捕撈是造成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為了讓漁民順利地從捕澇業“轉業”到養殖業,政府出臺了眾多扶助措施,浙江沿海的近海養殖業迅速崛起。吳常文帶領科研團隊,針對漁業結構調整需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養殖業,促進網箱養殖向深水海區推進,同時,針對重要魚種養殖技術展開攻關,豐富了魚類養殖品種,使漁民真正從養殖中得到了實惠。
大黃魚深水風箱養殖新模式
大黃魚是我國傳統“四大海產”之一,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我國和東南亞甚至形成了“大黃魚消費”文化。上世紀80年代后大黃魚自然資源開始枯竭,經過20多年的努力,目前大黃魚養殖已發展成為我國主要海水養殖產業,產量突破6.98萬噸,產值超過30億元,已成為我國網箱養殖數量最多,產量最大的魚種。但是,隨著海水養殖業的發展,大黃魚養殖產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苗種退化,生長性能較差,抗逆能力降低,跨海區養殖效果較差;小網箱養殖效能差,產量低,安全隱患嚴重;養殖技術粗放,單產較低,養殖品質較差;大黃魚養殖區病害頻發,養殖成活率低。
吳常文科研團隊協同廈門大學等科研人員,通過“大黃魚規模養殖新技術開發”等多項集成創新,改造和提升了傳統大黃魚養殖產業。系統開展了岱衢族大黃魚規?;庇?、大黃魚品質改良和選育、大黃魚優質健康養殖技術開發、大黃魚病害防控和免疫防治以及大黃魚養殖產業鏈相關技術(高效飼料、活體運銷、精深加工等技術研發),改善了養殖大黃魚品質,提升了大黃魚價格,優化了大黃魚苗種、飼料、防病、養殖與加工銷售產業技術體系,形成了浙江省大黃魚養殖產業,推進了大黃魚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通過本項目實施,養殖大黃魚品質得到明顯改善,取得了我國海水養殖魚類有機食品認證證書,比傳統養殖大黃魚價格增加100%以上。項目執行期間,項目組建設了4個大規模苗種繁育基地、5個大黃魚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以及2個大黃魚飼料加工基地、2個大黃魚加工基地、1個大黃魚運銷售基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不僅為推進大黃魚養殖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更為東海人工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典范。
重要頭足類養殖核心技術
頭足類增養殖是新興產業,此前我國沿海頭足類苗種繁育及增養殖均為空白,增產潛力巨大。瞄準這一研究和市場空白,吳常文牽頭的浙江海洋學院、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團隊展開了十年探索,開展了“中國近海重要頭足類增養殖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
項目立足于挖掘潛力巨大的頭足類種質資源,建立重要頭足類苗種繁育與增養殖關鍵技術體系。通過持續十年的研究,奠定了重要頭足類增養殖基礎理論體系,突破了重要頭足類人工繁育、規?;B殖以及資源修復關鍵技術,實現了重要頭足類規?;庇?、養殖及自然資源迅速恢復,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走在了世界頭足類增養殖技術研發領域的前列,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頭足類增養殖產業基地,發展前景廣闊。
項目進展至今,在以下領域取得突破:掌握了重要頭足類繁殖生物學特性,建立了生殖調控方法,為我國發展頭足類增養殖奠定了理論基礎;突破了重要頭足類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實現了規?;庇?;創建了重要頭足類養殖的核心技術,開辟了全新海水養殖類群;開發了重要頭足類資源修復關鍵技術,促進了自然資源迅速恢復。開發了增殖放流、標志跟蹤及產卵場生境修復技術,發明了養護裝置、茜素紅S與熒光注射標記以及標記注射槍等,建立了受精卵增殖技術,解決了幼體放流過程易噴墨死亡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放流成活率,使我國絕跡20多年的傳統四大海產曼氏無針烏賊等自然資源迅速恢復。
從2005年開始,頭足類增養殖技術得到穩定的推廣應用,從種苗、養殖、增殖到活體銷售等都得到迅速發展,頭足類增養殖產業鏈正在形成?,F已在浙江、山東、福建及天津等示范應用,并正逐漸向遼寧、河北、江蘇、廣東、海南和廣西等沿海地區推廣。目前已建立頭足類良種基地3個、規?;庇?個、養殖基地17個、增殖放流與生境修復基地7個。據初步估計,2012―2014年新增產值291077.8萬元。
這一技術是我國第一個開發應用的頭足類增養殖種類。它的推廣應用,不僅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為我國海水增養殖提供了全新的種類,為海水養殖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對促進我國海水增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使我國成為少數掌握頭足類全人工繁育和增養殖技術的國家,大大提高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科研技術水平,并為其他頭足類的繁育和增養殖開發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該項目也促進了我國沿海頭足類資源的迅速恢復,據漁政部門的監測和統計及廣大漁民的反饋,我國自然海區的曼氏無針烏賊、金烏賊資源已有明顯的恢復;更為可喜的是,它為老百姓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價值高的、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頭足類系列食品,對豐富百姓餐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引領飲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項目的持續推廣和應用,將形成從苗種、養殖及增殖于一體的產業鏈,既修復自然資源、恢復生態環境,又開發養殖種類、增加養殖產量,又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食物需求,保障國家食物的安全供應。
幾十年與魚群為伴,吳常文的身上仍然充滿了實干家的激情;幾十年與濤聲為伍,東海已成為吳常文寫意人生的舞臺。讓葡萄串一樣的魚卵魔術般地變成餐桌上的“無針烏賊”、把身肥肚圓的大黃魚奇跡般地瘦身成條長肉嫩的“野生相”……吳常文的一系列研究,不僅為東海漁業資源的恢復與保護,為沿海漁民的轉產轉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也讓眾多的“吃貨”品嘗到更多更鮮美的東海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