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集成創新面臨的裝備工藝落后、產品市場狹窄、技術標準欠缺三大戰略性問題,本文運用TRIZ理論和創新方法,按照利用創新基礎、辨識創新沖突、應用創新原理及化解創新沖突的流程,總結分析了A公司在裝備工藝創新、產品市場創新、技術標準創新方面的問題和經驗,提出了企業集成創新的投入-過程-產出系統框架,以期為中小企業探索集成創新的路徑與模式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小企業;集成創新;TRIZ理論;路徑;模式
引言
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其創新能力的提高對我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企業競爭力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2]。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雖然數量眾多,但大部分規模不大、實力較弱,根本的原因在于自主創新動力和能力不足,集成創新的路徑較少、模式欠優。根據國際上的普遍做法,中小企業一般先從集成創新或二次創新起步,以創造經濟績效來夯實企業經濟實力,鍛煉和積累創新能力之后再進入從事原始創新的境界[3]。以集成創新為出發點,探求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道路,成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國內外學者從企業技術集成創新的概念、方法與流程,動因、模式和系統模型,過程模式、分析框架和耦合機理等方面開展了集成創新的理論研究[4-12],但針對涉農中小企業裝備工藝落后、產品市場狹窄、技術標準欠缺等實際問題進行案例分析的研究相對較少。作者在赴遼寧多次調查研究、交流座談和案例剖析A公司成長歷程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A公司已有的集成創新基礎和背景,以TRIZ理論為依據[13],以A公司裝備工藝創新、產品市場創新和技術標準創新等創新事件為重點,按照如圖1所示的分析流程[14],系統研究了A公司在裝備工藝創新、產品市場創新、技術標準創新過程中的問題和沖突,總結提出了適用于該企業和類似企業的創新路徑和模式,其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國涉農中小企業進行集成創新進而突破自主創新難題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公司狀況和發展歷程
A公司是2000年10月創建的具有出口自營權的民營企業,是國家經濟林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出口示范企業、國家扶貧龍頭企業,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省科技創新型鄉鎮企業。公司的生產經營范圍包括收購、加工、出口農副產品及土特產品,產品涉及籽仁類、花色掛面、烘焙類、食用植物油、土特雜糧五大系列、五十幾個種類,遠銷美國、德國、新西蘭、日本、韓國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A公司是從事全產業鏈綠色有機系列產品生產銷售的優質高效型、同業引領型、集成創新型、快速成長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體現了遼西淺山丘陵半風沙半干旱區域的產業特色,企業的產業拉動能力、農民帶動能力、出口創匯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強。從2000年創業至今,公司先后經歷了自由發展、規范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跨越發展的最佳時期,代表了涉農中小企業成長壯大的發展歷程。
市場貿易主導的自由發展階段(2000年―2004年)。注冊成立公司,開展以南瓜籽仁為主導的國外貿易。A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由1995年11月成立的廣東肇慶土特產貿易公司與外商合資組建,屬于集農副產品加工和國際貿易為一體的大型工貿公司,專業從事農副產品的種植、收購、加工和銷售。主要經營的品種有籽仁系列產品、南瓜系列產品、杏系列產品等,產品遠銷歐美、墨西哥、新西蘭、臺灣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質量保障主導的規范發展階段(2005年―2010年)。注冊“A”公司品牌,取得一系列產品認證。為了力求貨源的穩定,確保原料的高質量、高品質和無污染,公司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種植,并于2002年建立了自己的農業基地,實現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從2004年起,公司先后通過ISO、HACCP體系認證,有機、清真、猶太產品認證等;生產的產品全部進入質量可追溯性體系。
集成創新主導的跨越發展階段(2011年―)。遷入公司新址,進行大規模裝備、工藝和流程的集成創新。近3年,公司投資6500萬元進行6項技術改造項目,在新廠區實現籽仁生產從原料分選、脫殼、烘干、微波滅菌包裝等各個工序的機械化,在老廠區改造廠房、購置設備,形成了花色掛面、烘焙食品、食用植物油三個產品的生產能力。
2 集成創新的基礎和背景
2.1 裝備工藝創新的基礎和背景
2.1.1開展了技術裝備改造,促進技術工藝體系升級
公司不斷加大技術改造的投資力度,擴大加工規模,增加產品生產范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近3年,公司投資6500萬元,進行6項技術改造項目,在新廠區實現籽仁生產從原料分選、脫殼、烘干、微波滅菌包裝等各個工序的機械化,從英國引進五條國際先進的色選生產線提高生產能力,而且在老廠區改造廠房、購置設備,形成了花色掛面、烘焙食品、食用植物油三個產品的生產能力。目前,籽仁生產能力達到年產7000噸、花色掛面500噸、烘焙籽仁1000噸、食用植物油500噸。
2.1.2集成與自主創新相結合,解決了部分裝備設施的匹配
新廠一期工程建設期間,公司充分吸收大米、糧食、蔬菜等行業的機械化經驗,引領籽仁行業裝備集成創新;采用“物料分離”,形成了設備改造式創新和零研發成本的巨大優勢;變原料除塵的“吹法”為現在的“吸法”,有效地解決了工作環境污染問題;逐步培育基于工藝、裝備、設施和技術協同匹配的競爭優勢,化解了規?;a與原有設施落后、設備綜合集成與單項技術突破創新要求高的矛盾和難題。
2.2 產品市場創新的基礎和背景
2.2.1與科教機構合作研發和生產了多種關聯產品
依托省農科院食品加工所、北京糧油科學研究所和高校、陜西師范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沈陽農業大學、遼工大等5個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果蔬深加工研發中心,及時追蹤、掌握國內外先進的南瓜、杏的種植、深加工技術,緊跟國際市場的需求,進行烘焙休閑食品、食用植物油、花色掛面、杏酒、果醬等方面的新產品研究,投入市場的南瓜系列有南瓜餅干、烘焙籽仁、營養絲、植物油、掛面,杏系列有烘焙杏仁、杏仁粉、杏仁油、冰杏酒、杏醬……這些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海外客戶也頻頻要求供貨。 2.2.2利用南方市場優勢和北方資源優勢,實現了錯位發展
為解決國外、國內和本地三種資源和國外、國內和本地三種市場結合的問題,公司采用多種營銷方式開辟市場。一是以客戶的滿意度作為衡量自己工作的標準;二是通過派員出國考察、對國際市場進行調研、利用高效快捷的信息網絡等方式和渠道,及時了解掌握國際市場最新需求;三是建立國際銷售網絡,每年按照年初確定的國際市場開拓計劃,參加各種境外展覽會;四是在開拓國外市場的同時,關注國內消費市場的變化,公司與供銷系統的“新合作”超市合作,在全國各市設立配送網絡,成為全國600多家大型超市的直接供貨商。
2.3 技術標準創新的基礎和背景
推進了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和可追溯體系的建設。為了抓好產品質量,推進質量標準認證和可追溯體系的全面建設,A公司首先抓好體系、產品認證,從2004年起,先后通過ISO、HACCP體系認證和有機、清真、猶太產品認證。公司生產的產品全部進入質量可追溯性體系。其次,公司始終堅持產品出廠100%合格率的原則,決不充許不合格的產品出廠,從原料供應到最終產品、最后銷售到客戶手中,在生產、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建立了嚴密的質量監控體系,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和嚴密的質量監控措施,培養企業職工自覺自律的質量意識。建廠至今,凡銷出的產品均達到100%的合格率,沒有一例因質量問題而導致客戶退貨或索賠的質量事故發生。正是由于公司獲得國內外市場銷售通行證,特別是應中東地區伊斯蘭教消費者需求,進行了清真、猶太認證,使得公司產品暢銷于世界各個地區。
3 集成創新的問題和沖突
調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得知,盡管公司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創新條件,但在走向涉農龍頭企業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裝備工藝不匹配、產品市場有待開拓、技術標準有待提升等三大問題和沖突,總結分析如下。
3.1 裝備工藝集成創新問題和沖突
裝備工藝的體系化創新面臨著效率提高和成本節約雙重目標沖突。受廠房和設備布局設計考慮不充分、工藝流程人員較為缺乏、人員專業化程度低等影響,造成了生產廠房的擁擠、物料的混雜和質量的不穩定,生產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環節不協同、布局不合理、流程不連續和部分設備的適用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公司應重點圍繞裝備工藝體系的先進性、便利性、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環保性,設置節能、降耗、節本、增效和提質等相關目標,重點解決公司的裝備、工藝、原料、人員技能、環境、質量保障(檢測和追溯)協同匹配和集成優化等難點和關鍵問題。
3.2 產品市場集成創新的問題和沖突
公司在進一步推動實現產品價值提升和市場效益增長目標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兩個方面的沖突。
3.2.1國內市場空間大與高品質產品進入市場通道過窄的沖突
在業務發展過程中,精品小包裝市場的消費需求和盈利空間較大,但在產品同質化、市場競爭激烈和產品組合策略使用較多的情況下,精品包裝小食品的發展面臨著降價需要較低成本和營銷宣傳增加成本的矛盾,導致進入市場的通道較為有限。
3.2.2主打產品不突出引致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
目前,A公司的主產品、輔產品和關聯產品之間區分不足,未來在輔產品越來越多的同時研發成本的增長也越來越大,針對產品關聯多元化與市場渠道開拓成本高之間的成本、價值目標矛盾,需要依托市場渠道和營銷網絡建設,實施低成本和差異化相結合的藍海戰略。
3.3技術標準集成創新的問題和沖突
公司協同實現技術創新的成本目標和標準體系化質量目標過程中,面臨以下兩個沖突
3.3.1國外市場高標準準入和檢測能力不穩定的沖突。
國外市場對產品標準要求的一致性較高,公司小規模、多品種產品的多樣性較大,兩者之間存在的質量目標和成本目標矛盾,在國外相對較高標準的要求下,出口的產品還要經過國外企業(如德國等)的進一步檢測檢驗才能滿足正常要求。
3.3.2檢測追溯體系要求高和滅菌程序不達標的矛盾
在籽仁產品的一體化生產的各個環節,由于設備、工藝、人員和管理方面存在問題,存在著滅菌技術操作和管理不徹底、微波滅菌溫度較高、紫外線滅菌照射不均勻/穿透力不足導致消毒的效果難以完全達到要求,微波消毒又極易改變產品的蛋白結構等問題,造成出口產品的再檢測成本高、迂回檢測程度高等沖突。
4 集成創新的路徑和模式
涉農中小企業集成創新是一個開放、動態、交互作用的復雜巨系統。為了系統地解決A公司在裝備工藝、產品市場、技術標準等方面集成創新的戰略性沖突,按照投入-過程-產出的系統科學原理,設計了A公司集成創新的投入-產出框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該公司集成創新的路徑和模式。理論分析表明,涉農中小企業集成創新是在組織支撐和管理保障的基礎上,依靠對集成創新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投入,通過以集成創新為核心的裝備工藝匹配優化、技術標準完善提升、產品市場開發開拓、全產業鏈價值拓展等手段的交互作用,進而獲得企業價值增加、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銷售額增長、運營效率提高等產出的過程,這一過程經過企業業務績效提高、比較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等可持續創新發展目標的反饋作用,進入新一輪集成創新的良性循環,見圖2。
4.1裝備工藝集成創新模式和路徑
4.1.1加強技術、工藝、裝備和設施的協同優化
依靠環節鏈接、行為協同提高工藝裝備的先進性和適應性,依靠設施與裝備的空間調整提高部署布局的協同程度和匹配程度,依靠行為規范和協同提高滅菌技術的一次性成功率。
4.1.2推動裝備創新體系的經驗總結和升級再造
重點依靠經驗總結和培訓推廣進行模式復制和拷貝,依靠二期工程進行升級再造。循環利用內訓和自學相結合補充專業知識、資深專家講解事故和經驗體會、專家在線指導和過程糾偏相結合、員工研討交流和專家點評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加快新人學習成長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將新人變為骨干,將骨干變為專家;在企業規模擴張和分廠建設過程中,復制推廣具有經驗的專家型人才,加快企業產業經營和資本經營步伐。 4.2產品市場集成創新的模式和路徑
4.2.1拆分、鑲嵌、組合利用市場渠道和營銷網絡
綜合利用商超、中型專賣店和夫妻店等多種渠道,面向所有市場傳遞安全產品理念,面向世界主流市場打造健康產品,面向全國市場形成區域特色產品和產地品牌,依靠區域性品牌營銷合作聯盟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大品牌,提高入駐超市產品的周轉率和流通量,構建禮品裝和普通裝組合營銷、差異互補的超市供貨模式。
4.2.2牽頭和倡導聯合成立行業品牌營銷合作聯盟
以增強行業控制力和企業影響力為目的,運用逆向價值鏈整合順向價值鏈,形成產業經營和產業整合的品牌營銷合作聯盟,兼顧強企、做成大企,實現由經營企業到經營產業的重要跨越,變以產品主導的企業模式到產品、服務、經營和集團管控共同主導的聯盟模式,采用集團化戰略,逐漸實現基于集團化的產品經營到資本經營再到產業經營的跨越式發展。
4.3技術標準集成創新的模式和路徑
4.3.1加強規范和規程建設,控制人為和設備風險
通過聘請系統性的技術專家,有效攻克滅菌技術難關;內部培訓、質量監管和追溯體系建設等方式相結合,進行操作規程、行為規范和技能培訓的有效協同;嘗試建設基于損失減少和成本節約的“全程監管、全程追溯和全程檢測”體系,實現質量的過程控制和問題關鍵點準確定位,提高質量問題查找和解決的效率,規避由于局部質量問題對整體品牌造成損失。
4.3.2完善企業內部標準,加強信息體系綜合管理
制定達國際領先水平的企業標準。針對南瓜籽仁、杏仁等產品出口目的地的質量要求,加快對小品種、小批量產品的企業標準制定過程,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和推行,切實貫徹“品牌為根、客戶至尊、質量為本、持久創新”的質量方針,著力提高質量水平,形成標準(包括產品標準、質量標準、檢測標準、管理標準等)對品牌的有效支撐。構建信息體系、通暢信息渠道。加快公司信息體系建設,搜集與標準和技術信息有關的領域信息、政策信息、品牌信息等,增強公司在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產品出口上反應的主動性,應對國外政府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和打壓外來企業競爭力而突然采取的標準變更行為。
5 結論和啟示
調查研究和案例分析表明,A公司地處阜新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區域,屬于快速成長的涉農中小骨干企業,正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成長初期向成長中期過渡的階段,隨著發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市場結構、環節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A公司的產品經營正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以“天岳農莊”為主導的品牌體系和品牌影響力逐漸形成;出口和內銷產品標準化程度越來越高;依靠裝備集成創新引領帶動的規?;a以及小規模、特色化產品相結合的模式開始聯動;從裝備、工藝、技術、人才和環境匹配角度的集成化程度逐步提高;精品特色型產品生產和研發逐漸增多,公司多元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和發展格局日益明顯。其集成創新的模式和路徑能夠為我國涉農中小企業實現從集成創新/二次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跨越提供樣板和示范,對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行業競爭能力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責編/劉紅偉
參考文獻
[1]盧鳳君,張敏,劉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面臨的技術與價值創新問題及其解決思路[J].經濟研究參考,2008(31):34-36.
[2]王順義.中小企業宜從二次創新和集成創新起步[N],上??萍紙驜1,2006.3.1.
[3]西寶,楊廷雙. 企業集成創新:概念、方法與流程. 中國軟科學,2003(6):72-76.
[4]李文博,鄭文哲. 企業集成創新的動因、內涵及層面研究.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25(9):41-46.
[5]呂強.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集成創新模式探討. 經濟縱橫,2006(9):69-71.
[6]郁培麗,焦晗,鄭彬. 企業技術集成創新模式研究.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4):253-256.
[7]張方華. 企業集成創新的過程模式與運用研究. 中國軟科學,2008(10):118-124, 140.
[8]郁培麗,孫飛. 基于提煉企業核心技術的技術集成創新模式探究. 現代管理科學,2005(9):62-64.
[9]史憲睿,劉則淵,于冬. 企業集成創新及其系統模型.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4):10-11, 44.
[10]王巧?牛?王欽. 企業集成創新的三維分析框架及實證研究. 南京社會科學,2009(3):130-133.
[11]陸曉春,李棟,孫昭. 企業集成創新的動因及框架體系研究. 科學管理研究,2006,24(3):13-15.
[12]李文博. 企業集成創新系統的深層耦合機理及其復雜性涌現. 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5):73-76.
[13]趙新軍:《技術創新理論( TRIZ)及其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
[14]盧鳳君,冀獻民,劉晴,鄭志安等.涉農企業創新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3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