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由此“工匠精神”迅速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于IT科技圈來說,“工匠精神”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概念,但是在社會經濟常態化和IT行業決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它在這樣的場合出現自然顯得意義非凡。
缺失“工匠精神”,國外的月亮比中國圓
去年初,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發表了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據說該文在微信上發布后,一夜之間刷爆了朋友圈,當天該文的閱讀量就接近200萬人次。吳曉波在文章中描述了他出差到日本所觀察到的中國人在日本免稅商場的購物盛況――“居然還有三個人買回了五只馬桶蓋”。據悉,吳曉波在文章中描述提到的這款馬桶蓋售價在2000元左右,它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從其本身價格與功能的對比來看,電子化、智能化、帶熱水沖洗烘干功能的馬桶蓋相比普通的蹲式便器、抽水馬桶并沒有多大的意義,可以說馬桶蓋的智能屬性完全是可有可無的。那么,消費者們為什么要去日本搶購這款馬桶蓋呢?原因在于,它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它是真正的衛生潔具,用戶如廁之后,它可以從側面自動噴出溫水沖洗,既干凈又舒心。而且根據日本企業的說法,在日本國內銷售的馬桶蓋生產標準完全依據日本的相關標準。
除了馬桶蓋,大部分游客去日本旅游后順手買一個電飯煲回來也是很常見的事,比如吳曉波在《去日本買只馬桶蓋》里就提到“小伙伴們在免稅商場玩瘋了,有人一口氣買了六只電飯煲!”究其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些產品的品質和性能優勢。正如吳曉波援引某國內電飯煲廠商工程師的話:“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真的不錯。有時候我們去日本,領導也會悄悄地讓我們拎一兩個回來?!睂嶋H上,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火速發展,在談到購買嬰幼兒奶粉、化妝品等商品時,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海淘”或者海外代購。談到家電、數碼、汽車、鐘表等領域的產品品質、做工、設計的時候,大部分人也都會首先想到日系、德系產品,比如談鐘表會想到瑞士手表,談相機會想到尼康,談汽車會想到奔馳、寶馬等。
日系、德系產品受人追捧,表面上是因為其產品品質優秀,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他們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孜孜以求的態度。據悉,幾乎每一家瑞士制表商都會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精心打磨、專心雕琢,因此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德國、日本等國家二戰后的重新崛起也與這種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孜孜以求的態度不無關系。數據顯示,截止2012年,在全球范圍內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里,日本占了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則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以德國為例,如今德國約有370萬家企業,除了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奔馳、寶馬、奧迪、西門子等知名品牌之外,還有數以千計普通人沒有聽說過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是“術業有專攻”,在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成為各個領域的“領頭羊”。比如“螺絲大王”伍爾特,該公司1954年創立時只有幾名員工,現在已經擴展到5萬多名員工。它的成功就在于自始至終堅持“單一”產品――螺絲。在德國的企業文化中,“嚴謹”也是首要的,任何行為必須有章可循,杜絕一切隨意。其實,日系、德系企業這種對質量精益求精、對制造一絲不茍、對完美孜孜以求的態度指的就是“工匠精神”。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建臣的話來說就是,“企業如同一個工匠一樣琢磨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和推敲?!狈旁贗T科技圈內,這種態度或許可以概括為大家都懂的一句話――“不是為了輸贏,就是認真?!?
然而反觀中國,盡管2010年以來中國制造業規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始終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與日本、德國等國家相比,“中國制造”留給人們的印象幾乎都是廉價、低端、低附加值等。拿早些年的IT科技圈來說,自從2007年聯發科研發出廉價MTK手機芯片后,國內山寨手機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據相關部門統計,僅2007年山寨手機產量便達到1.5億部,幾乎與國內市場手機總銷量相當,平均每三天便有一款新品山寨手機上市。不僅如此,MP3播放器市場也是山寨機橫行。由于MP3技術含量低、市場需求大,我國華南地區一度涌現出300多個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MP3品牌,與山寨手機相比,這些山寨MP3更早走向全國,出現在各大電腦賣場的柜臺上。這些低附加值、粗劣仿制的產品一度將中國釘在“最大的特色就是山寨文化”的恥辱柱上。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科技圈內的企業缺失了日本、德國等企業的那種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孜孜以求的態度。盡管隨著安卓系統的到來,山寨機市場萎靡利潤下滑,以“中華酷聯”、“小魅奇樂”為代表的國內手機企業走上了品牌鑄造之路,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就IT科技產品而言,以前國外的“月亮”的確比中國圓。
找回“工匠精神”,科技圈的一小步
從宏觀層面來看,中國制造業需要升級轉型?!吨袊圃?025》也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整個社會也呈現出心浮氣躁、追求即時利益的亂象,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IT行業同樣避不開這種尷尬,這其中既有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設備對外依存度高的問題,也有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較低的原因。
尤其是近幾年,IT科技圈的價格戰愈演愈烈、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凸顯,整個科技行業已經全面進入紅海階段,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產品品質不好更是嚴重破壞了行業的發展秩序。以今年央視的3?15晚會為例,晚會上不僅曝光了外賣訂餐網站餓了么、京東商城的虛假宣傳、惡意程序吸走手機話費等亂象,就連在國內概念萌生2-3年的智能硬件也首次在晚會上被曝光。據悉,今年的3?15晚會上一共曝光了6類智能硬件或者技術相關的產品,包括無人機、智能樓宇、智能家居、安防攝像頭、刷卡POS機以及智能汽車。因而,國內IT科技圈對于喚醒認真、嚴謹的“工匠精神”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013年3月,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舞臺上介紹他即將推出的SmartisanOS。在發布會即將結束的時候,他放了張圖片:一位工匠坐在桌子前,細心地打磨著手中的物件。他介紹說自己其實特別欣賞和佩服工匠,并認為中國人從歷史上就缺乏對工匠的尊重。在那之后,“工匠精神”開始在手機圈流行開來,幾乎每―次新品發布,都會得到強調。不過老羅的“工匠精神”一度被認為只是泛濫的情懷,好在后來的錘子Smartisan T1和Smartisan T2手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羅永浩對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正如錘子科技供應鏈副總裁關健所說:“他(羅永浩)對產品外觀有一種變態的標準。這個行業有Moto的標準、有蘋果的標準,他們對手機的顏色都有很多要求,但每個面都可以有幾個色差點。而老羅什么色差點都不能有,什么小劃痕都不能有?!?
老羅這種對產品設計、細節要求苛刻的“工匠精神”在另一個成立不到三周年的一加科技領導人劉作虎身上也能體現出來。據悉,劉作虎同樣崇拜喬布斯,也一樣偏愛由硬朗線條組構的包裹式設計風格,劉作虎還將其稱為“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此外,產品經理出身的他對產品的細節也有種偏執的控制欲,他對產品細節嚴苛的態度使得其公關負責人李曉寧都評論說:“他是一個要求很嚴苛的人,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般完成度不到90%的事情員工是不敢給他看的?!?
對手機產品而言,工業設計并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職能,因為工業設計在照顧美觀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實現這種設計背后相關的結構、工藝、裝配、售后、成本等所有問題,整體協調配合才具有可行性。其實老羅和劉作虎這種用心做產品的態度體現的只是國內手機圈的冰山一角,如今幾乎每一家國內手機廠商都有著這樣的“工匠精神”,不論是小米、魅族、OPPO、vivo還是華為、中興、聯想等廠商,我們往往能在它們的發布會上看到它們各家對于產品細節、工藝、設計上的追求與創新。
甚至,這種傾注于手機產品中的“工業精神”還被帶向了其他領域。比如,最近以董明珠、雷軍等為代表的IT科技界人士在全國兩會期間紛紛表達了追求“工匠精神”的決心?!拔姨貏e生氣到國外買電飯煲的事情,這個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經。我覺得很遺憾,同時也很悲哀。中國那么多制造企業,沒有理由連一個電飯煲都做不好?!倍髦樘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大工業時代精細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對企業而言,產品生產全過程都應該追求完美?!崩总娨灿蓄愃朴^點:“去年年初媒體報道很多人到日本買電飯鍋、馬桶蓋,我以為是大家迷信國外產品,后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日本的電飯鍋,發現日本電飯鍋的確做得非常好。中國的消費需求在升級,大家手上的錢變多了,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我覺得我們應該盡快地改變產品的性能和品質,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者的需求?!痹谶@之后,董明珠通過“一碗白米飯”證明了格力電飯煲品質不輸國外產品,而小米則于3月29日發布了一款米家IH電飯煲,號稱可以媲美國外同類產品。
如今整個社會都在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工匠精神”由手機圈逐步“蔓延”到家電圈的軌跡來看,這對企業和IT科技圈來說是一小步,對中國制造業來說卻是一大步。
弘揚“工匠精神”,迎來高品質精細時代
在過去,國內也有一些以“工匠精神”理念打造出來的產品,不過卻很少得到市場的認可。原因在于,一方面,人們更多地傾向于花錢購買低端廉價的產品;另一方面,人們沒有能力購買那些價格相對較高的“工匠產品”。隨著消費者觀念的逐漸提升,對品牌以及產品品質的認知不斷加強,人們也渴望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不過現實是依舊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負擔高品質的產品。于是我們看到,無論是科技圈還是其他領域,大量質量較次的仿冒品、山寨貨占領了市場――買不起正品就以山寨貨替代。當然,在這種環境下,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都將“工匠精神”拋之腦外,紛紛推出粗制濫做的產品牟取暴利。
如今,更多人的消費水平較之前依舊上了一個臺階,人們普遍擺脫了追求溫飽的階段,逐漸擁有購買更優質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所以我們看到上文所說的大量游客在日本搶購馬桶蓋、電飯煲。這些國外的產品在質量和信譽方面明顯高于國貨,而質量和信譽的背后恰恰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之前,“中國制造”一度是廉價粗糙的代名詞,現在又有了“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提法,它們講求的都是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它們都離不開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現在提倡“工匠精神”,讓企業貫徹工匠理念,既可以帶來高品質的產品,迎合消費者已升級的消費需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掘國內的消費市場,留住那些去境外購物的人群,更可以推動我國產業升級,迎來高品質的精細時代。
“工匠精神”是一劑強心針
回顧歷史,從萬里長城、都江堰、趙州橋到蘇州園林,能工巧匠們完成了眾多恢宏壯觀的工程;從司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踐劍、金鏤玉衣到圓明園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能工巧匠們制作了無數精巧絕倫的器物??梢钥吹?,我國從來不缺所謂的“工匠精神”,只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和領域暫時缺失了?,F在重提“工匠精神”其實是對產品品質要求的回歸,對企業來說,行業快速發展但也魚龍混雜,產品難做;對消費者來說,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他們對于產品在設計、品質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幾乎大家都希望市場上的產品能從快速的批量化生產中放慢腳步,更多地去追求工業設計以及個性化創新。不可否認的是,目前IT科技圈內還有不少試圖在“工匠精神”浪潮下渾水摸魚的企業,不過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種在激烈競爭下完全的“消費者至上”的理念,偷工減料、工藝粗糙,欺騙消費者的企業終將會在市場競爭中淘汰出局。
從宏觀層面來講,國內IT科技圈十多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劣到優、從質疑到被認可)正是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縮影,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觸發這些變化的原因之一。相信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計劃的實施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未來國內IT科技圈將迎來更大的改變,而中國制造業也將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