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軟件工程專業建設為背景,主要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改革、課程設置等方面探討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一些改革建議,為同類高校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建設提供思路。
關鍵詞:軟件工程;培養體系;雙能型;實踐教育
0.引言
近年來,在信息技術不斷翻新的背景下,軟件開發與軟件維護在我國已成為一個新型的熱門就業領域,社會需求非常龐大,目前相關從業人員400多萬人,每年還在以80萬人的需求遞增。雖然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培養了大量的IT相關專業畢業生,但這些畢業生大多實踐經驗不足,不適應企業的工作,從而形成了高校培養的技術滯后與企業技術需求超前的矛盾,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大多高校仍按照傳統的教學大綱設置課程,所講授的內容跟不上當前軟件技術的發展。每年雖然有大量的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走向就業市場,但真正從事軟件服務相關領域的畢業生卻不多,這是中國軟件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的一大瓶頸,嚴重制約了中國軟件領域的發展。如何將軟件工程專業辦得有特色,將學生培養成為軟件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是各高校共同面臨的問題。
1.確立符合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
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結合省內及國內市場對軟件工程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制定符合軟件工程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拓展校內外實踐和實訓基地,按照系統分析、程序設計、軟件測試、服務管理等幾個方向,改革原有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重新制訂教學大綱,以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軟件類人才為導向,設置相關課程,突出工程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培養“全方位的軟件服務人才”。
軟件工程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突出、應用性強,可針對其制定“2+1+1”的人才培養方案:2年時間完成基礎理論教育,1年時間在校內實訓基地完成專業能力培養,1年時間在校外實習基地完成崗位實習。
培養方案以“開發軟件類的工程師、系統分析與編程工程師、系統測試和軟件維護員”等人才為培養目標,課程群設置分為“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服務外包”“校內基地實訓”和“校外實習”等,在“校內基地實訓模塊”分別設置“微軟IT學院.NET模塊”和“Sun在線中國的Java模塊”,在強調行業知識和能力的同時,要特別注重行業素養的培訓(如行業認證、行業規范等),以期達到與市場需求零距離吻合。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是從業務實踐、行業解決方案和嵌入式產品工程出發,圍繞基礎層、工作層、高級層、專家層等4個能力層級,根據軟件基礎、軟件工程、工程實踐、職業素質、商務辦公、外語等6個能力緯度,構建軟件服務人才培養體系框架。
軟件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方案涵蓋系統性、工程性和實用性3大特色,為學生設計本科4年全周期人才培養方案??紤]到應用方向不同,其又分為軟件開發與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兩大方向,分別包含有兩大類不同的應用模塊。其中,軟件方向含有Java、c++、嵌入式、.NET等相關領域的軟件開發與系統測試;數字媒體方向含有游戲、動漫、多媒體、網站、BPO等領域的設計。該培養方案結合以往的課程實訓案例以及企業工程項目的真實案例,采用通用的CMMI項目管理模式,按照模塊化、項目化的分工,使學生在真實的企業氛圍中感受國際規范的開發流程和評估標準,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其體會企業的工作節奏,養成良好的敬業素質,實現從校園人到企業人的轉變。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如圖1所示。
2.教學方式方法改革
本專業教學嘗試采用螺旋式的方法,即以培養學生編程能力為中心,以理論及企業實踐項目為手段開展教學,使學生的能力隨著時間螺旋上升。如c語言課程教學,這是軟件工程專業必修的一門核心課程,學生在大一階段就可始學習。在初始階段,教學主要采用理論形式上的小螺旋方式,如定義、條件、循環、過程等章節,都是在講下一章時,把上一章內容應用到下一章,使之相互結合,不斷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等到課程結束時,剛好將整個課程融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實訓階段,則是將理論內容以解決不同問題的案例方式,按照語句N塊一集成模塊一模塊一再集成一完整程序,再進行螺旋式的實驗。到了大三、大四的工程應用研究階段,還會以一個工程案例的方式(如XXX管理系統),將這門語言的各知識點進行實踐上的大螺旋。從理論教學到實訓再到工程應用,每次均是螺旋式的學習,不斷地上升。這種教學方法涵蓋了學生素質培養、理論知識培養、實踐技能培養和工程應用培養多個方面。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勤奮踏實、吃苦耐勞、愛學校愛專業的敬業精神;理論知識培養注重將所學知識歸類,讓學生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實踐技能培養注重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檢驗理論、鞏固理論;工程應用培養注重讓學生最終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工程應用研究領域,從而融入企業的應用開發中。螺旋式的教學方法把軟件工程專業教學細化為軟件工程、素質教育、軟件技術、應用實訓等體系。這種劃分突出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特色,相對比較合理和科學,同時該教學體系已不再是針對某單一課程的設計,而是按照課程群、實踐需求、應用需求、學科需求等進行設計,教學計劃可以圍繞人才培養主線依據不同需求隨時變更,保證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滿足了應用需求的靈活性。
為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可采用如下幾點方法:
(1)通過引入企業工程人員參與校內實訓輔導以及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讓學生充分體驗軟件企業開發人員的工作方法,包括程序代碼的記憶能力、評估能力、優化能力、識別能力、修改能力等,通過增加實訓時間,強化訓練學生的編寫速度和編寫量,并使其掌握軟件企業的行業術語,適應企業項目化的管理,將企業化教學模式引入課堂。
(2)引入軟件企業的編程模式,規范學生的編程習慣。按照軟件企業的編程思想,在軟件分析、編碼、設計等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編程習慣,包括語句格式、代碼標準、編程周期、成員配合等方面都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讓學生在實習和實訓中學會規范性的編程風格,并盡快融人行業的“標準化”。 (3)突出軟件外包的行業背景,讓學生參與企業制訂的實訓實習項目,積累項目經驗。軟件服務外包是檢驗學生應用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因為軟件服務外包對軟件的編程規格、測試手段、開發周期和可維護性均有嚴格的規定,這完全不同于學生平時的自由練習。讓學生提早接受軟件服務外包所帶來的壓力,提前進入“準工作”狀態,對于學生實踐技能、應變分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等均有其他實訓模式不可取代的意義。
(4)培養學生敬業愛崗的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質。通過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職業人”理念,使其做到敬業愛崗;鼓勵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和互幫互學,培養團隊合作意識;聘請企業經理人來校講座,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幫助學生合理規劃人生。
3.實踐能力考核體系建設
按照“2+1+1”教學改革模式,軟件工程專業把4年一貫制的大學學制調整為2年基礎理論學習十專業理論、1年項目實訓和1年校外頂崗實習,這已經為專家學者和廣大軟件業內同行所認可?!?+l+1”教學改革模式將“實踐、實習、實訓”3個環節融為一體,形成一套完整的、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可適用于信息技術類各個專業。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訓練體系如圖2所示,該體系已不再是單純的專業訓練,而是從行為規范、基礎知識、工作技能、工作實踐4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真正做到一就業就能頂崗。
4.開放共享的優質實踐教育平臺建設
為提升軟件工程專業的信息化建設水平,便于師生互動,實現對學生校內外實習的過程化管理,學校不僅要建立自己的校內實訓基地,還要與校外企業聯合,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利用這些基地提供的軟硬件資源,開發建設一個開放共享的優質實踐教育平臺及學生校內外一體化實訓平臺,在該平臺上實現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四方互通,同時還可以將這一平臺進一步拓展為本地區其他高校信息類專業的實踐教育平臺,屆時協同基地企業發布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實訓項目及實習崗位信息,做到與地區內以及省內其他高校資源共享、信息共存。
5.以“雙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師資隊伍建設
軟件工程專業由于采用的是“2+1+1”的教學模式,相對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后兩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任課教師應該具備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雙能型”本領。為激勵廣大教師熱愛自己的專業、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積極參加教學與實踐活動,需要制定系列人才激勵政策。例如,為教師提供科研平臺環境;為教師與企業牽橋搭線,一方面為企業解決疑難問題,一方面幫助企業與教師申報科研課題與橫向課題;鼓勵教師帶薪到企業參加掛職鍛煉;對在職教師定期安排職業培訓;獎勵對專業建設做出貢獻的教師等。通過系列培訓與政策激勵,將本專業的教師訓練成為一支可以參與企業研發、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能型”師資隊伍,使教師更好地投入到教學與實訓環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