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 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我國第一臺乙烯壓縮機設計者、我國首臺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的設計者。重大裝備制造,事關國家命脈、國家安全。姜妍在沈鼓工程師的崗位上,用不平凡的業績書寫著巾幗不止半邊天的傳奇故事!
“時間都給了科研,收獲的是產業報國夢?!边@是對姜妍在沈鼓集團工作20年來最貼切的概括。
偉大的夢想源自高遠的志向。姜妍在大學課堂上,每當聽到國際上的先進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人手里時,心里就不是滋味。她立志將來一定加倍努力,讓自己的祖國也能成為核心技術輸出國。
創新征途:為乙烯工業安裝“中國心”
提到乙烯壓縮機,業內人士會給出兩個字的概括―心臟。這是對乙烯壓縮機在乙烯工業中的作用最形象的概括。因此有了“壓縮機一響,黃金萬兩;壓縮機一停,效益為零”的說法。
然而,大型乙烯壓縮機設計制造技術長期被世界上少數幾個國家壟斷的事實卻令國人尷尬,對代表石化裝備最高水平的百萬噸乙烯壓縮機更是觸不可及。如何能打破國外壟斷局面?這是擺在中國石化裝備領域的難題。
“看到中國常常受制于國外的先進技術,甚至受到別人的輕蔑,自己很受觸動。雖然他們發展比中國早100年,但現在,我相信中國有些技術超過或者趕上了國外的技術,部分技術和國外只有10年的差距?!?姜妍坦言。
姜妍的同事介紹說,自己和姜妍在意大利新比隆工廠(現已被GE收購)參觀時,對方不但嚴禁他們拍照,還派人像防賊一樣地看守他們。這次經歷,讓姜妍下定決心:定要在技術上超越對手,贏回屬于國家的尊重!
創新路途,崎嶇不平!
姜妍在追求產品創新這條征途上所付出的辛苦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
在研制乙烯壓縮機的那段日子里,國外對乙烯壓縮機技術的封鎖異常嚴密,相關資料更是極度匱乏。怎么辦?有一段時間姜妍就如同“飛人”,從撫順到福建,從茂名到大慶,中國版圖的對角線被她飛了幾個來回。她穿梭于國內各大煉化廠之間,幾度爬上各個煉化廠幾十米高的進口乙烯裝置工作臺,只為看一看同類產品的外觀結構和運行情況。她走訪國內各大科研院所,了解相關技術,通過互聯網搜尋極為有限的信息,后來又直接去啃厚厚的外文原版資料。白天,為了節省時間,她就在辦公室對付一頓;晚上,挑燈夜戰查閱相關文獻,積累了上千頁的技術資料。就這樣,在完成乙烯壓縮機的技術儲備后,姜妍便開始著手設計工作。
設計失敗,修改設計,再失敗,再修改設計,經過3年多的不懈攻關,2010年1月8日,姜妍設計的乙烯壓縮機在華錦集團一次運轉成功,實現了我國乙烯壓縮機領域零的突破。
2012年8月29日,由姜妍主導設計的中國第一臺百萬噸乙烯壓縮機在沈鼓試車成功,標志著我國從此可以自主生產目前世界上所有級別的乙烯壓縮機,而且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百萬噸級乙烯“三機”設計制造能力的國家,徹底結束了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歷史。
如今,依靠姜妍的創新成果,沈鼓集團已陸續簽下了大型乙烯裝置機組、大型天然氣液化等幾十個重大項目,合同總額近30億元,使沈鼓集團能夠完成多個領域壓縮機的成套供貨,這樣不僅擋住了大量進口,為國家節省外匯50多億元,更實現了關鍵技術和裝備的重點突破、跨越發展。正如中石化前總裁王基銘院士所說,有了沈鼓,我們就有了頂門杠,我們就敢于和老外說不;沒有沈鼓,我們只有伸著脖子,任人宰割。
姜妍所取得的成功,意義絕不僅僅局限在給予裝備制造業領域的技術人員以鼓舞,更給予了我國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以啟示和信心,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能?在創新的路上,姜妍不斷地為國家超越對手,為企業實現技術創新,這些突破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天道酬勤:為“國家砝碼”增光添彩
在我國石化等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 沈鼓集團一直被看做一張王牌, 并被譽為“國家砝碼”。
“在沈鼓工作,壓力很大,但壓力同時也是動力,一想到能為企業、為國家實現重大突破,作出巨大貢獻、我就會非常自豪?!苯嬖V記者。
“產業報國、技術強國”的夢想早在姜妍大學時代就扎下了根,這個夢想一直伴隨她來到沈鼓集團并在這里開花結果。
姜妍大學所學專業是化工機械,進入沈鼓后從事壓力容器的設計工作。那些換熱計算、設備參數、介質物理特性等等,對于有多年經驗的工程師都感到眼花繚亂,這個剛畢業的年輕姑娘硬是憑著吃苦耐勞的韌勁給一一消化了。利用別人的休息時間,她獨自伏案琢磨,并整理記錄出一套涵蓋各種各種公式、參數和體會的日記,這些都是她日后工作的“寶典”。
一次偶然機會,姜妍接觸到了一份來自瑞士卡拉瑞弗的有關容器熱力性能詳細的技術分析計算報告,報告令她震撼不已,更讓她深感我國技術與國外先進技術的差距。從那以后,她工作更加勤奮。
正所謂天道酬勤。剛工作僅一年,姜妍就提出了好幾個科研課題;五年后就研發出了直徑近3米、長度達11米的沈鼓歷史上最大的冷卻器;之后,她又主導開發了公司首臺低溫容器和首臺雙管板換熱器,填補了沈鼓集團的技術空白。
時任沈鼓集團設計部部長的遲占達曾是姜妍的老領導,他評價姜妍道:“這個小姑娘平時不聲不響,但是很有想法,她在幾年內取得的成績對一名普通大學畢業生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短短幾年內,取得這樣的好成績,領導決定對姜妍壓擔子,把她調到沈鼓集團透平設計院,從事離心壓縮機的設計工作。
作為國內行業的領軍企業,沈鼓集團擁有一大批業內頂尖人才,集團設計院更是“高手如云”。面對集團16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非專業又是新人的姜妍并沒有被這種落差感打敗,為了夢想,她繼續重拾書本。
自從進入設計院,姜妍放棄了一切業余愛好,抓緊一切時間來學習。那段日子,她的業余時間幾乎全部以書為伴,不僅找來壓縮機設計專業的書籍研習,還閱讀了上千篇專業論文。為系統了解壓縮機設計專業理論,姜妍報考了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在職研究生。讀研四年,幾乎所有的雙休日和節假日她都在學校和圖書館度過。畢業答辯時,她的導師感慨道:“我的學生里,姜妍可能不是理論功底最強的一個,但卻是學習態度最好的一個,她求知若渴的勁頭,誰都比不上?!?
姜妍從一名輔機設計人員的小角色,逐漸成為主機設計的骨干工程師,并成長為集團設計院設計三室的主任,這個過程她用了13年的時間。要問姜妍取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其實就是那股不服輸的鉆勁兒!多年的努力拼搏和刻苦鉆研,讓姜妍不斷超越自己,逐漸成為了沈鼓技術創新發展的“國寶”。她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國家砝碼”上!
“國寶”的光芒不僅體現在她的能力上,更體現在她對企業的忠誠上。國內外知名企業想盡辦法花重金挖她,但她并不為所動,而是繼續扎根沈鼓,并且扎得更深。
目前,姜妍和她的團隊正在為120萬噸級乙烯壓縮機的成功研制而努力沖刺著。比照百萬噸乙烯壓縮機,120萬噸乙烯壓縮機不僅僅是在乙烯產量上的一個改變,在技術水平上更是一次升級和飛躍。沈鼓集團決心將該產品打造成比國外機組操作更加便捷的工業藝術品。這位中國石化裝備領域的創新女杰仍在為企業和國家創造著驚喜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