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著民眾獲取文化資訊與服務的模式,以數字化為載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已經成為基礎性服務的必然。該文以公益性文化、文化市場、群眾文化為立足點,著力闡述服務平臺的內容、框架、流程等相關內容。
關鍵詞:信息系統 公共文化 web技術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2(a)-0021-02
1 建設目標
公共文化信息服務平臺將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基礎、文化需求為導向、數字技術為手段、全民參與為目標,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手段,形成文化資源信息集中統籌、產業與公益有效互補、信息與資源服務并重、民眾訴求監督指導現實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格局。
2 平臺架構
平臺由網站集群、移動服務、自媒體服務3部分組成。
2.1 網站集群
網站集群是基礎和核心,可實現平臺主體服務功能,并與其他有合作意向的文化類網站形成有機化的網站集群。
2.2 移動服務
移動服務主要由wap網站與app客戶端、短信定制3部分構成:(1)通過對訪問設備的判斷,平臺自動判別,wap網站更加符合移動終端的閱覽習慣。(2)利用App客戶端的文化地圖導航功能市民既可直接查詢、利用就近的文化服務設施及相關活動信息。(3)市民可通過自己的喜好對感興趣的文化活動定制短信提醒。
2.3 自有媒體平臺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等自有媒體平臺進行公共文化平臺整體宣傳及重點活動宣傳,提高信息覆蓋面積,擴充市民信息獲取渠道。
3 平臺建設內容需求
網站基本定位為傳遞文化信息,提供公益性、商業性文化服務。具體內容分為八大塊:(1)文化地圖。市民通過網站檢索、手機GPS定位等,可直接查詢、利用就近的文化服務設施。(2)文藝活動。提供全市的文化展覽、講座、輔導、培訓、演出、專題活動等文化活動信息。(3)在線預約、訂票。市民通過電腦、手機、電話等,實現網上預約、訂票、支付。(4)網上讀書。整合省、市、縣(區)公共圖書館資源,通過各種終端如電腦、手機等實現200余萬種電子圖書、期刊及千余種報紙的在線讀書、文獻借閱。(5)互動點評。市民可對參加過的活動給予評價。(6)文化圈?;顒訄F體可在社區內建立自己用戶“圈子” 用以交流展示活動開展情況,與“互動點評”功能相呼應,提高平臺活躍度。(7)需求信息反饋。市民通過網絡反饋自己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需求,通過數據分析,由行政主管部門對需求做出反應。(8)監測評估。網上監測各級圖書館到館率、圖書借閱率及活動、服務開展情況。
4 網站信息整合的內容及構想
作為老工業基地,復雜多樣的文化格局難以在現實中得到有效整合,無法形成合力進而相互協作促進,公共文化信息服務平臺將通過“四方面整合”,實現數字文化資源服務的全覆蓋。
4.1 整合利用各級行政事業單位的文化信息資源
第一,向上爭取文化相關單位的支持,完成對歌舞劇院集團有限公司、博物院、歌舞劇院等單位的服務信息的整合;第二,市本級將系統梳理電視臺及廣播電臺、博物院、少年宮等單位的文化資源基礎上,進行深度整合利用,理清關聯性,探索數字化協同服務的新模式;第三,向下將強對各縣(市)區,開發區及其下屬文化部門、街道、社區的聯系與指導。
4.2 整合利用文化企業的文化信息資源
第一,?對演出、放映企業,通過簽署合作協定、網絡信息自動抓取、信息報送等方式,整合發布其演出放映預告等常用信息。第二,廣泛聯系動漫基地、手工品制作、創意產業企業,建立企業檔案,為其提供企業及產品展示平臺。第三,整合網吧、出版物零售、電子出版物零售等社會基礎性文化消費場所的信息資源,供社會公眾查詢,為其文化生活消費提供指引。
4.3 整合利用中小學校、高校的文化信息資源
系統梳理中小學校、高校對社會開放的資源信息,包括場館、設備、公開課、講座、公益活動、演出等。
4.4 整合民間文化團體、組織的文化信息資源
民間自發文化活動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與民間表演藝術團體、組織的聯系,整理發布其活動地點、時間等信息。
5 平臺技術構架
為了提高系統響應效能,平臺將采用MVC模式進行技術夠構架,同時提供對HTML、CSS和JavaScript的完全控制[1]。
View(視圖)是應用程序中處理數據顯示的部分;Model(模型)是應用程序中用于處理應用程序數據邏輯的部分;Controller(控制器)是應用程序中處理用戶交互的部分[2]。
MVC框架結構圖如圖1所示。
6 平臺建設流程
平臺建設流程如圖2所示。
參考文獻
[1] (美)Karl Kopper.Linux企業集群―用商用硬件和免費軟件構建高可用集群[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2] James_Zhan.MVC架構探究及其源碼實現[EB/OL].http://blog.csdn.net/zhiqiangzhan/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