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人們對于網絡信息的傳播接受程度也越來越大,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存在于復雜的社會環境當中,對于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研究也必須得到重視。文章主要研究了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社會網絡機制,從各種關于公共危機的理論著手,了解公共危機的重要性,進而通過研究和分析得出社會網絡機制對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作用以及啟示。
關鍵詞 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社會網絡機制;理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9-0027-01
人類一直處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當中,人們對于公共危機的認識并不是十分透徹。為此,相關危機信息的管理部門對公共危機的變化情況十分重視,期望能夠通過自身的監督和管理能使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保持穩定的狀態。筆者正是從危機社會的角度出發,通過對各項理論的研究對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與社會網絡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使政府和相關媒體對公共危機加以控制。
1 公共危機釋義
公共危機是指一種突發事件危害到了社會全體以及公眾生活的共同利益。對于公共危機的處理英國的專家曾提出了“3T”原則,這些原則與危機的傳播有著之間的關系。從公共危機的特征上看,公共危機使相對比較緊急且獨特、突發性比較強的,公共危機的傳播速度與社會關系的復雜程度和社會的結構都有著聯系。
2 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網絡基礎
公共危機所傳播的信息主體是Stakeholder,翻譯成中文就是危機利益相關者。從信息傳播的內容等相關問題考慮,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與社會的網絡制度有著必然的聯系。
2.1 小世界現象
處于對社會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研究,1998年,美國的專家學者給出了“小世界”現象的說法,通過該說法來表現人類社會的結構就如同網絡一般復雜,公共危機正是處于該種條件下進行信息的傳播的。而沃茨與斯特羅加茨所提出的關于公共危機的社會結構模型被稱為“小世界”網絡模型,該模型幫助專家們描述社會結構網絡的轉變。
2.2 六度分隔假說
除了“小世界”現象的說法,人們對于公共危機的社會結構的研究還有六度分隔假說,該理論是由匈牙利的作家在1929年提出的,卡林西是匈牙利的著名作家,在其短篇小說當中層提到了六度分隔假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于六度分隔假說并沒有停止研究,美國的教授在1967年針對六度分隔假說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從而使該假說進一步得到發展。該理論從社會關系的角度表明了“弱關系”與社會結構的關系,該假說也進一步驗證了“小世界”理論,為其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實踐基礎。
2.3 無尺度網絡
關于公共危機與社會網絡結構的理論還有美國專家所提出的無尺度網絡理論。1999年,巴拉巴斯與艾伯特運用動力學的模型演示了無尺度網絡的實體形態。通過模型來表述無尺度網絡的復雜線條表明了社會當中的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
無論是對“小世界”現象的研究還是對無尺度網絡的表述,都是專家學者用于說明復雜的社會關系的理論依據。根據研究表明,“小世界網絡”所表現的是社會結構網絡的隨機性特點,并按照鏈接節點的數量考慮,“無尺度網絡”的理論與“小世界效應”的理論是相近的,這也從側面的印證了“小世界”理論所代表的社會人家關系的復雜是有跡可循的。通過對各種理論的研究和探討,社會各界的學者從理論看本質,開始了對于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思考,并深入了解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與社會結構網絡的具體關系。
3 社會網理論對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作用
社會是有行動者之間的交流和信息傳遞所構成的復雜網絡結構,社會網理論賦予了社會網絡結構新的定義。
3.1 社會行動者與社會結構
依據社會網理論對社會關系的研究,行動者所代表的是存在于社會活動當中的個體,但受到行動者之間會相互關聯的影響,社會網絡的復雜結構就會形成。行動者是具有自主意識的,在其進行的社會行為當中會憑借著自身的意識選擇信息傳遞的方向以及范圍。社會行動者存在于社會結構當中,所以受到了社會網絡的制約。社會網絡分析規定了行動者在社會當中傳遞信息的內容和方法,也規定了其在收集信息過程中的手段。從危機信息傳播的角度考慮,社會網絡鎖分析的危機信息傳播的路徑是單一的,但其受到行動者的關系影響。行動之間的聯系被稱之為社會關系,其行動的內容和實質發生的關系都存在于社會網絡結構當中。因為社會行動者的數量之多,行動者的自主意識又不一致,社會網絡結構變得復雜多樣,形成了多元化的社會結構。為了保持社會結構的穩定,社會行動者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通過關系的聯系多少來形成穩定的社會模式。
3.2 關系理論
社會行動者之間的聯系是否密切決定了社會結構當中關系的親疏、1973年美國的專家對社會網絡結構當中的關系做出了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弱關系的強勢”一說,該理論表明了公共危機信息傳播在弱關系的作用下使社會行動者接受了危機信息當中相對有價值的比較新鮮的信息,并能夠保證不同的組織結構當中所接受的信息不會出現重復。同樣的,1992年美國的另一位專家克雷克哈德相對于格拉諾提出了“強關系的強勢”理論,該理論表明了社會行動者之間的強關系更適用于公共危機形式下的信息傳播,強關系可以有效的增加社會行動者的保護意識,從而抵制公共危機當中的不確定性因素。
3.3 結構洞理論
研究社會關系網絡的理論并沒有結束,美國的伯特教授延續了格拉諾的弱關系理論,其在1992年既“弱關系的強勢”假設又提出了新的社會網絡結構假說,結構洞所代表的是人際關系當中的網絡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依據結構洞理論所表述的社會網絡當中,社會行動者處于中心的位置,其接受的公共危機信息就不是重復的,能夠接收更新的新信息。各個專家學者都表示了自己對于社會網絡結構的看法,其實無論是強關系還是弱關系,都在信息傳遞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幫助公共危機進行了信息的傳播。
4 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社會網絡理論研究
從六度分隔到小世界印象,再到無尺度網絡的研究,專家學者竭盡自己的能力對社會網絡結構進行表述,并將其組合成穩定的理論。這些對社會網絡結構的研究為社會網理論提供了研究的依據,也是公共危機在社會網絡當中的傳播更加明朗化。如今,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已經走入了一個新的視角當中,對于社會網絡的研究也逐漸開展了新的探討內容。
5 結論
依據筆者對于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研究表明,公共危機的傳播與社會網絡理論有非常復雜的關系,社會網絡機制帶給公共危機的效用非常明顯,其決定了公共危機信息傳播的具體方向以及傳播的范圍。政府以及主流媒體都要重視擴大“漣漪效應”,從而主導公共危機的信息傳播走向,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監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