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茖W技術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呈現出國際化、市場化、倫理化發展趨勢,是當代文明的核心問題。
關鍵詞 知識經濟;科技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9-0036-01
毫無疑問,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科學技術,正是科技進步決定了知識創造、傳播和轉移,并為廣泛的全民性基礎教育提供了前提和保證,從而造就知識經濟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1 科技活動社會化、國際化
如果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的個體科學活動還是發展科學的主要方式,那么在20世紀,隨著科學技術內部各分支的交叉和整合,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作用的進一步增強,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已經從分散的單純的個人活動轉化為社會化的集體活動,出現了所謂“大科學”(metascience),研究活動規模越來越大,發展到企業規模、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科學技術合作進入無國界的網絡化時代,現代計算機信息處理和遠程通訊系統,將各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技術開發機構的信息交流聯成網絡,世界各地人們之間的距離由于信息化而大大縮短,進入了信息傳遞的“二無”時代――“無時不在”(Anytime)和“無處不在”(Anywhere)。
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是一個開放體系,按照熊彼得的說法,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經濟的發展形成繁榮――衰退――蕭條――復蘇的長波周期,每一波的周期約50年。有專家認為,虛擬空間(cyber_space)技術的出現,已經導致了現代經濟進入第5次長波,這就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的重大課題具有全球性,必須隨時對世界范圍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做出回應,這就要求通過跨地區、跨國家的途徑和形式來籌集研究經費、組織科研隊伍、建立科研基地。各國各地區對國際科技合作都很重視,一些耗資巨大的科學實驗裝置,如國際空間實驗站,以及一些大型的科技計劃,如人類基因組計劃、歐盟科技發展框架計劃(FRP)、尤里卡計劃(EUREKA)、歐洲科技合作計劃(COST)等,都是以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的,不論從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看,都是國際合作的典型。
2 科技活動市場化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機制配置社會資源和引導社會經濟運行的經濟形式。市場經濟由于提供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最佳平臺而為知識經濟的誕生創造了經濟前提。
一是科技資源配置市場化。在知識經濟時代,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以高技術為導向的科技實力的競爭,增強科技實力,最重要的就是創新,因此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研發的投入,就R&D投入而言,上世紀90年代,我國R&D占GDP的比重增長緩慢,1999年以后這一比重開始穩步提高,2007年達1.44%(實際為1.49%),遠高于俄羅斯(1.12%,2007年)、印度(0.61%,2005年)、巴西(1.11%,2007年)、南非(0.92%,2005年)等發展中國家,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但與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國家總體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另外,各國在國際科技合作方面的經費投入日益增大,如美國研究發展國際合作(ICRD)1995年經費占政府總經費的4.5%,而我國這一投入僅占0.3%。由此可見,美、日及歐洲國家在世界科技競爭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與其對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包括對科研發展的大力投入都息息相關。
二是創新活動市場化。市場是滿足需求的場所,同時,市場需求又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和推動作用,市場的要求往往成為科技生產的風向標從而不斷開拓和創新?!吧鐣坏┯屑夹g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泵绹奶O果公司就是創新的典范、知識經濟的代表,以電腦公司發家,從iPod、iMac、iPhone到iPad,不斷推陳出新,引領潮流。蘋果也從最初單一的電腦公司,逐步轉型成為高端電子消費品和服務企業。在創新驅動下,蘋果公司在2014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5名,超越谷歌(Google),成為世界最具價值品牌。美國的微軟也是如此,不斷創新以滿足消費者對電腦操作簡單化需求,從成立至今一直是世界軟件市場的霸主。這說明,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引發科技創新,符合市場需求,科研工作、技術研發和產業開發及建設就能有的放矢,從而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擴大產品的科技附加值,使創新成為經濟效益的“倍增器”。
三是科技產品的市場化。技術商品具有商品的屬性,也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從使用價值角度看,使用技術成果,能降低生產成本,使消費者獲得利益,或者改善生產條件和環境,或者生產出新的產品等。從價值角度看,在科學技術生產過程中凝結了一般人類勞動,而且凝結的是比簡單勞動復雜得多的高級復雜腦力勞動。另外,技術商品化是知識經濟的內在要求,知識經濟形態下競爭激烈,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技術競爭。在需求拉動和供給推動下,技術市場的規模發展越來越快,形式越來越豐富與完善。目前,國際上最熱門的技術市場有:技術咨詢、技術設計、技術服務和軟件銷售等,均已成為其產品擁有者重要的利潤來源。美國10年間技術貿易的順差,僅專利權轉讓一項就增了34.6億美元。純無形資產的專利許可證貿易已占發達國家技術貿易總額的80%以上。技術商品化、市場化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轉移和轉化,促進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進步。
3 科學活動倫理化、人性化
人類理性創造了科學技術,但理性卻難以完全駕御和控制科學技術的所有后果。極端的功利主義與片面地利用科學技術,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高速增長,隨之帶來的是人口膨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短缺、資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問題。所謂泰勒(E?Taylor),命題(亦稱“科技至上命令”)――“能夠做的就意味著該做”已經受到了嚴重質疑。正如居里夫人在20世紀初所質問的那樣:“人類是否已經成熟地利用自然,還是反而被這些認識所煩惱?”
與以往的經濟形態不同,知識經濟既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依托發展的經濟,也是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正是這樣的經濟發展理念決定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科學技術活動已經顯露出倫理化和人性化的特點。以人為本,強調對人的終極關懷,在發展科學技術時,特別強調人自身價值的實現,使科技與人性、科技與人的價值相協調,避免對人自身造成的危害。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提出科技發展必須符合人的類本性,可惜,這一深刻思想直到一個世紀以后才被人們所認識。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深刻批判了工業社會的技治主義(technocracy),科學史家薩頓呼喚“新人文主義”,以致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雷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沃德等的《只有一個地球》發出嚴重的警告,直到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論。人類新覺醒的時代終于到來,理論正在被付諸實現。例如,“克隆”技術在世界各國都被禁止用于人的自身,主要不是技術和經濟的原因,而是因為克隆技術將沖擊傳統的人倫關系,對人類尊嚴形成挑戰。知識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不僅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在揚棄工業經濟的傳統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深深認識到了要摒棄對資源的高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探求一種能夠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對資源的開發作用,開發尚未利用的不可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資源,維持環境的生態能量,實現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在“天人合一”中促進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的科學技術活動,追求發展、效益與人性化方向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沒有效益,科學發展將失去內在動力,人的全面發展將失去物質基礎;沒有人性化方向,科學技術活動將偏離正確的軌道,對人類造成傷害,這樣的科學進步并不是真正的進步。人類必須防止高增長低發展、高增長無發展的工業經濟模式,實現增長和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