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別名竹參、仙人籠、網紗菌、鬼打傘、僧笠蕈,是我國名貴珍稀食藥兼用菌類,被譽為“真菌皇后”。其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較高,可消化率達72.8%,還含有多種無機鹽及維生素,對高血壓、肥胖癥、肝炎、細菌性腸炎、流感等有一定療效,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F將竹蓀利用農林下腳料進行林下仿生栽培的相關技術進行介紹。
一、農林下腳料仿生栽培竹蓀經濟價值
竹蓀原為天然野生真菌,物稀價昂,經科研人員長期馴化引為人工栽培獲得成功。福建省古田縣菇農在不斷實踐中,采取農林下腳料林下仿生栽培新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接種后僅70~80天即可采收,生產周期4個月。每畝場地當年可收竹蓀干100~130千克,產地市場目前交易價每千克180~200元,產值達1.8萬~2.6萬元,農林下腳料不算成本,菌種和化肥等成本僅5000元/畝,純收入可達1.3萬~2.1萬元,經濟效益高。而且栽培原料不需蒸汽滅菌,屬于無煙產業,收成后廢渣直接回林地增加土壤有機質,屬于節能、低碳、環保、高效生態型農業,因而備受歡迎。
二、農林下腳料的選擇與處理
適宜竹蓀栽培的農林下腳料,每畝地用料量因料質不同而定:竹木料需5000千克,而木屑、竹絲、農作物秸稈、野草等松質料只需3000千克。
1. 農林下腳料種類 常見適于栽培的有以下幾種:
①竹類:不論大小、新舊、生死竹子的根、莖、枝葉,以及竹制加工廠的竹屑、竹絨、竹粉均可利用。
②秸稈類:除稻草、麥稈外,其他均可,如棉花、玉米、木薯、大豆、高粱、葵花、油菜等,以及花生殼、谷殼、甘蔗渣、棉籽殼、玉米芯等。
③野草類:常見有皇竹草、類蘆、蘆葦、斑茅、五節芒等十多種。其中蘆葦纖維細長,營養豐富,栽培竹蓀現蕾快、產量高。
④木屑類:除含有殺菌和松脂酸、精油、醇、醚,以及芳香性物質的樹種,如松、杉、柏、樟、洋槐等不適用外,其他基本都可用,果樹枝條、桑枝等營養豐富,用來栽培竹蓀十分適宜。
2. 處理方法 栽培前先將農林下腳料集中建堆發酵。建堆發酵一方面可增加培養料含氧量,使其軟化、腐熟,利于菌絲吸收;另一方面可消除雜菌,純化原料。料堆高1.5米、長4~5米、寬3~4米,堆成梯形,發酵時間應按照栽培料和竹蓀播種期區別對待,竹木料提前45~50天進行,而農作物等秸稈及蘆葦、野草等提前10天即可。堆料時,逐層放料,撒上尿素、碳酸鈣,并澆水拌料,保持含水量60%左右。一般分3~4層鋪料,并用腳踏實料層。竹木料堆料后20天進行第一次翻堆,以后間隔10~15天翻堆1次,前后共翻堆3次;秸稈、草質料按間隔4天、3天、2天進行翻堆。通過堆料發酵達到料呈褐色、有香味。
三、林下仿生栽培場地要求
1. 仿生 野生竹蓀多生長在潮濕、土壤肥沃的竹林或闊葉林地上。人工栽培時,應模仿其生活習性選擇場地,人為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以滿足其生長需要。
2. 林地選擇 林地應選擇山坡腳下或半山斜坡,坡向朝外,坡度以小于25°為宜;林木種植密度要適中,一般每畝林地有植株130~180株,林地郁閉度60%;土壤肥沃,腐殖層厚,保濕性好;土質呈弱酸性,為砂質輕壤土,pH值6~6.5;林地應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無白蟻窩最為理想。
3. 林地整理 先剔除林地上的石頭,除去雜草整平,開好排水溝。菇床整成1~1.3米寬,長度視場地而定,一般以10~15米為好,床與床間距為40厘米,畦面整成“龜背”形,畦溝寬25~30厘米??衫萌嗽旆雷o林帶,其林與林之間的寬度十分適合整成畦床。
4. 消毒 畦床內外及四周撒石灰粉消毒殺蟲,也可按每平方米用0.2千克的茶籽餅浸水,噴殺蚯蚓和蝸牛,播種前10~15天選擇晴天進行施肥,每畝地施用尿素20千克、過磷酸鈣40~60千克。
四、林下仿生栽培季節與播種方法
1. 栽培季節 竹蓀栽培季節,南方“驚蟄”開始,3~4月播種,當年夏季采收,至10月結束;北方可延長1個月即“清明”播種,夏季采收至“立秋”前結束。
2. 菌種選擇 適于林下仿生栽培的竹蓀品種,應選擇棘托長裙竹蓀。其菌絲生長溫度5~35℃均可,以25~30℃最適;子實體生長適宜溫度23~35℃,以25~32℃最適,屬于高溫型,抗性強、適應性廣,是適于林下仿生栽培的高產優良品種。
3. 畦床鋪料播種 林下栽培分為“三層料播兩層竹蓀菌種”、“兩層料中間播一層菌種”兩種方式。先把栽培原料鋪在畦床上,并踏實,在料面播一層菌種。菌種點播或撒播均可,播種后再鋪放一層料,并壓料,使培養料與竹蓀菌種結合緊密,菌種要分成塊狀,以利于菌絲萌發,每平方米需要菌種4~5袋。
4. 覆土蓋草 播種后當天,在畦床表面覆土3~4厘米厚,土壤最好用林下腐殖土,含水量在18%。然后在畦床覆土層上面覆蓋秸稈或草料4~5厘米厚,使其保溫遮陰。春季氣溫低,可在蓋草上覆蓋地膜保溫。
5. 竹蔸挖穴播種 竹蓀仿生栽培,除上述林地播種之外,還可在舊竹蔸旁邊挖穴鋪料接種、覆土,稱為返原生態栽培。選擇砍伐2年以上的毛竹蔸,在竹蔸旁邊上坡方向,挖1個穴位,寬5~6厘米,深20~25厘米,穴中填入林地腐竹葉5厘米厚,播入竹蓀菌種后,再填入腐竹葉,然后覆土3厘米厚并壓實,上面覆蓋雜草。一般每畝毛竹林有舊竹蔸180~200株,占林地面積10%用來栽培竹蓀,不僅增加收入,又可使竹蔸分解,一舉兩得。
五、發菌培養
發菌培養具體掌握以下四項關鍵技術:
1. 檢查定植 播種15天左右,可抽樣檢查菌種的萌發和吃料情況。正常菌種塊呈現白色絨毛狀,菌絲已萌發0.2~0.3厘米。檢查發現死菌爛菌,要及時補播菌種。菌絲生長階段,一般不要輕易翻動,以免將其扯斷,毀壞菌索與原基,影響竹蓀生長。 2. 通風換氣 不定期揭膜通風換氣,使畦床內空氣新鮮。通風時間5~6小時,然后再覆蓋。低溫期選擇晴天揭膜通風,減少通風時間。
3. 保持濕度 春季雨水多,畦床薄膜內相對濕度保持在85%。若氣候干燥或溫度偏高,可在畦溝淺度蓄水,但不得高于培養料底部,雨天排干畦溝水,并結合通風換氣。
4. 控溫發菌 高溫型棘托竹蓀溫度在23~28℃最適。連續晴天、溫度超過27℃時,應通過掀、蓋薄膜調整畦床溫度,同時也是通風換氣。若溫度低于22℃,除了透氣外,蓋好地膜,防雨保溫,有利菌絲生長。
六、出菇管理
竹蓀出菇包括菌球形成發育、破口抽柄、網裙散落,其生長期35天左右,如圖1所示。
竹蓀由菌蕾生長到子實體形成,管理極為重要,現將竹蓀由原基發生至子實體形成階段管理技術日程表列于附表,以供栽培者在實踐中對照參考。
七、采收加工
1. 掌握成熟期 竹蓀子實體成熟破口,大部分都在每天6~11時開始,12時后也有少部分出現,但散裙后如不及時采收,就會出現菇體自溶或斜倒地面,失去商品價值。
2. 講究采收方法 棘托長裙竹蓀生長出菇高峰期集中在夏季5~7月,其長速快,因此必須配足人手,抓緊采收。如果采菇人手跟不上,可在菌球破口時提前采摘,然后放于竹篩上,讓其抽柄散裙,這樣菇體雪白潔凈、完整。竹蓀鮮品當天采收,當天加工,隔夜會變質。
3. 干制加工方法
①擺菇進機。先將紗布鋪在篩上,然后按菇大小分上下層,大擺放下層,小擺放上層,將竹蓀整齊排在烤篩上,用松緊帶扎住。
②脫水烘干。竹蓀進機前,先開機運轉20分鐘進行預熱,排除烘干房內濕氣,提高烤房溫度。竹蓀入烤房后閉門開機,并打開排濕窗,加大火力,使機內溫度盡快上升至60~65℃,保持1小時,同時加大通風量,促使菇體水分隨著高熱空氣從排濕窗排出,并觀察菇體顏色是否變化。若菇體呈白色、無水珠,溫度穩定在55~60℃,保持1~1.5小時,同時將排濕窗關閉1/3,增加機內熱風循環。
③間歇捆把。竹蓀是采取間歇式烘干,又稱二道烘干法,首先是排濕定型,待竹蓀脫水烘烤至八成干時,連篩取出,間歇2~3分鐘,讓竹蓀接觸空氣,稍有回軟不酥脆時,將其卷捆成每把100克左右,并用塑料帶捆扎。然后是烘干定色,將捆扎的竹蓀再入機烘烤。此時應把排濕窗全閉,熱風循環,烘箱控溫50~55℃,烘烤約0.5小時,不定時檢查干濕度,烘至足干后出機。竹蓀鮮品從進機至烘干一般3~4小時即成,鮮干品比約為9∶1。
④密封包裝。竹蓀干品返潮力極強,暴露在空氣中受潮即變軟,因此干品出機后應立即裝入塑料袋內,并緊扎袋口,密封不漏氣。干品應儲藏于干燥、陰涼庫房或保鮮庫,防止受潮、高溫變色。
(作者聯系地址:福建省古田縣城西過河路13號 郵編:3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