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化肥、農藥大量使用所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已成為十分嚴峻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我國的農藥使用量居世界第一,近十多年來,農藥使用量每年基本穩定在23萬噸左右(有效成分),各種制劑(實物量,包括有效成分和各種輔劑)約120萬噸。北京市2008年各類農藥使用量總計就達到1429噸(折百量731噸),以有機磷類農藥、除草劑為主。大多數農藥以噴霧劑的形式噴灑于農作物上,其中只有30%左右藥劑附著在作物體上,其余大部分噴灑于空氣或土壤中,導致土壤中農藥殘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嚴重污染了土壤。
面對這樣的農藥施藥現狀,自2009年開始,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借助政府折子工程《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建設及綜合開發規劃―控制農藥面源污染》項目資金,采取多種手段開展探索與實踐,為實現北京市農田農藥面源污染的可持續治理做出了努力。
一、北京市農藥面源污染的現狀與原因
1. 現狀
北京市現有耕地面積331萬畝,其中糧田220萬畝、菜田68萬畝。由于施用農藥造成的面源污染呈散點分布,耕地環境質量長期定位監測和2006年農業環境普查結果顯示,與1985年全市耕地環境背景值相比,一部分農田土壤中存在著重金屬的累積現象,污染和潛在污染面積約占2%,相對集中在通州、房山、大興、海淀和朝陽等區。
2. 原因
造成北京市農藥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病蟲害防治仍以化學防治為主,生物防治比例低。盲目打藥、隨意增加施藥量和次數等現象突出。據調查,北京市露地蔬菜年施藥次數12~26次,設施蔬菜35~55次(最多達70余次);病蟲發生嚴重時農藥用量高達推薦用量的2~3倍甚至5倍以上,僅2008年各類農藥使用量總計就達到1429噸(折百量731噸),其中以有機磷類農藥、除草劑為主。
②農藥包裝廢棄物隨意丟棄,污染嚴重。北京市每畝農田上殘留的農藥包裝物為10~14個,每年丟棄的農藥包裝物在3000萬個以上。被丟棄在田間地頭的殘留農藥的包裝物,遇澆水或降雨后其中的農藥會被稀釋而釋放到土壤,從而污染農田環境。
③施藥設備落后,農藥利用率低。據統計,因藥械落后和農民用藥方法不規范造成施用的農藥量僅有30%能沉積在作物上,其余70%都擴散到了空氣和土壤中,嚴重破壞了農田土壤。
④綠色植保新產品缺乏,防治服務能力有限。對解決農藥面源污染問題非常有效的綠色植保新產品(天敵等)品種少,且繁育、服務能力不足,無法滿足部分替代化學農藥的客觀需要。
二、北京市解決農藥面源污染采取的手段與方法
針對北京市農藥面源污染的現狀和產生原因,北京市植保站在2009~2015年開展了五項工程,分別為:蔬菜果樹生物防治補貼、糧田生物防治補貼、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植保專業化防治隊建設和害蟲天敵擴繁基地建設。通過這五項工程的實施,提高了北京市治理農藥面源污染的能力,真正使政策惠及到了廣大農戶,社會生態效益凸顯。
1. 采取生物防治補貼
針對小麥、玉米、蔬菜、果樹等作物的主要病蟲害防治進行生物防治補貼,其中小麥玉米每畝補貼18元、蔬菜果樹每畝補貼50元,篩選防治效果好、成本相對較低的生物農藥、低毒農藥等,采取補貼銷售的方法,以零售價30%~50%的價格銷售給項目區種植戶。通過幾年的補貼,在北京市順義、通州、房山、延慶、平谷、大興和昌平等七個區縣累計補貼生物防治產品5大類27種,包括繁育赤眼蜂、瓢蟲、捕食螨、麗蚜小蜂等害蟲天敵,推廣使用蘇云金桿菌、寡雄腐霉、礦物油等生物藥劑,性誘捕器、太陽能殺蟲燈、黃板等物理誘控產品,苯磺隆、己唑醇等低毒農藥。結合這些產品推廣了小麥一噴三防,性誘劑防治露地十字花科蔬菜害蟲―小菜蛾技術,殺蟲燈、性誘劑誘殺果園害蟲技術等14項綠色防控技術。
2. 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
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主要針對農田中遺留的以及種植戶使用后的農藥包裝廢棄物,通過建立回收示范點,各示范點根據本地特點采取以物換物、現金回收、平原承包、山區承包等模式回收農藥包裝,并由市、區植保站定期統一收集運至環保部門指定地點進行統一銷毀。其中以物換物模式(通州、房山)是以一定數量的廢棄包裝物置換洗衣粉或肥皂等日用品;現金回收模式(順義)是與農藥連鎖配送店簽訂回收協議,按件計價,現金回收;平原承包回收模式(大興)是與當地保潔隊簽訂回收協議,由保潔隊負責回收;山區承包回收模式(延慶)是與項目區鄉鎮林業站簽訂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協議,組織當地護林員開展回收工作。通過7年的堅持,北京市共設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示范點61個,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5179.11萬個共372.72噸,通過13次集中焚燒,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實際回收處理覆蓋面積120萬畝。
3. 建立植保專業化防治隊
在糧、菜主產區建立植保專業化防治隊,植保專防隊建設主要是通過配備現代化植保器械、培訓專業防治隊伍、宣傳統防統治理念等手段,提升我市的統防統治能力。植保專防隊通過申報、調查、建設、培訓等四步完成建設,首先由具有一定基礎且實際從事日常農業服務的農機服務組織或農業服務合作社提出建隊申請;而后由植保站組織專家進行實地調查,確定情況屬實;再結合已有農機情況及主要服務作物種類進行現代化植保器械配置,同時對專防隊員進行專業防治培訓。通過這種方法,幾年來北京市嚴格按照“有執照、有固定場所、有服務隊伍、有兼職植保員、有技術規程、有服務檔案”的“六有”標準,建設了50支專防組織,累計補貼、配備大、中、小型植保器械20種共1955臺套,培訓專防隊員40余次。
在大力推進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過程中,因地制宜,在試點基礎上探索出了五種切實可行的典型模式,有效促進了北京市專業化統防統治的科學化、一體化發展。
一是“耕種管防銷一體化”園區菜果聯合統防統治服務模式。該模式的組織形式是在運行良好的果蔬專業合作聯社基礎上組建植保專業化防治隊,以合作社為載體,將植保先進技術與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社員和周邊農戶。 二是“耕種收防一體化”集體型統防統治服務模式。該模式的組織形式是村委會或科技站以集體名義成立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
三是農機全程一體化統防統治服務模式。該模式的組織形式是在運行良好的農機服務組織的基礎上,增加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功能。
四是綜合性業務統防統治服務模式。該模式的組織形式是在具有較好植保服務水平與能力的專業合作社基礎上組建植保專防隊。
五是生物防控玉米螟統防統治服務模式。該模式組織形式為在原來個別農戶、區縣分散放蜂的基礎上,由市植保站統一指揮、統一繁蜂、統一配送,各區縣組建專門的放蜂隊伍進行統一培訓,以鄉鎮或村為單位開展統一放飛。
4. 擴大天敵繁育基地
天敵擴繁基地建設旨在通過改善生產場所、配置新型器械、優化生產工藝等方法,扶植起具有過硬拳頭產品、較強擴繁能力的天敵生產、擴繁基地,為北京市農田害蟲防治提供天敵產品及服務。項目實施地點在順義區南法信鎮基地改建生物防治中心,主要生產繁育捕食螨、瓢蟲等捕食性天敵;密云縣天敵繁育基地主要生產繁育松毛蟲赤眼蜂、周氏嚙小蜂等寄生性天敵。順義生物防治中心改建天敵繁育技術研究室760米2、擴建天敵生產車間等3380米2;密云天敵繁育基地建設松毛蟲赤眼蜂、周氏嚙小蜂等寄生性天敵繁育儲藏、包裝等產業化生產線2條,購置或自主研發天敵生產設備、質量檢測設備、冷凍設備及附屬設施共計73臺套。通過天敵擴繁基地的建設,補貼引進各類天敵繁育、包裝等設備5627臺套,全市天敵繁育生產能力平均提升了2~3倍。
三、北京市解決農藥面源污染取得的成效
1. 化學農藥用量逐年減少,農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①化學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通過5大類27種綠色防控產品的補貼,14項(類)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以及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大力推進,全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使用量變化趨勢如圖1(數據出自《北京植保專業統計年度報表》);項目區累計減少化學農藥用量87.1噸,平均每畝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化學農藥用量下降數值和下降百分比如圖2。
②京郊農田得到有效清潔。通過項目補貼,京郊120萬畝農田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得以有效回收,7年累計達5179.11萬個共372.72噸,回收處理任務遠超項目計劃任務,輻射周邊效果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突出。同時,通過推廣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大包裝農藥取代小包裝,也有效降低了田間農藥包裝廢棄物的數量,田園更加清潔。
2. 生物防治比例不斷提高,綠色防控得到有效推動
①生物防治技術推廣迅速。全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生物農藥占總農藥用量比例變化趨勢如圖3。項目區糧田生物防治比例由2008年的8.6%,上升至2009年的10.3%、2010年的17.6%、2011年的23.5%、2012年的26.2%、2013年的27.9%、2014年的28.5%和2015年的29.7%。項目區蔬菜果樹生物防治比例由2008年的29.6%,上升至2009年的33.6%、2010年的37.7%、2011年的39.5%、2012年的41.2%、2013年的42.8%、2014年的43.5%和2015年的46.2%。
②綠色防控面積逐年增加。通過實施小麥玉米、蔬菜果樹生防補貼,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害蟲誘控技術以及生物農藥應用等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全市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大幅增加,生物物理防治比例逐年提高,已從2008年的119.6萬畝次增加到2015年的297.5萬畝次。
3. 統防統治面積大幅增加,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轉變
①植?,F代裝備得到增強。扶持組建50支規范的專防隊伍,補貼配備各類大、中、小型現代植保器械20種共1955臺套,全市具有統防統治能力的服務組織1130支,日作業能力達到了90萬畝;赤眼蜂成品包裝全部自動化,工效提高50倍,年繁蜂能力提高3倍以上,2012年在生產設備投入使用40%的情況下,生產赤眼蜂達210億頭,有效保障了全市統防統治玉米螟的用蜂數量。
②病蟲害防治方式逐漸轉變。為充分發揮已建成的植保專防隊的作用,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玉米田春季除草、小麥“一噴三防”、蚜蟲和吸漿蟲防治、農田滅鼠工作等為切入點,各專業化服務組織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循序漸進、連點成網,分散統治”的原則,分別采取全程承包、防治服務、器械租借等形式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幾年來累計開展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537.0萬畝次,2012年完成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達351.7萬畝次,同比增243萬畝次。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效率高、防效好、節本增收明顯的優點逐步受到農民的認可和接受。
4. 產品補貼符合百姓需求,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實處
2009~2015年,累計為項目區農戶免費補貼發放生物防治產品1.49億元,平均每畝每年減少農民農資成本投入21元;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小麥“一噴三防”等高效綠色防控技術的廣泛推廣,顯著提高了病蟲防治效率,平均每畝可節省人工成本投入40~50元;農作物病蟲害得到有效控制,平均糧食挽回產量損失10%~20%,蔬菜挽回產量損失8%~10%,果樹優質果品率提升5%~10%。項目提質增效、節本增收效果明顯。
5. 社會生態效應逐步體現,農業生產安全明顯提升
①“三主動一增加”凸顯社會生態效益。利用天敵昆蟲和性誘產品防治農田害蟲等技術,操作簡便、效果較好,農民開始主動選用這些產品進行病蟲害防治;項目通過以物換物、現金回收等方式,逐步引導、鼓勵農民主動清撿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清潔田園效果十分明顯;通過項目示范帶動,農民親身感受到了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帶來的效率高、效果好、省時省工等優點,農民開始主動參與進來。通過推廣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用于防治二代玉米螟釋放到田間的赤眼蜂,經過自然繁殖,田間赤眼蜂數量明顯增加,三代玉米螟卵粒、卵塊赤眼蜂寄生率增加到90%以上,連續控害效果好;同時,玉米田瓢蟲、草蛉、捕食螨、蜘蛛、蚜繭蜂和食蚜蠅等其他常見有益昆蟲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利用。
②多措并舉保障“五個”安全。項目為農民補貼發放的農藥、性誘劑等產品以及統防統治藥劑,均通過招投標或由正規大廠購置,確保了農藥質量安全;植保專防隊補貼器械配套動力拖拉機實行上牌及年檢制度,并對機手進行駕駛、維修等技能培訓,有效保障了農機作業安全;新型藥械統防統治代替了農民背藥防治,避免了農民在高溫天氣手動施藥易中毒的危險,保障了施藥人員安全;綠色防控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以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等工作的有效推廣,顯著提高了農藥利用率,降低了化學農藥的用量,減少了農田環境污染,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
項目來源:《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基礎建設及綜合開發規劃―控制農藥面源污染》
第一作者簡介:岳瑾,碩士,中級農藝師,主要從事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通訊作者:楊建國,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聯系地址:北京市植物保護站 郵編: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