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一種致殘率很高的疾病,易造成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大小便失禁甚至終身癱瘓[1].現代研究表明,脊髓損傷后,經歷第一次原發性損傷及第二次繼發性損傷,二次損傷是繼發性,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其重點在于保護殘存神經元的功能[2].建立簡單、穩定、高效的神經元體外培養是在細胞水平研究脊髓損傷的重要物質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動物 出生24h內SD乳鼠,雌雄不限,由安徽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1.2 主要試劑 Neurobasal 培養基、B27 無血清添加劑、GlutaMAX-I添加劑、DMEM(high glucose)培養基、滅活胎牛血清、0.25%胰酶、臺盼藍染液均購自Invitrogen公司,多聚-D-賴氨酸、DPBS、Hank's液、抗熒光淬變封片液購自碧云天公司,DNase I、DAPI、Triton X-100購自sigma 公司,神經元相關微管蛋白-2(MAP2)、Alexa Fluor488山羊抗小鼠IgG(H+L)購自abcam公司。
1.1.3 主要器材 24孔細胞培養板、15mm細胞爬片、超凈工作臺、細胞培養箱、激光共聚焦顯微鏡、手術解剖顯微鏡
1.2 方法
1.2.1 溶液配制 種植培養液:含90%DMEM+10%滅活胎牛血清。維持培養液:98%Neurobasal培養基+2%B27無血清添加劑+0.5mMGlutaMAX-I添加劑。
1.2.2 細胞爬片及細胞培養孔板處理 將滅菌的15mm細胞爬片用DPBS配制的0.1mg/mL多聚-D-賴氨酸溶液浸泡,室溫孵育2h,吸棄多聚-D-賴氨酸溶液,蒸餾水洗2遍,晾干待用。
1.2.3 海馬神經元的分離 取出生24h內SD乳鼠,75%酒精消毒后斷頭,依次剪開皮膚、顱骨,迅速取出腦組織置于冰上含有預冷Hanks液的培養皿中。在手術顯微鏡下分離出兩側的海馬區,徹底剝離腦膜及血管。用剪刀剪成約1mm3大小,加入預熱的0.05%胰酶,放入37℃消化15min(每7min稍微搖晃一下)。小心吸走消化過組織,用2mL 含 10%胎牛血清的 DMEM 培養基終止消化,加入100μLDNase I,混勻后使用 1mL 槍頭上下輕柔吹打 15下,靜置2min,吸取上清液。再像沉淀的組織團塊中加入2m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及100μL DNase I,重復上述吹打步驟。吸取上層細胞懸液,如此重復2次。
70μm細胞篩過濾,1000r/min離心5min棄上清,使用種植培養基重懸,吸100μL細胞懸液后加入100μL臺盼藍染液,于血球計數器下計數細胞,調整細胞密度至2×105個/mL,每孔加入1mL,十字搖板數次,放入培養箱內。以上操作確保在2h內全部完成。4h后使用無血清DMEM培養基洗板鏡檢細胞碎片基本去除后,換成Neurobasal培養基,后每2d半量換液。
1.2.4 神經元細胞鑒定 取體外培養7d的海馬神經元細胞爬片,吸出培養基,PBS洗1次,加入1mL預熱多聚甲醛溶液,確保神經突不被破壞,室溫孵育10min.PBS洗1次,0.1%Triton X-100通透膜10min.加入10%山羊血清孵育1h后,加入1%血清稀釋的MAP2(1∶500),4℃濕盒孵育過夜。加入1%血清稀釋的Alexa Fluor 488山羊抗小鼠 IgG(H+L)(1∶1 000),室溫避光孵育 1h.DAPI 復染5min后,將細胞爬片反轉放至滴有抗熒光淬滅封固液的干凈載玻片上。避光干燥后使用透明指甲油密封載玻片邊緣,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
2 結果與分析
2.1 細胞形態的觀察 剛接種細胞分散,呈圓形透亮。
4h后細胞已貼壁,部分細胞已伸出短小軸突。1~2d后,細胞明顯增大,突起延伸,形成稀疏網絡。在培養過程中,神經元之間的纖維聯系逐漸豐富,并形成網絡。5~7d神經元在倒置顯微鏡下可見具有明顯的光暈,此時神經元胞體呈三角形、橢圓形或多邊形,邊界清楚,胞體明亮,立體感增強(圖1、圖2)。2.2 神經元的鑒定 第7天海馬神經元固定、封閉后行MAP2免疫熒光染色,結合DAPI核染色,高倍鏡下,可見神經元胞體呈多邊形,樹突、軸突明顯(圖3、圖4、圖5)。
3 討論與結論
神經元是腦及脊髓組織中最基本的組成成分,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揮著主要的作用,是腦及脊髓損傷中最常用的細胞,其培養和鑒定技術亦是神經生物學研究中最基本的技術。但是連續的神經元細胞系因無法形成典型的軸突、樹突及突觸而得不到廣泛應用,而原代培養的神經元比傳代細胞系更加接近在體狀態,是研究工作中較佳的目的細胞,得到了廣泛應用。
理論上,原代神經元的培養可通過大腦任何部位及脊髓獲取,但海馬部位較其他部位神經細胞成分簡單,含量多,擁有典型的細胞表型[3-4].傳統方法多采用胎鼠進行海馬神經元的培養[5-6],其神經分化程度低,便于培養,但由于操作復雜,如進行雌雄鼠配種,計算胎齡,實驗時間不可控制,取材時胎鼠表面羊水過多,海馬較小等導致操作要求高。而采用乳鼠較胎鼠具有較多的優點,可按照實驗按需處死一至數只實驗乳鼠,取材較胎鼠簡單,無需擔心缺氧對胎鼠腦神經元的損害。
在海馬神經元培養的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原代海馬神經元培養的質量,如收集細胞過少,接種時死細胞比例過高,雜細胞過多等,其對實驗條件的要求較普通細胞更高。首先,除了消化以外,其他操作均在冰上操作,從解剖至接種細胞控制在2h內完成,盡量減少組織細胞代謝。解剖時,在手術顯微鏡下盡可能去除海馬組織表面所有的血管膜,以免消化后被迫吹打,導致接種時死細胞及雜細胞比例過高。其次,組織在消化前用剪刀剪碎,并使用低濃度0.05%胰酶加適量DNA酶,作用時間控制在15min左右,低濃度胰酶消化能力相對溫和,死細胞較少,從而避免使用木瓜酶現用現配的缺點。DNA酶可分解消化過程死細胞釋放出來的DNA,避免組織纏結,吹打過程可收獲更多單細胞懸液。吹打時,采用分步吹打,慢吸慢吹,動作輕柔,保證每一個單細胞都避免過度吹打,盡可能多地收集細胞。再次,使用含10%滅活胎牛血清重懸、接種細胞,其血清成分可促進細胞生長、增殖,4h后換成含B27添加劑的Neurobasal培養基,換液前輕微震蕩,可將多數貼壁不牢固的膠質細胞及細胞碎片去除。
含B27添加劑的Neurobasal培養基其成分確定,培養出的細胞狀態均一,選擇性促進神經細胞生長,而膠質細胞幾乎不分裂。最后,接種板也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接種板密度過低,神經元突觸形成過少,無法利用自身分泌促生長因子,同時膠質細胞分裂過多,難以存活和成熟。密度過高,營養相互爭奪,細胞容易抱團生長,均會導致實驗失敗。本實驗膠質細胞含量較少,未使用阿糖胞苷抑制膠質細胞生長,因阿糖胞苷加入時間及劑量難以控制,毒性較大,除了抑制膠質細胞外,對正常海馬神經元亦有毒害作用。
綜上所述,采用低濃度胰酶消化,差速貼壁及無血清培養新生SD乳鼠海馬神經元的方法簡單、穩定、高效,可得到高密度的符合體外實驗要求的細胞,為神經系統損傷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目的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