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物化學是醫學院校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它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講述正常人體的生物化學以及疾病過程中的生物化學相關問題,與醫學有著密切聯系[1].由于大部分內容抽象,學生學習困難,也不易將其真正融會貫通,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往往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而不是真正學習并理解知識,也就失去了學習生物化學的意義。目前大學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襲的是"教師 - 教材 - 學生 - 考試"的教學模式,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學生的學習方向,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然而這種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2].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師生利用評價方式所提供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和學,因此高效的教學依賴于有效的評價模式。
為了進一步提高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充分調動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我們將形成性評價引入生物化學理論教學中。
形成性評價也稱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過程性和發展性評估,采用多種評估手段和形式,跟蹤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別有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進行有效監控[2].鑒于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我們將其引入七年制臨床醫學學生的生物化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利用延時反饋式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的分析和總結,獲得相關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同時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修正教學計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1 形成性評價考核項目構成
課程考核由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組成。平時考核由出勤情況、互動問答、隨堂測驗、課堂提問、階段性測驗、專題討論、小論文和小組學習等組成。期末考核采用閉卷筆試的考核方式。平時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 60%.根據所學章節內容的不同,從以上常用考核項目中任選幾項或自選其他考核方式,形成性評價的成績不是由教師單方面決定,而是師生合作共同完成。期末進行的筆試屬于終結性評價,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 40%.
2 形成性評價常用考核項目的實施
2. 1 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一種實用的評價手段。在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堅持每次課將前一節課的內容進行課堂提問。保證每個同學一學期內均有 2 -3 次的課堂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又有助于教師及時獲取教學信息,有效調控教學過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提問要注意設計合適的問題,把握適當的時機。如講解物質代謝的調節和聯系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高糖飲食會引起肥胖?"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
2. 2 階段性小測驗 測驗的范圍可以是一個章節或者一個教學模塊。我們現在采用的是一個教學模塊教學結束后,測驗需要掌握及熟悉的知識點,并突出重點和難點。以選擇題( 單選為主,加入少量的多項選擇) 和填空題的形式,以筆試的方式完成。
并批改和記錄結果,對測驗成績進行分析,下次課抽出一定時間將測試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并進行點評和指導。通過測驗有利于及時掌握學生所學知識的動態,對學生及時鞏固課堂知識及教師了解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以便查漏補缺。
2. 3 專題討論 教師根據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布置一兩個專題供學生研究討論,從學生的研討情況可以考查學生學習過程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學習能力。如給學生提出以下討論題目: 根據你所學的知識談談你對轉基因食品的看法。這個論題以整個基因表達過程為解釋主線,需要學生綜合分析與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關注學生的研討情況,鼓勵學生發揮主動性、表現自我,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講解與評價。
2. 4 撰寫小論文 由于課堂的時間有限,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選擇性地給學生一些較為感興趣的論文題目,或學生自擬題目,內容不限,范圍可涉及生物化學所學理論知識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可以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文獻、整理資料和歸納總結,同時結合自己已學的生物化學理論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寫出小論文。通過撰寫小論文,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已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而且也增長了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論文完成后教師負責仔細閱讀每篇論文并給出"等級 + 評語"的評價。
2. 5 互動問答 在每次課結束前 5 - 10 分鐘,讓同學對本節課內容和已學內容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并讓其他同學給出答案。對于主動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同學,老師都予以評價,作為形成性成績評定的依據之一。采用這種方式可以考查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發揮。
2. 6 出勤情況 學生的出勤問題是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出勤率不高,會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除了班主任、學生干部的考勤以外,任課老師隨機的課堂考勤也是形成性評價中的一個方面,在評價考核體系占有一定的比例,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 7 期末考核 最后的生物化學理論成績認定 =平時理論評價成績( 60%) + 期末理論閉卷考試成績( 40%) .其中理論評價成績由課堂提問成績、專題討論成績、互動問答成績、小論文成績和階段小測驗成績以及出勤情況構成。
2. 8 學生反饋情況 最后,我們對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同學們認為形成性評價有很多優點: ①由一學期一次的期末考試改為多次的形成性評價改革,避免了一次考核定"終身"的弊端,減輕了學生期末復習的負擔。有利于老師及時檢查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促進同學們課后及時復習,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知識形成長期記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考前的臨時"抱佛腳".②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狀況的一個評價和總結,能夠讓學生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遺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同時可以敦促學生的平時學習,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③小論文有利于學生開放思維,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同學們也提出了一些小建議: ①多種題型考核,題目多開放性; 加強專業英文考查。②最好每一章節一次測評,更好地敦促學生的學習。③老師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并在形成性評價中體現出來。④增加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及小演講。⑤考試形式多樣化,比如采用 PPT 展示、論文、小組討論等。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平時考核成績納入最終成績評定中,發現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主動性明顯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所改善。當然,要進行考核模式的徹底改革,我們還面臨很多的問題。
比如,現行考核模式已被廣大的師生所熟悉,教師從教多年習慣了學期末集中閱卷給出成績,學生更是習慣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期末考試制度[3].改為"階段性理論知識考核 + 期末理論知識考核"的考核模式后,必然會增加教師的出題、批改、答疑的工作量。
因此,考核模式的徹底改革具有長期性,我們期望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完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并將其應用于更多的專業,貫徹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查錫良,藥立波。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M].8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1.
[2] 尚明霞。 形成性評價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 黑龍江教育,2011,978( 12) : 62 -63.
[3] 楊艷萍,周鑫,劉福,等。 病理生理學考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 基礎醫學教育,2014,16( 8) : 601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