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急診胸痛就診的患者 , 早期準確的診斷 AMI 以便及時治療至關重要[1].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常依賴心電圖和病史 , 但單一的心電圖檢查還存在不足 , 心電圖診斷心肌損傷的陽性率至多為 60%, 臨床醫生尤其對臨床癥狀不明顯和心電圖無異常的病例更是感到比較被動 , 這就要借助生物化學標志物確診, Mb和cTnI的檢測數據能補充這方面的不足,為醫生及時準確診斷創造條件。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 2013 年 8 月 ~2014 年 11 月 , 急性胸痛到門診就診的患者 450 例 ( 男 312 例 , 女 138 例 ), 就診時心電圖明顯異常 , 明確診斷為 AMI 者 106 例 ( 男 77 例 , 女 29 例 ) ;留視后確診為 AMI 者 120 例 ( 男 81 例 , 女 39 例 ) ;排除AMI 確診為其他疾病者 224 例 ( 男 121 例 , 女 103 例 )。
1. 2標本采集 患者就診時采集靜脈血分離血清 , 未確診患者留視后 4 h 再采集靜脈血分離血清。
1. 3試劑來源 ReLIA Mb、ReLIA cTnI 和 ReLIA CK-MB均是瑞萊生物工程 ( 深圳 ) 有限公司生產。檢測儀器 ReLIA多功能免疫檢測儀 , 瑞萊生物工程 ( 深圳 ) 有限公司生產。
1. 4方法 Mb、cTnI 和 CK-MB 檢測試劑均是采用雙向側流免疫反應原理 , 雙抗體夾心法。按照試劑說明書操作 , 在ReLIA 多功能免疫檢測儀上檢測。心肌肌鈣蛋白 I 參考值 :0.1~16 ng/ml, 肌紅蛋白參考值:10~500 ng/ml, CK-MB 參考值:1~50 ng/ml.
1. 5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 (%) 表示 , 實施 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 1106 例患者由于臨床癥狀典型 , 心電圖明顯異常 , 就診時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就診即刻收集血清的檢測結果 :Mb 檢測陽性 92 例 , 靈敏度 86.8% ;cTnI 檢測陽性 86 例 , 靈敏度 81.1% ;CK-MB 檢測陽性 82 例 , 靈敏度 77.4%.三項檢驗項目陽性率都比較高 , Mb 靈敏度高達 99.1%, cTnI 和CK-MB 靈敏度相對稍低 ,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2. 2心電圖檢查無異常 , 留視或入院后確診為 AMI 者 120例。留視或入院 4 h 后收集血清 , 檢測結果 :Mb 檢測陽性108 例 , 靈敏度 90.0%, cTnI 檢測陽性 54 例 , 靈敏度 45.0%,CK-MB 檢測陽性 62 例 , 靈敏度 51.7%, Mb 陽性率顯著高于cTnI 和 CK-MB,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1)。
2. 3非 AMI 的 224 例患者 , 經各種檢查最后診斷為 :不穩定型心絞痛 45 例 , 慢性心功能不全 40 例 , 肥厚性心肌病 31例 , 心房顫動 51 例 , 房性早搏 48 例 , 心包炎 9 例。收集留視后 4 h 血清 , 檢驗結果 :Mb 檢測陽性 65 例 , cTnI 檢測陽性 16 例 , CK-MB 檢測陽性 60 例 , 結果表明 :cTnI 特異性顯著高于 Mb 和 CK-MB,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3討論
由于不知道患者胸痛開始的確切時間 , 將就診時間定為入院即刻 (0 h)。本文 106 例心電圖異常到門診就診時 (0 h) 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 從檢測結果可知 , Mb、cTnI、CK-MB 檢測陽性率均較高 , 分別為 86.8%、81.1%、77.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住院和留視后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 120 例患者 , Mb的陽性率很高 , 靈敏度達到 90.0%, 遠遠高于 cTnI 和 CK-M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這是因為 Mb 釋放入血比較早 ,細胞質中 Mb 釋放入血 , 2 h 即升高 , 6~9 h 達高峰 , 是出現最早的急性心肌梗死標志物 , Mb 檢測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的有效率 , 是較有效的早期標志物 , 尤其患者胸痛早期 (2 h 以后 ), 檢測 Mb 臨床意義較大。Mb 的陰性預測值為 100%, 在胸痛發作 2~12 h 內 , 如 Mb 檢測陰性 ,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大 , 但窗口期短 , 急性心肌梗死發作 16h 后測定易見假陰性 , 這要引起醫生警惕。本文結果顯示 ,cTnI 和 CK-MB 靈敏度分別為 45.0% 和 51.7%, 可見 , cTnI 和CK-MB 在心肌損傷發生 6 h 內陽性率低 , 此時間段診斷處于疾病早期 AMI 患者的敏感性不高 , 因為 cTnI 和 CK-MB 在體內濃度與心肌受損時間有關 , 心肌損傷后 4~6 h 才釋放入血 ,達到診斷決定值 , 此發病時間段 cTnI 和 CK-MB 的靈敏度不及 Mb, 心肌缺血癥狀發作后 14~16 h 才達到高峰 , 因此胸痛患者就診時 , 第一次檢測 cTnI 和 CK-MB 正常不能盲目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 因 cTnI 釋放入血較晚 , 應定時連續檢測 , 才能為診斷 AMI 提供可靠依據。
450 例以胸痛癥狀就診患者中有 224 例診斷為非急性心肌梗死。生物化學標志物檢測結果 :Mb 陽性 65 例 , CK-MB陽性 60 例 , cTnI 陽性 16 例 , 結果顯示 cTnI 的特異性顯著高于 Mb 和 CK-MB,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原因是 cTnI是心肌特有的 , 正常人血清中幾乎測不到 cTnI.若心肌有損傷 , cTnI 可測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損傷存在 , 如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 Q 波 MI, 這也是 224 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cTnI有一定的陽性率的原因 , 這與報道不穩定型心絞痛 cTnI 陽性率一般為 20%~40% 相一致[2].從結果同樣可看出 , Mb 特異性相對較低 , 224 例非 AMI 患者有 65 例 Mb 陽性 , 顯示了高陽性率的假象 , 說明 Mb 并非心肌特有 , 除急性心肌梗死外 ,腎功能衰竭、骨骼肌損傷、過度體育鍛煉 , Mb 也呈異常 , 因此 , Mb 對診斷 AMI 特異性不高。
綜上所述, 心臟標志物的敏感性和發作時間有密切關系,發病的不同時間段靈敏度不同 , 再加上三項檢測項目不同的特異性 , 因而診斷價值不一樣 , 所以胸痛患者都需要做 Mb和 cTnI、CK-MB 檢測 , 檢測頻率為 :就診時 , 入院后 4、8、12 h 或第 2 天清晨各測 1 次 , 這樣能保證對早到或遲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出明確診斷。Mb 為常規早期心肌梗死標志物 , 由于其特異性不高 , 主要用于早期除外 AMI 診斷 , cTnI為輔助診斷急性心肌損傷的理想標志物。
參考文獻:
[1] 閻正才 . 選擇不同的生物化學標志物診斷急性心肌損傷 . 中外醫學研究 , 2012, 10(2):49.
[2] 張新才 . 肌鈣蛋白 I 和 C 反應蛋白對非 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脈綜合征危險分層和預后預測的價值 . 山西醫科大學 ,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