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教師隊伍內涵建設,提升教師隊伍教學能力,推動教學質量再上一個臺階,我院基礎醫學院開展了“說課”的教學活動。說課的主要方式是: 教師按章節說出自己對知識的了解、理解和把握,以及課堂上講解的方式和方法,并提出本章節的難點和疑點,供大家思索、討論和解決。
人體組織內的水有兩種存在狀態: 結合水與自由水。
這兩種水以哪種存在形式為主? 一直是中醫生化教學中的一個疑點。借助“說課”教學的推動,筆者探索了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物質,成人含水 50% ~ 60%,嬰兒含水 70% ~ 75%; 水是人體組織含量最多的物質,血液含水 83%,肌肉含水 70% ~80%.上述水以什么狀態存在? 中醫院校的生化教科書給出了如下解釋: 體內的水除一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外,大部分形成結合水; 心肌含水 79%,由于主要以結合水存在,從而維持了堅實的形態; 血液中的水則多為自由水,故能流動自如。西醫院校新版的病理生理學也有相似敘述: 人體內的水大部分為結合水,主要與蛋白質、黏多糖結合,如心肌中的水大部分為結合水。以上敘述聽起來似有道理,自由水是流動的,肌肉組織含水那么高,若非結合態為主,豈不軟瘍無力? 然而,貌似合理的解釋卻存在諸多疑問,值得商榷。
1 關于自由水與結合水
動、植物組織內的水可分為兩類: 結合水與自由水。結合態的水是指: 水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各種酸根、無機鹽等以氫鍵結合力維系成固態水,也稱為束縛水。不受氫鍵束縛或固定的水稱為自由水。束縛水的特點是:不易結冰,其冰點為零下 40 度,不能溶解溶質。自由水則與之相反: 容易結冰,能夠溶解溶質。人體內含水 50% ~75% ,這些水以哪種存在形式為主?
2 人體水的存在狀態
人體水的存在狀態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即: 直接計算人體組織中結合水的含量、從“水分活度”探討人體水的存在狀態、生物學教科書的闡述。
2. 1 人體組織中的結合水 以人體的肌肉組織含水 75%為例,從組織細胞中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電解質結合水的三個方面,分別給予計算。
2. 1. 1 蛋白質結合的水 人體肌肉組織含蛋白質大約20% ,100g 肌肉組織中含蛋白質 20g.據測定,每 100g 蛋白質可以結合水的平均值為 50g,所以 100g 肌肉組織中可以被蛋白質結合的水是 10g.
2. 1. 2 碳水化合物結合的水 人體組織內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細胞內的糖原、細胞膜上的寡糖和低聚糖、結締組織中的雜多糖( 主要有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等) 、核酸中的核糖和脫氧核糖。肌肉組織中的肌糖原總含量為 120 ~400 g,肌肉組織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占體重的40%,平滑肌分布在內臟( 胃、腸) 、血管( 動脈、靜脈) 等處,心肌構成心壁,由上述三組肌肉群貯存肌糖原,合理的含量應該是,在飽食后的休息狀況下每 100g 肌肉組織大約含糖原 1g( 即 1%) .組織中的雜多糖和核糖等含量恒定,一般不受飲食和營養狀態的影響,在組織細胞中的含量大約為 0. 5% ( 這個含量包括核酸).一般來說,雜多糖( 尤其是透明質酸) 吸附水的能力十分強大,但在生物組織內的透明質酸被蛋白質和硫酸軟骨素包裹,其中的極性基團被“掩蔽”和相互形成氫鍵,抵消了吸附水的能力。因此,據測定每 100g 碳水化合物可以結合的水是自身重量的 50%.100g 肌肉組織中碳水化物的總含量為1. 5g,可以結合水 0. 75g.
2. 1. 3 電解質結合的水 組織細胞中的電解質含量甚微、成分繁雜,能被這些電解質結合的水量微不足道,因此在各種文獻中往往被忽略不計,也無從查閱到相關數據。本文探索了一種簡易的計算方法,很方便地得出電解質結合水的大致數量。
2. 1. 3. 1 肌肉組織中的電解質 細胞間液電解質和細胞內液電解質。按照人體水分布的特點,肌肉組織中細胞間液占總液體量的 27%,細胞內液為 73%.以 100g 肌肉組織含水75g 計算,細胞間液含量為 75g ×27% =20g,細胞內液為 75g × 73% = 55g.以下分別計算其中電解質結合水的情況。
2. 1. 3. 2 細胞間液 在細胞間液中,能夠通過氫鍵與水結合的電解質總濃度為 310mEq/L,這些電解質能夠結合多少水? 由于細胞間液中多種離子的復雜性和不同離子所帶電價的多樣性,很難一一單獨計算。但是,我們卻可以把它們簡化成 NaCl 的百分濃度來計算,即 310mEq/L 電解質的濃度先轉換成 mOsm / L 濃度,再換算成 NaCl 等滲溶液的百分濃度就是 0. 9%( 生理鹽水的來源) .由于細胞間液中的單價離子占總離子量的 95. 2%,二價離子僅有4. 8% ,而單價離子以 NaCl 為主 ( 達到單價離子總量的88. 5% ) ,NaCl 又是強電解質,因此以 NaCl 替代所有離子,同時考查 NaCl 結合水的能力,就能代表所有電解質結合水的能力,從而大大簡化計算方法。0. 9% 的 NaCl 等滲溶液,其中 NaCl 的強電解質特性,使它在水溶液中以\\[Na( H2O)x\\]+和\\[Cl( H2O)y\\]-的水合形式存在; 顯然,式中的 X 和 Y 不可能是 1,一個水分子的氫鍵不可能中和掉一個完整電荷,因此鈉離子和氯離子可以與多個水分子結合。NaCl 在 37℃時的飽和溶液是每 100ml 水溶解 36. 5g,在這個飽和溶液中已經沒有了自由水,否則就還能溶解 NaCl,這提示每 1gNaCl 可以結合水的數量是 2. 74g( 換算成摩爾濃度就是 X + Y =9 個 H2O) .100g 肌肉組織的細胞間液為 20g,所含電解質換算成 NaCl應為 20g × 0. 9% = 0. 18g,能夠被電解質結合的水就是0. 18g × 2. 74g = 0. 49g.即 100g 肌肉組織中,細胞間液的電解質結合水大致為 0. 49g.
2. 1. 3. 3 細胞內液 在細胞內液中,能夠通過氫鍵與水結合的電解質為 388mEq/L\\[1 - 5 \\].由于細胞內液蛋白質的濃度達到 63 mEq/L,而蛋白質結合水已經做了計算,這里必需扣除: 388 mEq/L - 63 mEq/L = 325 mEq/L.在這325 mEq / L 的電解質中,含量最多的陽離子是鉀離子( 150mEq / L) 、含量最多的陰離子是磷酸二氫根離子 ( H2PO4-= 100 mEq / L.在生化教科書中: 細胞內液的 HPO42 -濃度為 100 mEq/L\\[1 - 5 \\],顯然是筆誤,應該糾正為 H2PO4-,否則陰陽離子的總電價無法平衡) ,兩項合計達到離子總量的 77%.KH2PO4不僅是細胞內液的主要電解質,其結合水的能力也是電解質中最強的( 在 37℃ 的飽和溶液中,1分子 KH2PO4可以結合 24 分子水; 遠高于1 分子 NaCl 結合9 分子水,1 分子 KCl 結合 11 分子水) ,因此以 KH2PO4替代所有離子( 雖然這種替代會帶來誤差,還可能略微增加結合水的數量,但不會對考查組織中“結合水”與“自由水”的比例產生根本性影響) ,考查 KH2PO4結合水的能力,就能代表細胞內液所有電解質結合水的能力,從而大大簡化計算方法。
325 mEq / L 的 電 解 質 濃 度,相 當 于 22. 1g / L ( 或2. 21% ) KH2PO4溶液的離子濃度。雖然 H2PO4-還可以進行二次電離和三次電離,但是從電離平衡常數分析,二次電離的能力比一次電離能力減小了 105倍( 10 萬倍) ,三次電離又比二次電離減小了 105倍,因此二次電離和三次電離對電解質濃度的影響都可以忽略不計。KH2PO4在 37℃時的飽和溶液是每 100ml 水溶解 31. 9g,則每 1g KH2PO4可以結合水的數量是 3. 13g( 換算成摩爾濃度就是 K++ H2PO4-共結合 23. 7 個 H2O) .100g 肌肉組織的細胞內液為55g,所含電解質換算成 KH2PO4應為55g ×2. 21% =1. 22g,能夠被電解質結合的水就是 1. 22g × 3. 13g = 3. 82g.即100g 肌肉組織中,細胞內液的電解質結合水大致為 3. 82g.
2. 1. 3. 4 合計: 100g 肌肉組織中電解質結合水的總量是0. 49g + 3. 82g = 4. 31g( 在飽和溶液中,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會小于稀釋溶液的電離程度,因此結合水的能力“飽和溶液”小于“稀釋溶液”.但是,由于組織中電解質的總濃度很小,結合水的總量很少,其誤差對考查組織中“結合水”與“自由水”的比例,不會帶來根本性影響) .
綜合以上數據,每 100g 肌肉組織中結合水的數量大致是: 10g( 蛋白質結合水) + 0. 75g( 碳水化合物結合水) +4. 31g( 電解質結合水) = 15. 06g≈15g.100g 肌肉組織含水 75g,當結合水為 15g 時,則自由水的數量就是 75g -15g = 60g.人體組織中存在的水以自由水為主,在總水量中大致為 60g ÷75g ×100% =80%,而結合水在總水量中大致為 15g ÷75g ×100% =20%.
2. 2 從“水分活度”探尋人體水的存在狀態 以上方法定量地計算了人體組織中結合水與自由水的含量。下面,再引入“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的概念,定量說明生物組織中水存在的狀態。
2. 2. 1 “水分活度”定義“溶液中水蒸汽分壓與純水蒸汽壓之比”,可用公式表示為 Aw = P/P0( Aw 為水分活度,P 為溶液或待測物質的水蒸汽分壓,P0為純水的蒸汽壓) ,測定 Aw 可以定量地描述生物組織中水的存在狀態。
例如,待測組織不含水時( 0g 水/1g 組織) P = 0,Aw = 0,表示水的活度為零; 待測組織含水 100% 時( 1g 水/1g 組織) ,P = 1,Aw = 1,表示水的活度為最大值( 與純凈水一致) .
2. 2. 2 水分活度的研究結果( 見圖 1)在溫度恒定的條件下,待測組織中含水量為 0% ~ 0. 07% 時,Aw 在 0 ~ 0. 25 之間,處于最低值。表明這種情況下組織中的水只能形成單層分子,因而水被氫鍵牢牢地結合、緊密地束縛,這種狀態下的水被稱為Ⅰ型束縛水。當待測組織中含水量為 0. 07% 至1. 4% ~ 3. 3% 時,Aw 在 0. 25 ~ 0. 8 之間,表明組織中的水已經形成多層水分子,但仍然被溶質的氫鍵吸附,稱為Ⅱ型束縛水。當待測組織中含水量達到 1. 4% ~ 3. 3% 至最高 20% 時,Aw 值在 0. 80 ~ 0. 99 之間,這時的坐標圖直線飆升,組織中水分活度突然釋放; 表明水分不被束縛,已經是以物理截留的毛細管方式凝結在組織的多孔性結構中,即氫鍵結合作用消失,水的性質接近理想溶液,稱為Ⅲ型束縛水。Aw 值 =1 時,成為完全的自由水,即Ⅳ型水?!緢D1】
上述實驗說明,生物組織中能夠被氫鍵結合的水最大值是 20%.超過 20%時,水分無法被束縛,水的性質接近理想溶液。如果把這一研究結果應用于人體組織,由于組織蛋白一項就結合了 13. 3% 的水( 10g ÷ 75g × 100% =13. 3% ) ,因此取實驗中結合水的“最大值”更接近人體情況。即 100g 組織中含水 75g,其中能夠被氫鍵結合的水以20% 計: 75g × 20% = 15g.自由水就是 75g - 15g = 60g( 與上述計算的 60g 完全一致) ,自由水所占的比例是 60g ÷75g × 100% = 80% ( 上述計算的是 80% ) ,而結合水的比例是 20. 0%( 上述計算的是 20%) .
2. 3 生物學教科書對水存在狀態的闡述 不同層次的生物學教科書介紹水時,均沒有特指人體而是針對生物界。
普通生物學教科書指出: 水在細胞中以兩種形式存在,一部分水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結合,叫結合水,大約占細胞內全部水分的 4. 5%; 細胞中絕大部分水以游離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叫自由水。綜合大學的生物學教科書介紹: 細胞中的水大部分以游離狀態存在,稱為游離水,這部分水在代謝過程中作為溶劑; 細胞內有一部分水與蛋白質分子緊密結合,參與生活物質的構成,稱為結合水。醫學生物學教科書的解釋: 細胞中的水 95% 是游離水; 結合水是指以氫鍵結合于蛋白質分子中的水分。
總之,上述教科書明確了生物體內的水以自由水為主,結合水含量少。
3 自由水在人體組織內的存在形式
既然人體組織內大部分水以自由狀態存在,為何人體組織很有剛性和硬度? 自由水可以分為三類: ( 1) 滯化水: 主要指細胞內液,是被細胞中的顯微和亞顯微結構與膜所阻留住的水,不能自由流動,故也稱為不可移動水;( 2) 細胞間液: 存在于生物組織的細胞間隙的水,又稱為毛細管水,其理化性質與“滯化水”相同,也不能自由流動。但是,這兩部分水卻不是死水,其水分子是可以運動的,因此可與周圍環境中的水以及束縛水進行交換; ( 3) 自由流動水: 人體的血液、淋巴液、膽汁和尿液等之中的水,都屬于可以自由流動的水。正是由于結合水、滯化水和細胞間液的存在和不能流動,才使組織細胞有了彈性、韌性和剛性,才使人體這個“大水球”不會漂浮不定、隨意變形。滯化水、細胞間液和自由流動水都可以溶解溶質以促進物質交換,從而保證營養物質的供應和代謝廢物的排泄。
4 結論
人體組織內的水以自由水為主,這樣才能良好地溶解和運輸溶質,實現氧、營養物質與代謝廢物在細胞內液與細胞間液之間的交換、細胞間液與血液之間的交換。反之,如果是以結合水為主,溶質的溶解、運輸與交換必然難以進行。
上述結論,通過“說課”而逐漸清晰和明確; 同時,通過說課可以促進教師們的學習與思考,為今后解決教學中的類似難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式,為提高教、學、思、研起到了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群良 . 生物化學[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106,286,288.
[2] 金國琴 . 醫用化學與生物化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176,314,317.
[3] 唐炳華 . 生物化學[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50,329,330.
[4] 于英君 . 生物化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46,348.
[5] 步宏 .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119,121.
[6] 金惠銘,王建枝 . 病理生理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16.
[7] 天津、無錫輕工業學院合編 . 食品生物化學[M]. 北京: 輕工業出版社,1988: 16 -19.
[8]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 生物[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
[9] 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編 . 普通生物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6.
[10] 傅松濱 . 醫學 生 物 學[M]. 北 京: 人 民 衛 生 出 版 社,200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