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醫學以及生命科學的問世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科研人員以及醫務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之下,臨床生物化學已經成為現代醫學檢驗中的成熟、專業性學科,并能夠滿足現代臨床需要,為病情監測、疾病診斷、預后判斷、療效評價、疾病預防等工作提供了質量較高的實驗室信息。
一、我國臨床生物化學取得的發展成果。
在生命科學技術發展較快的時代背景下,“分子化”和“自動化”已經成為生物化學檢驗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并不斷引領檢驗工作的方法的改進和完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自動化檢驗已經貫穿到整個臨床生物化學檢驗過程中,標本前處理系統在檢驗工作中不斷得以應用,不僅規范了整個檢驗工作的流程,也大大減少了差錯率,保證了檢驗工作的質量和效率。[1]全自動化的實驗室讓現代臨床檢驗工作更加準確、更加快速、更加微量。
分子生物學以生物化學為發展基礎,在現代醫學檢驗中作為檢測技術被廣為流傳使用,并進一步提升了醫院和患者對各種疾病的認識。在近幾年,生物芯片、質譜等先進技術在激素水平測定、嬰幼兒疾病篩查、藥物濃度篩選、疾病表達譜分析以及其他醫學檢測工作中應用,幫助醫務工作者更好地在病理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新標志物,不僅提升了醫學檢測工作的特異度和敏感度,也給靶向治療醫學活動提供了實際的平臺,推動了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活動的不斷進步。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以及生物信息學,三者之間的不斷融合和發展,也讓我們對分子遺傳學的標志、各種疾病的產生、發展之間的聯系、個體遺傳背景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如何選擇個體化治療藥物等活動進行了更加深入和系統的認識。[2]近幾年,我國個體化醫療所涉及的范圍開始不斷擴寬,在家族連鎖分析、基因表達分析等各種技術的引導下,對于慢性腎臟疾病易感性分析、腫瘤靶向治療、預測心血管疾病等工作的所用方法和技術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臨床生物化學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能夠從根本上優化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案,提升診斷效能,并降低各種治療藥物對患者產生的毒副作用,進一步對我國現代醫療資源實現合理配置。
二、提升我國臨床生物化學檢測工作質量的實際措施。
1.規范檢測工作的質量管理體系。
隨著我國現代臨床生物化學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實際工作中的管理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要想不斷提升生物化學檢測工作的質量,就要保障整個實驗室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程度,隨著CAP認證以及ISO 15189醫學實驗室的認可,我國的臨床生物化學檢測工作的管理體系開始不斷實現完善,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實際檢測工作的能力,保證我國檢驗工作的管理水平以及質量技術得到了世界其他先進國家的認可。臨床生物化學檢測能夠從根本上保證醫學診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其主要作用體現在能夠對各種疾病的機制和原因進行揭示,指導患者接受各種合理的治療、協助各種疾病診斷工作的進行等,新的質量管理模式對于檢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檢驗工作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精確的結果,并提供較為系統的咨詢服務和指導建議。[3]臨床檢測管理措施強調不同的學科能夠互相進行溝通,作為檢測管理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工作的路徑化發展能夠保證檢驗結果更加準確,檢驗工作與臨床工作的互相碰撞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臨床應用于各項指南的更新和出臺,從而保證檢驗工作更加規范、科學的為我國臨床醫學提高更多系統科學的信息,滿足臨床應用和現代醫學的發展。
2.用標準化的檢驗手段來推動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保證檢驗結果的可比、準確以及統一的參考區間是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結果科學準確的必要條件,標準化的檢驗工作能夠提升檢驗結果的一致性和準確性,隨著人們對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工作的逐漸認識,國家和地方也開始加大基金支持力度,并制定了具體的參考體體系,保證糖化血紅蛋白、酶學、睪酮、皮質醇、孕酮等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工作的不斷發展也推動了國際社會更加關注跨地域、多中心、大規模的生物參考區間。[4]我國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工作的未來發展趨勢就是能夠在使用的參考區間和范圍內順利進行,從而為人群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工作提供更加詳實的資料和數據。
結語。
在信息技術可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受到科研理論、檢測技術以及管理觀念的影響,我國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成就,通過對我國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熱點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關注轉換醫學以及臨床治療活動的互動交流,只有通過新技術和新手段、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現代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捷,楊碩。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3(1)。
[2]張慧,王曉瑞,劉成俠。醫學檢驗專業臨床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初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1)。
[3]杜鴻,朱雪明,張萍等。問題式教學法應用于醫學檢驗臨床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思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3)。
[4]謝志鵬。自動化臨床生物測試分析儀上位機應用軟件設計[D].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