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科學論文 > > 國內外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差異及其監管思路
國內外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差異及其監管思路
>2023-07-22 09:00:00


當今世界,轉基因的大力發展似乎已成大勢所趨,而轉基因技術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卻又引起了極大爭議,由于科學的不確定性,轉基因的爭論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平息。面對種種爭議,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外國強勢的技術和資源搶占,我國又應該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面對大勢所趨的轉基因技術應用,又應該如何監管,以期望控制潛在風險? 筆者認為,轉基因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正確處理科學與政治、技術與產品的關系,找到更合適的應對策略,是我國應對轉基因問題的努力方向。

一、國外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與中國的對比

轉基因技術是指通過向受體轉入外源基因的方法,改變生物體性狀,以達到提高作物產量,改善作物抗逆性,或豐富營養等目的的一項技術。它的出現,似乎使世界饑餓、污染、營養不1的應用為核心的生物技術的巨大進步稱為 “綠色革命”,認為這將深刻地改變我們原有的農業和產業。① 因此,轉基因及其應用也成了各國重點研究與發展的對象,下面將通過對比,來認識轉基因技術層面上我國與國外的差距及可能帶來的后果。

( 一) 轉基因的產生與發展對比

從科學技術上說,轉基因技術和基因理論起源于美國,在 1953 年 4 月 25 日,英國的 《自然》雜志刊登了美國科學家沃森 ( James DeweyWatson) 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 ( Francis Crick)的研究成果,確定了 DNA 雙螺旋結構的分子模型,被譽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也是轉基因技術的理論基礎。1978 年,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在美國被發現,這種酶可以選擇性切開雙鏈DNA,②無疑這讓不同物種間基因的轉移成為了可能,也讓轉基因技術有了質的飛躍,發現者阿爾伯 ( Wemer Arber) 、內森斯 ( Danien Nathans)和史密斯 ( Hamilton O. Smith) 3 位博士榮獲了197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緊接著,美國人梅里菲爾德 ( Bruce Merrifield) 發明基因合成技術,獲得了 1984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3 年美國科學家穆利斯 ( Kary Mullis) 發明DNA 擴增技術 ( PCR 技術) ,并于該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此可見,幾乎每一項技術的實現都是突破性的發明,轉基因技術的實現,包含了很多諾貝爾獎級的發現,這些發現幾乎都發生在美國,美國是當之無愧的轉基因技術的開路者和領導者,美國的轉基因技術和理論上的遙遙領先地位,早在 20 世紀便已確立。1983年,美國研制成功第一例轉基因煙草,③ 同年,轉基因馬鈴薯也在美國問世。隨后,美國又研發了一系列轉基因產品比如轉基因耐儲存番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油菜,等等。如今大規模種植的 4 大轉基因作物大豆、玉米、油菜、棉花中很多關鍵性技術都是由美國公司或科研機構發明實現的。

我國轉基因科研開始較晚,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總體進步較快。1985 年,國家出臺“七五”規劃,該規劃的 8 大新技術中的 1 項就是生物技術,這是我國首次將生物技術列為重大戰略技術。隨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星火”計劃、“攀登”計劃、“973”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相繼啟動。①中國政府制定的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 “發揮我國特有的生物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重大需求,實施生物產業專項工程,實現生物產業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制的新突破?!雹?這一系列政策的提出和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生物技術尤其是轉基因技術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生物技術一直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我國專門針對轉基因技術也制定了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的重大專項”,專項投資 100 多億元。③在國家各方面的支持和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我國轉基因技術得到較大發展,中國科學家于1988 年將人工合成的抗黃瓜花葉病毒導入到煙草系作物的細胞中,獲得了抗病毒能力很強的新品系。1989 年,中國科學家將人類的生長激素基因導入到鯉魚受精卵中,成功培育出了轉基因鯉魚。轉基因鯉魚的生長速度大大加快。我國科學家自主研制的轉基因抗蟲棉更是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一份 《基因組學與世界衛生》的報告,在該報告中,認為中國、巴西、印度、亞太地區是發展中國家的4 個大力發展基因組學的典型,是具備世界級科研力量的地區,且突出強調了中國的作用,肯定了中國在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做出的貢獻,尤其是在參與人類基因組測序方面所做的工作。該報告肯定了中國在科研方面的潛力,也贊揚了中國在科研方面做出的努力。④但是,我國在轉基因核心技術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核心技術的突破、已有技術專利數量和全社會對待生物技術的態度上。

第一,現有核心技術產生于美國,美國早已在技術上領先于世界。美國杜邦公司現已開發出第二代轉基因技術,即通過表觀遺傳修飾的方法,實現對于生物性狀的改變,從而避免轉基因對于生物原有基因的破壞,也可以避免一些倫理爭議。⑤ 而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依然甚少,在學術搜索 “第二代轉基因技術”時,相關科研性論文幾乎為零??梢?,如今美國憑借著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和全方位的科學優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第二,在基因技術專利方面,美國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以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圣地亞哥的Illumina 公司為例,Illumina 公司成立于 1998 年,是一家主攻基因測序⑥的技術密集型公司,⑦ 通過一系列并購和專利措置,現在已經成為了基因測序的龍頭企業,截止到 2013 年,僅其一家公司便擁有專利 1 061 件,⑧ 成為美國媒體評出的“2014 年度全球創新企業 50 強”之首。⑨ 反觀我國,生物公司并沒有哪一家走到如此前列,更沒有哪一家公司擁有如此多的專利數量。我國生物技術公司或者一些生物科研單位會大量購買國外的儀器設備,建立所謂 “最大”“最先進”的“中心”,這些 “中心”實際上只是一副軀殼,其內部的設備、儀器均來源于國外。

第三,我國與國外的差距還體現在全社會對于生物技術的態度上。我國的生物學科作為理科一直被邊緣化,被稱為 “背多分”,即只要努力背就能考高分的學科。在就業方面,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專業也被亮起了就業紅牌,因為生物產業的技術密集性,生物相關學科就業往往需要較高學歷,學習生物的學生沒有專心于科研的決心,一心想著就業或發財致富,本科或研究生階段就紛紛轉向金融、管理這些市場需求量大的所謂 “高薪”“速成”專業。而美國生物學的學生就業,一項很強大的支撐就是其發達的生物產業化系統。甚至一些科學家自主創業,創辦了一系列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

( 二) 轉基因商業化的差距

中國人口眾多,國土廣袤,解決 14 億人的吃飯和健康問題都需要生物技術。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術產品消費市場非中國莫屬。① 現在獲得我國進口安全證書的只有轉基因大豆、轉基因棉花、轉基因油菜和轉基因玉米 4 種作物。其中只有轉基因棉花允許種植,其他 3 種轉基因作物只能作為加工原料,不能改變用途,進口的轉基因糧食作物在我國尚未得到種植的批準。② 我國科學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雜交水稻品系“華恢 1 號”和 “Bt 汕優 63”獲得安全證書,即將邁入產業化應用的階段。③1994 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 Food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 允許轉基因番茄在市面銷售,這是美國第一次允許轉基因產品商業化。隨后,美國政府又批準了抗蟲玉米和棉花、抗除草劑大豆以及油菜等 10 多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生產,并推向市場。④ 轉基因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日漸豐富。出現。美國不僅是現代生物高新技術的發祥地,而且也是應用該技術研制新藥的首要國家,大多數的基因工程藥物都由美國首創。⑥ 1976 年,DNA 重組技術的發明人 Boyer 與投資者共同登記注冊了美國的第一個現代生物技術公司---Genentech 有限公司,并于 1978 年利用轉基因技術研制出第一批基因工程藥物---人的胰島素和生長激素。Genentech 也被認為是全球第一家現代生物技術公司。⑦ 轉基因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美國也是占盡先機,1994 年孟山都公司 ( Monsan-to) 研制成功抗農達 ( Round - up Ready) 大豆( 又稱轉基因大豆) .1995 年孟山都公司擁有了這項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大豆專利。⑧ 現如今,全球第一大種業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 2013年銷售額達到 103. 37 億美元,只低于我國和美國兩國的種業市場總額,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種業市值。⑨ 孟山都公司又將銷售額和利潤額的一大部分投資于技術研發,其技術已經遠遠領先于其他國家和其他公司。加之美國對于轉基因產品采取 “無罪推定”原則,即不能證明轉基因產品是不安全的,就可以認為它是安全的,美國的轉基因產品推廣和產業化、模式化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地步。2011 年全球種子市場的銷售總額約為 345 億美元,而世界排名前兩位的美國跨國企業就占據了 44%的市場份額,詳見表1.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轉基因技術實際上是一項 “美國制造”“美國推廣”的技術,美國在科研方面早已占盡先機,我國雖然在轉基因棉花、轉基因水稻上略有優勢,但是總體起步晚,加之各種社會因素的干擾,我國科研總體水平依然遠遠落后于美國。這種落后不僅僅體現在科研成果方面,還體現在生物科研相關儀器、藥品制造方面,我國科學家使用的很多設備、儀器、試劑盒等多數都是國外生產的產品,這不僅浪費了資金,還限制了我國科學家的思維廣度??蘸爸霸黾涌蒲型顿Y”實際上就是多花錢在國外的設備和試劑上,有一些甚至是對外國科研成果的單純重復。國外公司尤其是孟山都等公司還有“專利戰略”,為每一項可能的技術甚至基因申請專利,我國想要進行科研,就必須向其支付高額的專利使用費?;蛏暾垖@?,已經成為了外國公司封鎖生物技術的一種強有力手段。

但是,我國通過自主知識產權依然實現了某些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突破,并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壟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轉基因抗蟲棉。

在 20 世紀 90 年代,棉蟲災害席卷我國棉花產業,美國借機向我國推廣轉基因抗蟲棉,當時在國內 “要不要發展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甚至還引起了討論。最終,政府、科學家選擇一定要研制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在各方努力下,我國 1999 年實現了 90%的國產轉基因抗蟲棉覆蓋率,并且,中國的抗蟲棉走出國門,面向國際市場來參與全球的競爭。

目前,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正方興未艾。作為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其年均增長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 10 倍,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也是一日千里,世界專利中有 30%是生物技術專利。在制藥領域,20%的新藥屬于生物技術制藥,而 80%以上的新藥都可以看到生物技術的影子。美國的生物技術公司有 340 家上市,總市值高達 3 300 億美元。① 21 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生物技術開發與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在,我國與國外的技術差距仍然較大,這種差距不僅是生物技術上的差距,也是儀器制造、精密測量的差距,甚至是思維方式、創新意識的差距,加之外國的專利封鎖和技術壟斷的現狀,馬太效應可能讓這些差距不是在短期內能夠趕上的,所以基于這樣一種現狀,我國應該做的不僅僅是加大科研力度這么簡單,更應該在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保護好自身種子安全、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抵制國外的轉基因入侵陰謀,這些政策的計劃和實施不僅僅是科學層面上的,更需要政府層面和人文角度的關注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國在轉基因的機遇與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基于產品而非技術的監管

一方面,轉基因技術的風險的確存在,而且隨著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這種風險可能會越來越大,所以對于轉基因技術一定要有合適的監管措施; 另一方面,監管制度有可能造成市場的緊縮,限制科學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通過一些可行的方式來正確監管轉基因技術。

( 一) 科學技術的不確定性

關于轉基因的爭論,來源于其技術上的不確定性。生物界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其復雜度和精密度往往超出人類的想象,所以基因科學認識的對象具有復雜性。在當下的科技條件下,基因結構的發現至今為止不過 60 年,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也方興未艾,我們對于基因以及生物體的基因調控機制尚有很多不明確之處,現代基因科學不能解釋很多自然遺傳現象,所以基因認識的主體也就是科學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 這些都導致了科學在認知和某些現象解釋上的不確定性,也導致了技術在操作和改造的后果上的不可控性。這也是科學技術不確定性的來源,同時也是轉基因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茖W技術的不確定性是指在不知曉概率的情況下出現的,對于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后果出現的概率并不能被可靠地量化的一種現象??茖W技術的不確定性伴隨著人類整個認知過程的始終,人類科學的進步就是一個消除原有不確定性又產生新的不確定性的過程。

的確,在科學上,向生物體轉入基因,可能會破壞生物原有基因結構,干擾原有表達過程,改變原有代謝途徑,這些都可能導致某些嚴重的后果。比如轉入基因正好破壞了植物某些生存的必須基因,導致植物死亡; 比如觸發了某些基因過度表達,使得某些成分在植物體內含量過高;比如產生某些原有植物體本身沒有但是卻能夠讓人產生過敏反應的蛋白質,甚至可能是通過人類未知的某些途徑對植物體或食用后的人體產生影響。在科學實驗過程中,每次向植物轉入基因的實驗都會使用上百份植物材料,因為是否能夠轉入基因是一個未知,轉入了基因之后是不是會死亡,會不會畸形是一個未知,是否能夠符合人們的要求又是一個未知。經過這 3 道篩選,能夠保留下的才是真正的轉基因成果。經過層層篩選之后實驗保留下來的轉入基因的植株的形態結構和成分可謂是 “千變萬化”,一些生長周期發生變化,一些外形結構發生變化,不可否認,的確有一些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而且這種概率是不可預見的??茖W的不確定性在轉基因問題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并且由于轉基因食品問題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轉基因問題更是引發了廣大民眾激烈的討論,轉基因問題的研究,也會為日后科學技術的不確定性問題開辟了新的思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轉化為技術,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速度越來越快,全社會面臨的科學技術的不確定性問題會越來越多。德國學者烏爾里?!へ惪酥赋?,現代社會實質上正在向一個 “風險社會”邁進。在風險社會之中,不明和無法預料的后果將會變成歷史與社會的主導力量。① 風險的來源并非基于無知和魯莽的行為,而是基于理性的判斷、區別、比較、分析、推論等認知能力。它不是對自然缺乏控制,而是期望對于自然的控制能日趨完美。②2005 年, “風險社會”理論的創始人烏爾里?!へ惪酸槍χ袊鴨栴}接受過一次訪談時就說道,“當代中國社會因巨大的變革轉型正在邁入風險社會甚至將可能步入高風險的社會”.③ 針對高風險,我們不僅需要科學理性,更需要社會理性來解決這些問題。

( 二) 科學、技術、產品的關系

科學和技術是有本質區別的。首先是目的上的區別,科學的最主要目的是探求自然的最終本質以及內在規律,回答 “是什么”和 “為什么”這樣本質的問題,目的是為了發現現今世界上已經存在的東西,表現為知識形態,所以科學是公共物品,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技術則不然,它是綜合利用知識來為人類提供服務,回答 “做什么”和 “怎么做”這樣實際操作上的問題,目的在于直接改造自然,發明世界上沒有的東西,表現為物化形態,因此可以帶來很多實際效益。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