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倡“以人為本”,突破傳統的課堂中教師的“一言堂”,讓每一名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中來,實現教學互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如果能夠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一生也將是受用不盡的財富。
一、互動教學的含義及必要性
初中生物是一門互動性較強的學科,所謂互動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配合,協調努力,使教學得以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展開,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教學是指教的人以一定課程內容為中介,指導學的人進行的教和學相統一的活動,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因此,教學中的互動也是十分必要的,無論缺少了哪一方,教學都無法順利地展開,互動教學也是如今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互動教學的實踐及重要性
1.有利于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初中生物是初中階段新開設的一門科目,學生第一次接觸,難免有抵觸心理,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產生厭學的現象同樣存在,成為教育的悲哀。為了讓學生盡快地在生物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走下講臺,放低姿態,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學生對老師放下戒備之心,才能大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這是實施互動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之中改善了師生關系,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教師鼓勵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采取分層教學,對于興趣濃厚的學生,鼓勵他們拓展探究,發揮潛能;而對于性格內斂的學生來說,則更應給予足夠的關心、眼神交流、言語鼓勵,包括適當的獎勵機制等等。
2.有利于樹立學生主體的地位。初中生處于13歲~16歲的青春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強烈的求知欲,課堂就是這樣一個讓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然而,很多教師為了趕進度,往往將生物課堂變成自己一個人的課堂,容易忽略學生的感受,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絲毫沒有參與感、存在感,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生物學科是一門實踐性、互動性極強的學科,教師不妨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討論法、分組法、情境教學法等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講授《練習使用顯微鏡》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顯微鏡的構造,我將學生帶進實驗室,親自指導,學生們體現出了很濃厚的興趣,紛紛躍躍欲試,比起之前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老師操作的教學要吸引人得多。
3.有利于促進班級團結?;咏虒W不僅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良好的互動教學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更能在潛移默化之中促進學生的情商教育,維護班級團結。比如,在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往往存在著學生的回答與正確答案完全契合、相似、不夠全面以及完全錯誤四種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急于評價,一刀切,而是善于引導,再做評價。在學生的回答完全正確時,教師可繼續追問其思路,追根溯源,拓寬學生的思維;在學生的回答與標準答案相似時,則采用學生的答案,讓學生享受到小小的成就感和成功后的喜悅;在學生的回答不全面時,教師則需繼續追問并且引導;在學生的回答完全錯誤時,教師可稍微停頓繼續追問,再找另一名學生,并采取學生間互評的方式,讓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4.有利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學活動也是師生雙邊活動,需要師生雙方密切配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教師要意識到教學目標并不僅僅局限于升學考試,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生物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興趣傾向和主觀意愿,以免造成揠苗助長,只有師生雙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共同發展和進步。
總而言之,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實現互動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緊跟新課改的步伐,深入領會其精髓,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還需要學生的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初中生物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從而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劉三貴,構建互動課堂,給予學生舞臺-淺談初中生物互動教學[J], 新課程學習。 2013(4)。
[2]冉瑞柏,略談互動教學在初中生物課堂的實施[J], 魅力中國。 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