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發展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特別是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發展的根基。生物學科作為高中課程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學生的知識構成方面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為了更好地科學的進行生物學科教學,新頒布的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即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以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全面提高為主要目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仔細的研究學生,讓我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快樂體驗,讓生物課堂生活化、情感化、合作化、創新化。那么,在新課改下如何進行有效地學科教學呢?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現代教育的目的使我們轉變了過去應試教育的狹隘觀念,更加關注知識的實用性,即要做到學以致用。生活是學生經歷最多的,也是最有感觸的。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學科的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教師結合生活里面的一些現象或者問題進行教學,一方面能夠使學生了解到所學知識的實際價值,另一方面從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看,生活中的知識往往是他們最為感興趣的內容,這樣就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就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基因突變”這一問題時,我們就可以首先聯系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來導入所學,從社會上現在禁止濫用抗生素的問題著手,向學生解釋為什么這樣要求,進而結合所學知識,這樣學生帶著熟知的問題著手,慢慢地投入到需要學習和探究的問題,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還比較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生物課堂真正地成為生活化的課堂。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收獲知識,也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養。
二、用飽滿的情感投入到教學
教學相長、教學互動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我們教師工作最大的特征就是學生有著自己思維和情感。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學過程既是和學生知識交流的過程,更是情感的溝通,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要以飽滿的情感投入教學,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具有情感,學生學習過程中也具有情感,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構成課堂教學過程的情感氣氛。教師的情感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如教師精神飽滿,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積極配合,積極思維,踴躍發言,違反課堂紀律少,整個課堂會在和諧、歡樂、緊張而有秩序情況下進行,那么這節課的教學質量會提高。如果教師有氣無力或厭煩,學生也不會專心聽,不愿回答問題,整個課堂會變的沉悶、喧囂、雜亂無章,教學質量自然而然會下降,教師在課堂上對每個學生抱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并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他就會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如在課堂上,當學生沒有按照要求回答問題或回答錯誤時,我會用平和的語言指出錯誤所在及出錯的原因,同時肯定正確的部分并予以鼓勵。面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我往往會這樣說:“你雖然回答錯了,但是思路清晰、聲音響亮?!薄盎卮鸬煤苡腥?,動了腦筋?!薄皼]關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補充?!薄奥犅犉渌瑢W有沒有不同見解?”
“你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能大膽想象,很好!”。
這樣的話語既能明確無誤地使學生知道自己回答是錯誤的,同時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這樣的課堂教學既體現了教師熱愛學生,同時教師積極、強烈的情感又能感染學生,使學生喜歡生物課。
三、開展合作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變過去教師教學過于關注知識的講授,而往往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的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較差的現狀。而是要切實的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教學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共同提升,真正做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而在這樣的要求下,合作探究式教學被廣泛的應用,在合作式教學模式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全員互動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我運用模型法組織的“精子的形成過程”,8個人為一個小組,兩兩合作,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帶著問題來探究減數分裂的過程,學生實驗結束時,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所做模型的結果是完全相同的,但第二小組仍對第一小組的匯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原因是:第一小組在匯報時模型顯示“減數第一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第二個小組卻說“減數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并擺出了證據,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針對上面兩個小組的分歧,我沒有主觀評判對與錯,而是讓事實說話,最后通過大家觀察顯微照片,證實減數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就給學生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樣的課堂,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樹立起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生物課堂教學創新化。我們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探究、練習、實驗,如果能在表象的基礎上,適當引發學生開拓思路,進行假設、推測、聯想、想象,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基礎,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識記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正是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創新型、開拓型人才必備最初思維基礎和今后發明創新的最早的“潛意識”,也是生物教學中刻意必行的。
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不斷發展給我們高中教育帶來的新要求,對高中生物學科教學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只要我們潛心研究、大膽實踐,不斷完善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我們的課堂必然會充滿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劉金平.如何實現高中生物的趣味教學[J].學周刊,2011(19).
[2]唐英祿.高中生物教學經驗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1(6).
[3]黎杏新.新課程高中生物教學優化設計的若干心得[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3).
[4]何鋒明.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改初探[J].科技致富向導,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