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最早建于 1676 年。它成為全世界最負盛名的天文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們在這里找到了世界通用的“經度”.
格林尼治天文臺第一個研究出了簡易測定航海中船舶方位的方法。測定位置需要兩個參數 :經度和緯度。海員們很早就懂得在夜間比照北斗星的高度角推算緯度,可是經度的計算要難得多。精確的海圖出現之前,航海家只能用羅盤、鉛垂線或大致估計的船速來確定自己的地理位置,很不可靠。因此,在 15 世紀航海事業走向常規化的時候,隨時測定船舶的位置就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也成了當時歐洲各國科學家競技的焦點。
格林尼治天文臺最初的使命是 :觀測星空,繪制完整的星空圖。這樣人們就可以按照星空圖來測定船舶所在地的經度。但這是一個費時費力、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和專業觀測工具與地點的工作。星空圖繪制工作還沒有完成的問題在 18 世紀初終于從“不便”演變成了“災難”.
1707 年 10 月,4 艘英國海軍的船只因為定位混亂,在西西里島附近相撞,死亡 2000 多人,震驚世界。英國議會就此成立了“經度委員會”,懸賞 2 萬英鎊征集確認經度的簡易辦法。
早在 1530 年就有科學家指出 :只要帶上一座鐘,讓它從航海開始時保持準確的走時,到一個新地方后,把這座鐘的時間和當地的時間比較,利用時差就可以測算兩地的經度差,也就可以求得一個地方的經度。但當時的鐘表要靠鐘擺的擺動來計算時間,航行的船只無法保持水平,船一晃,鐘擺一歪,時間就“不見”了。
這個當時并不可行的想法卻為后來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只要有準確的計時工具,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輕松地計算經度。1730 年,鐘表匠約翰·哈瑞森走進了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門,拜會當時的臺長,也就是哈雷彗星在西方的發現者--埃德蒙·哈雷。哈雷接納了他。
此后的 29 年里,哈瑞森用機械齒輪制作出了 4代不需鐘擺的計時器。他的第四代產品在 62 天的航行中僅僅出現了 5 秒的誤差,完全可以用來計算經度。 哈 瑞 森 在 80歲時終于獲得了英國“經度委員會”所設立的那筆巨額獎金。
在星空圖和精密鐘表的雙重幫助下,1767 年,根據格林尼治天文臺提供的數據繪制的英國航海歷出版了。這份航海歷上規定的零度經度線就是通過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那時,離開倫敦準備遠航的人們都會帶著自己的表到格林尼治天文臺來,請天文臺對表進行一個月的測試。在告別倫敦的時候,船只也會經過格林尼治,用 0 度經線的時間對一次時,再駛向茫茫大海。
但并非所有國家都愿意使用英國的天文臺做經度原點。直到 19 世紀,英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在航海業上的壟斷地位和遍及世界的殖民地,都加快了格林尼治零度經線在全球的普及。1850 年,美國政府決定采用格林尼治子午線。1853 年,俄國海軍大臣宣布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線。
到了 1883 年,全世界已經有 90% 以上的航海家用格林尼治經線做標準來計算經度。1884 年,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經度會議把經過格林尼治的經線正式確定為零度經線、世界時間計量和經度計量的標準子午線--“本初子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