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 學生生物知識的學習與生物學習方法的學習是同等重要的.教師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才能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鞏固記憶、加強理解、提高能力, 進而使學生的生物學習在學會的基礎上更上一層變得會學, 最終取得生物學習的成功. 那么,在生物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怎樣的指導以培養和提高其學習能力呢? 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談談我自己的一點做法,與大家共勉.
一、指導學生學會自主觀察
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本研究方法的實驗科學. 學科性質決定了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生物學習時, 必要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活動,以獲得第一手的最為直觀的感性認知作為后續學習的基礎,或為驗證已知. 這里的觀察對象,可以是掛圖、標本、模型、實物、錄像、視頻等感性材料, 更應該是大自然中鮮活的動植物和身邊的生物本身. 有效的觀察是獲取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和途徑, 我們要學習的生物學的原理、 規律等都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得來的.
生物教學中,觀察具體事物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明確相關問題, 如觀察內容、 具體步驟、 具體方法等. 即要幫助學生明確具體問題,帶著問題去觀察,以使觀察活動目的明確而高效,有的放矢不盲目;要幫助學生熟知觀察的步驟,是否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由表及里等,以使觀察科學而有序,不致順序混亂而低效; 要幫助學生采用正確的方法和觀察角度,是否全面觀察、重點觀察、對比觀察等,以使觀察直達目的,不致顧此失彼或無從下手等等.
如此, 學生才有可能通過觀察得出正確結論或驗證已知.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思考并形成習慣,借助比較、分析、歸納、總結、概括、抽象等方法,實現對觀察對象認識上的飛躍, 把握其規律性內容與認識.
二、指導學生學會自主閱讀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 在生物學習過程中, 教師對學生閱讀教材的要求與方式,一般有三種,一是預習閱讀,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即將開始的學習內容與重難點、存疑處等,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有針對性,不盲目;二是授課過程中的閱讀,多在于幫助學生聽取教師講解的同時, 正確理解和領悟相關概念、原理、規律等,便于知識的鞏固記憶、理解和運用;三是課外閱讀,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梳理課堂內所學知識, 豐富和補充相關知識,并使二者之間融匯貫通與整合,構建自己的知識系統.
但僅有這些閱讀指導是不夠的. 教師還要在深刻認識生物教材閱讀與其他閱讀 \\(如語文教材閱讀\\)差異性---如,內容抽象,且實驗和圖表的種類與數量繁多---的基礎上,強化對教材閱讀的具體指導.僅以對圖表的閱讀為例, 教材內圖表涉及實物圖、 結構圖、形態圖、概念圖、柱形圖、坐標圖、模型圖、實驗裝置圖、操作流程圖等多個種類.對這些圖表的閱讀要求因種類不同,方法亦有不同,如細節閱讀、順序閱讀、對比閱讀、整體閱讀、主要特征閱讀等. 這些只有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 學生才能逐漸把握不同類型圖表的閱讀方法并在后續學習中應用和提高生物學習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提升實驗水平
實驗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提升學生的實驗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性自然無庸質疑. 教師要指導學生提升實驗水平和能力,首先是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各種生物實驗儀器的原理和藥品特性,這是能力提升的基礎. 如果在學生實驗前,教師不明確告訴學生相關實驗儀器的原理和藥品特性,實驗中學生的使用就會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既不會形成正確的實驗能力,還可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危險.
例如,觀察物體會用到高倍鏡和低倍鏡,學生多會想當然地認為選擇高倍鏡效果更好,實則不然.此即是對儀器原理與使用的無知而致.
其次是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程序的能力.
雖然教材內對相關實驗的步驟有明確的規定---這是實驗設計人員多年辛勤研究與工作的結晶, 已經過千百次驗證, 但學生實驗時,不能簡單地依此進行"照方抓藥"得出相關結果即可滿足,還要在教師指導下,明確知悉每一步驟的作用、處理意義、注意事項、各步驟之間的有機聯系等,以從中了解、學習生物學習與研究的方法.
再次是培養學生善于分析與記錄實驗現象.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既要注重實驗結果的最后記錄, 也要注重對實驗過程中的某些現象的記錄;既要重視結果分析,也要重視過程和失敗原因的分析. 這些對于學生深刻理解實驗內容、提升實驗能力大有裨益.
四、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
重視評價的目的在于, 積極的評價是一種正能量的強化, 期許以后出現更多期望出現的行為與表現, 如可以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敬\\(學\\)業、精\\(學\\)業和樂\\(學\\)業等. 所以,只要是教師有所要求,如預習中的問題、課上與課下的作業等,都要及時給予必要或認真的檢查與積極的評價. 并在評價中,溝通師生情感,逐步建立師生良好關系;保護學生自尊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的評價,第一,既要重視結果---最終的學習與考試效果即是一種對結果的重要追求, 也要重視過程---沒有對過程的應有關注, 不能保護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可持續的學習能力, 不能保護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直觀認識, 也就無法達成對結果的追求;第二,教師應以一種發展性的眼光關注學生的學習并作出積極評價, 對學生的錯誤或失誤表現出應有的關注和寬容; 第三, 對學生團隊的活動進行評價時,應適度關注學生個體的表現,注重個體的參與.總之,在生物學習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會因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例如,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等.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出發, 教師都要根據學情進行具體的指導,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為第一要義,從而實實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鄧正忠 . 淺談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3\\).
[2] 張氣 . 高中生物自主學習活動評價體系初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