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各省市逐漸都進行了新課改,實施了新課標。很多學校在實踐教學活動中, 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大力推行生本教育,學校的學習氛圍有了很大的改觀, 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也有教師在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困惑, 教師的熱情似乎也漸漸退潮,教學效果似乎也沒有預期的那么好。 這是為什么呢? 筆者認為,我們在實踐中矯枉過正,走入了一些誤區。
一、過分強調多媒體教學,缺少必要的板書
與傳統教學相比較, 多媒體教學具有很強的優勢,首先是可以優化教學效果。 生物教學離不開實驗, 但對于很多由于條件不夠而無法進行實驗的知識, 多媒體課件教學凸顯了其極大的優勢。 其次是以其聲音、圖像、動畫和視頻等特點強烈地刺激學生, 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再次是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增大課堂容量。
但在應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針對教材不同章節的不同內容和特點,有選擇性地使用,尤其是不能取代演示實驗;其次,課件的字體、顏色要利于學生的觀看;再次,注意教學課件的科學性 、實用性,圍繞學習的主題,不能分散學生思維方向和注意力;最后,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它的優勢,如生物簡筆畫、模型、必要的板書,教師邊講邊畫圖,更直觀、生動,有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
二、過分追求熱鬧和眼球效應,課堂提問缺乏針對性
生本教學強調良好的課堂氛圍, 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自由發表意見。 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 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成為學生中的一員,從而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 而在實踐中,很多教師過分追求氣氛的效果,片面認為只要課堂氣氛熱熱鬧鬧就行,一節課學生參與得多,討論熱烈,就成功了。 因此,設計的問題或討論的題目缺乏針對性,往往沒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致使學生討論和發言偏離了正常的方向。
我認為,課堂設問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設計的問題要依據教材和課標對教學的要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二是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太簡單了,學生覺得沒意思,太難了全班學生都答不出來也不行。三是提問的對象要有針對性, 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既要關注全體學生,又要讓每個被問的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四是教師提問語言要準確而精練,盡可能運用生物學科術語,尤其是一些專有名詞和核心概念,一定要準確。
三、過分淡化課堂中的知識講授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教師講得再好、再精彩,如果學生不學,或者學不懂,還是等于零。 因而有些學校要求教師必須每節課只講 5 分鐘,其余時間都交給學生自己安排。 我認為,這種做法有些過了。
首先,傳統的講授法也有優點。 教師精彩的描繪,縝密的分析論證,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學習, 有利于突破重點,構建主干知識網絡, 加強前后知識點的銜接。
其次, 并不是每節內容都適用于探究式教學法,因而教師應注意講授與自主學習的有機結合。第三,教學進度的要求也不允許,生物必修每個模塊均采用這種模式,60 課時也不一定能學完所有內容。
四、不能合理運用課堂評價,激勵性評價用得過濫
在生本的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充分享受教師鼓勵所帶來的快樂。 激勵性評價正好能做到這一點。教師一方面應該帶著寬容的心去肯定他們,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還是應該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對學生的回答、觀點和認識給予中肯的評價。
在過往的活動中,有些教師卻曲解了這一理念,濫用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所有認識和見解,或者是在課堂上的發言中出現的一些語病、錯誤信息等,甚至是認識觀念上的問題都聽之任之,都大加贊譽。這樣做,首先是無法糾正學生思維中的一些定勢錯誤,讓學生養成不好的習慣;二是易被學生識破,不能對學生起到激勵作用,更讓學生覺得教師很虛偽,影響了教師的形象;三是容易給學生以誤導,難以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產生驕傲自滿的心態,影響其發展。
怎樣進行課堂評價呢?我認為首先要學會課堂傾聽。 教師不僅聽懂學生的言語,還要看懂學生的表情,甚至要讀懂學生的心靈。 其次是以多形式、多角度進行評價。 可以采取教師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小組互相評價,同時應注意從多個角度來進行。 再次,要用準確的評價語言進行有效指導,指導的層面應該是寬泛的:可以是針對學習的方向,可以是研究需要的學習策略, 或者是合作時的分工等等,這些層面的有效指導可以很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能力服務。
五、課堂完全變成展示課,學生課前預習負擔過重
生本教育的新理念要求我們盡可能把時間還給學生, 課堂上要讓學生多討論、 多發言,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本來是好事。 但有些教師在實踐中整節課完全變成展示課,都是學生在發言,教師只是簡單小結就結束了。 我認為,這在教學實踐中,尤其是高中教學中是不可取的。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增加了學生課前預習的負擔。 每節課展示的內容, 學生往往需要至少兩節課的時間來預習、查閱資料和討論,而學生有九門文化課要學習,課余時間是有限的,這樣做的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每個小組一個學生分別準備一個學科,展示課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表演課,交流幾乎就沒有了,更無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 還造成了更嚴重的偏科。
以上只是我在生物教學實踐活動中踐行生本理念時的一些粗淺看法,以此為鑒,希望我們在生本教學這條美麗而多艱的道路上不要流于形式,可以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郭 思 樂.諦 聽 教育的 春 天———生 本 教育思想隨筆[J].安徽教育出版社:第 1 版,2008(3).
[2] 張 蘭 妹 . 關 于生 本模式 下 語文 閱 讀 教學的誤區與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2(2).
[3]黃陽 貴.例 談 高中 生 物 有 效 教學 之 情 境創設[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