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氣象服務是長白山氣象局在各類服務中比較重要的一類, 自長白山氣象局成立以來, 一直致力于提升旅游氣象服務品質, 努力打造旅游氣象服務品牌, 主要做法:做好節假日旅游氣象預報服務、加強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規范旅游氣象信息的發布工作、加強旅游氣象雙方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為人們提供附冰落雪的溫馨提示, 能夠有效提高人們防災減災意識, 提高避險能力, 更好地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旅游氣象服務; 個性化; 精細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 旅游業在社會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 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 游客更加注重旅游的安全、品質以及舒適度, 群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更加細致具體。由氣象災害引發的安全問題和個性化的氣象服務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長白山是首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國際AAAAA級自然保護區, 是國家級且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珍貴資源, 自2006年長白山保護區管委會成立以來, 致力于打造成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長白山旅游得到了長足發展。2004年以來, 長白山地區旅游業發展迅速, 全區和景區的旅游總收入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2009年游客數量首次突破了百萬人次。隨著品牌效應日益顯現, 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知名度也隨之不斷提升, 經濟效益明顯。長白山先后承辦了國際冰雪論壇、長白山國際生態論壇、T20峰會等大型會議。各類大型會議的舉辦, 對氣象部門的服務要求隨之增高。
1 提升旅游氣象服務的新思路
近幾年, 通過不斷探索旅游氣象服務的新思路、新方法, 重點圍繞“五有”標準建設旅游氣象服務體系, 提高氣象科技對長白山旅游強市戰略的支撐能力。
1.1 健全組織機構, 開展特色旅游氣象服務
針對旅游氣象服務重點圍繞旅游氣象監測、預報和預警服務, 環境氣象、生態氣象、交通氣象等旅游延伸氣象服務, 景區旅游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安全應急氣象服務, 旅游氣象科普宣傳等打造覆蓋長白山、輻射周邊的特色氣象服務品牌。
1.2 全力打造集監測、預警、服務于一體的旅游新景點
啟動長白山旅游氣象服務, 集旅游氣象監測、科普、信息發布、氣象環境體驗、氣象服務于一身。圍繞旅游規劃方案增設生態旅游氣象觀測點, 開展常規氣象要素、負氧離子、酸雨等項目觀測, 依托上級部門業務指導, 開展旅游氣象服務。
1.3 提升游客和涉旅企業的旅游氣象服務體驗
通過與省臺會商, 來自各位專家學者的親臨指導, 充分發揮氣象、旅游部門和旅游協會在各自領域的技術與信息優勢, 加強業務合作, 實現旅游氣象信息、資源和成果共享。長白山氣象局與區旅游部門聯合成立了旅游氣象服務專家聯盟, 旨在優化旅游氣象服務業務、開展針對性氣象預報服務、提高旅游氣象服務覆蓋面、加強旅游氣象科學研究和提高旅游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從旅游發展角度為旅游氣象服務提出科學指導意見, 為旅游景區、涉旅企業和廣大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服務。
1.4 增強精細化、個性化的旅游氣象服務能力
每年在長白山地區舉辦的各類國家型會議、論壇, 既是對氣象保障的挑戰, 也是發展精細化旅游氣象服務的契機。由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氣象服務機制確立, 6小時滾動更新的12小時景區天氣預報、可3小時更新一次的加密天氣預報、空氣污染氣象條件等級預報、周邊機場和沿線道路天氣預報、大會期間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實時更新的景區氣象監測信息等各類精細化氣象服務產品為大會順利開展各項工作提供支撐。滿足各類活動發展精細化旅游氣象服務業務。
1.5 開展個性化旅游氣象服務
在池西區創新開展墜冰落雪氣象服務, 向全區廣大群眾提供墜冰落雪??? 增加了服務種類和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發布方式, 拓寬了服務渠道, 向人們提供貼心提示, 減少大塊積雪墜落所帶來的風險, 使受眾獲得防災減災的知識熏陶, 提高避險能力, 更好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 服務效益
在旅游氣象服務方案的實施下, 長白山氣象局在面對重大節假日及重要天氣過程中, 第一時間將景區氣象、精細化旅游氣象服務指導工作和各類信息進行及時發布。針對突發事件, 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各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氣象產品和旅游氣象產品的聯合研發工作陸續開展并投入運行, 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交互性旅游氣象服務特色產品, 規范并加強旅游氣象信息發布工作, 增強了氣象部門在旅游信息服務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普.旅游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對策研究[C].2013中國旅游科學年會, 2013.
[2]朱金花, 喬云紅, 徐世海.構建山西旅游氣象服務系統推動旅游公共氣象服務發展[C].氣象服務發展論壇, 2014.
[3]王蓉蓉, 劉宏坤, 顧黎燕.保定市旅游氣象服務業務平臺設計思路[C].氣象服務發展論壇, 2014.
[4]吳杰, 范海青, 燕成玉, 等.秦皇島旅游氣象服務系統設計及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 2017,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