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是農安縣中低產田的主要類型,也是主要的待改良土壤,總面積 100 萬畝左右,其中耕地 50 萬畝,主要分布在洼中高、波羅湖周邊地區,巴吉壘、華家、龍王、伏龍泉、萬順、楊樹林、永安、哈拉海等鄉(鎮)面積較多。
1 農安縣鹽堿地基本特點
1.1 農安縣 鹽堿地主要鹽 、 堿化類型
農安縣鹽堿地按照鹽化、堿化程度分為草甸鹽土、中鹽化土、輕鹽化土、草甸堿土、中堿土、輕堿化土,這些類型多呈復區分布,其周邊包圍各類非鹽化、堿化土壤。
1.2 成 土母 質
農安縣鹽堿土的成土母質為湖積物,含有大量的石灰物質,不僅各層土壤有強烈的石灰性反應,在土壤剖面中可見大量石灰假菌絲體和石灰結核。
1.3 鹽分
農安縣鹽堿地的主要鹽分類型為蘇打,含鹽量在 0.06%~0.2%.
1.4 pH 值
由于農安縣鹽堿土的主要鹽類是蘇打,所以土壤 pH 值較高,一般在 8.0~8.8.
1.5 土 壤養 分狀況
農安 縣鹽 堿地 土 壤有 機質 含 量 1.9%~2.2%,堿 解 氮80~100ppm,速效磷 15~20ppm,速效鉀 100~130ppm,養分含量較低。
1.6 其 他
農安縣鹽堿土土壤結構不好,質地為粉砂質粘土,土壤容重大,土壤容重一般在 1.4~1.6,水分物理性質較差,持水量 20%~50%,透水性每小時 10~40 毫升 /100 立方厘米,有不少鹽堿地是根本不透水的,排水洗鹽難度相當大。
2 農安縣鹽堿地生產情況
農安縣農戶平均擁有鹽堿地 6 畝左右,種植作物以玉米、向日葵為主,玉米產量一般在 4000~5000 公斤 / 公頃,純收入 2000~3000 元;向日葵產量一般在 1500~2000 公斤 / 公頃,純收入 3000~4000 元。鹽堿地作物產量不高、生產效益較差,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 鹽堿地改良的幾項技術措施
3.1 農業措 施
種植耐鹽堿作物如玉米、向日葵、高粱等,適時播種,深播淺蓋,開溝播種,躲鹽巧種,力保全苗。選用耐鹽堿品種,對種植玉米的地區,要選擇耐鹽堿的玉米品種如農大 364、鄭單 958 等。增施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要廣開有機肥源,增加有機肥數量,提高有機肥質量,畝施有機肥要達到 2 立方米以上;玉米要全部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化肥要做到深施、分期施。增加玉米留茬高度,高茬還田,有條件的地區玉米秸稈直接粉碎還于土壤。推廣應用地膜覆蓋技術,可以增溫、保墑,抑制鹽分上升。鋪砂改堿,降低容量,增加孔隙度,調節土壤水、肥、氣、熱,減少土壤返鹽平田整地,消滅鹽堿。避免鹽分向高處集中形成鹽斑。整地要因地制宜,劃小畦灌溉,重度鹽化土要先刮結皮,再平整。深耕曬垡、切碎坷垃。
3.2 生物措 施
3.2.1 種植綠肥作物據試驗,畝產鮮綠肥 1914~2333 公斤,當年返壓。第二年,土壤 0~20 厘米土層含鹽量降低 0.112%~0.148%,有機質提高 0.11%~0.29%.
3.2.2 植樹造林 鹽堿地營造農田防護林帶,實現方田林網化,可降低風速,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地面蒸發,減輕土壤返鹽,鞏固和發揮水利工程效益,提高防澇排鹽效果。
3.3 工程措 施
開溝排水,主要適用在鹽堿較重,地下水位淺,排水有出路地區,可建立排水系統,排水溝深度應在 1.5 米以上,有利于土壤脫鹽和防止返鹽。井灌井排,是利用水泵,從機井內抽吸地下水,以灌溉洗鹽。同時,也可降低地下水位,使機井達到灌溉、排水的雙重作用。井灌井排措施適用于有豐富的低礦化地下水源地區。據測定,每畝灌水 40~50 立方米水,土體脫鹽率達 38.5%.作為一個生長周期的井灌井排,0~20 厘米,土層脫鹽率為 60%~88%.井灌井排,結合渠道排水,在雨季來臨時抽咸補淡,騰出地下水占有的空間,增加汛期入滲率,淡化地下水,有效防止土壤內澇,加速土壤脫鹽。
3.4 化學措 施
重度鹽堿地,除采用農業、生物和水利措施外,還應配合施用石膏、黑礬和磷石膏等化學改良物質,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4 結語
以上是改良鹽堿地的幾項技術措施,不同鹽堿地區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做到不浪費資源、能源,同時又能達到鹽堿地改良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