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渭河護堤地的開發與利用作為一項主要的水利生態和經濟措施發展很快。但由于護堤地土壤是抽取河流泥沙而成,腐熟時間短,土壤結構差,有效養分低,導致植物抗病能力下降,產量低而不穩,在影響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影響到了護堤地的生態環境。
本次試驗的目的在于找到適合渭河中下游護堤地區域的土壤改良措施,比較各種改良措施,找到快速改善護堤地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特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增強植物生長能力的途徑與措施。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小麥、大豆;腐植酸類土壤改良劑、PMA、牛羊糞。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時間與地點
試驗時間與地點見表 1.
1.2.2 試驗設計
采用大田試驗,每個試驗點設置 1 個空白,4 個處理。
1.2.3 測定內容
(1)土壤測定。微生物數量、有機質、大于0.25mm 水穩性團聚體。
(2)作物測定。畝穗數、粒數、千粒重、產量。
2 結果及分析
2.1 土壤微生物數量變化
土壤微生物數量是評價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土壤中含有較多的微生物則表示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高。試驗結束后,將所有對照田的微生物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一的微生物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二的微生物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三的微生物測定值進行平均和所有處理四的微生物測定值進行平均,然后將平均值進行比較。從表 3 可以看出,采用處理四的情況下,每克土壤中微生物總量最多,達到了 338.6(104個 /g),其次為采用處理二的情況,每克土壤中微生物總量為 264.8(104個 /g)。
2.2 土壤有機質含量變化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微生物必不可少的碳源和能源。土壤有機質能使土壤有限的營養元素得以重復利用,從而保持土壤肥力長盛不衰。試驗結束后,將所有對照田的有機質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一的有機質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二的有機質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三的有機質測定值進行平均和所有處理四的有機質測定值進行平均,然后將平均值進行比較。
由圖 1 可以看出,處理一、處理二、處理三和處理四的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相對改良前增幅為 4.82%、15.33%、7.44%和 16.48%.同樣的種植條件下,處理二和處理四較處理一和處理三,有機質增幅均達到了10%以上,差異十分明顯。這是因為處理二和處理四的土壤物理性狀得到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增加,促進了土壤有機質的轉化和積累。
2.3 土壤中大于 0.25mm 水穩性團聚體變化
增加土壤中大于 0.25mm 的水穩性團聚體,可以提高降雨入滲,減少徑流和土壤侵蝕。試驗結束后,將所有對照田的團聚體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一的團聚體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二的團聚體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三的團聚體測定值進行平均和所有處理四的團聚體測定值進行平均,然后將平均值進行比較。從圖 2 中可以看到,試驗一年后,四種改良措施中,處理二對土壤中大于 0.25mm的水穩性團聚體含量增加有顯著作用。
2.4 作物畝穗數、粒數、千粒重及產量變化
作物的生長狀況可以間接反映改良措施的效果。試驗結束后,將所有對照田的作物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一的作物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二的作物測定值進行平均、所有處理三的作物測定值進行平均和所有處理四的作物測定值進行平均,然后將平均值進行比較。從表 4 可以看出,采用處理二后,小麥增產達到 21.3%,明顯優于其他處理。采用處理一后,小麥減產 13.5%,其原因是套種大豆后減少了小麥的種植面積,因而畝產量降低。
3 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增施牛羊糞仍不失為提高護堤地土壤有機質的最佳途徑;相比 PMA,增施腐植酸類土壤改良劑對提高土壤團聚體、提高作物產量的效果更加明顯;套種大豆的改良措施雖然對提高土壤微生物數量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其會降低畝產量,故在改良護堤地土壤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采用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