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大縣,全縣共有耕地約7.83萬hm2,隨著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由于耕地的不科學利用,耕地質量水平不斷下降。耕地質量水平是決定作物產量、品質、效益的首要因素,是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環節,必須大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堅決杜絕“耕子孫田種當季糧”.
1 我縣耕地質量現狀
我縣共有耕地約7.83萬hm21田約4.12萬hm2,旱地約3.71萬hm2,中低產田地面積6.19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79.05%.海拔800m以下的耕地約5.19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6.3%,主要集中在民勝、廣納、鐵佛、麻石等南部中低山區,這一區域土地較肥沃、農業基礎設施較好,是我縣種植業發展的主要區域,海拔800m以上的耕地約2.64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3.7%,主要集中在鐵溪、至誠、洪口、沙溪等北部高山區,這一區域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條件差。我縣有水稻土、紫色土、黃壤、沖積土、石灰(巖)土等5個主要農業土壤類型,其中水稻土是我縣最大的土類,約占農業土類面積的52.6%,面積約4.12萬hm2,其次是紫色土占38%,面積約2.98萬hm2.我縣土壤普遍存在缺素矛盾,大部分土壤富鉀、缺磷、氮不足,普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等問題。同時,傳統的、不合理的生產方式加速了耕地質量的下降。
近年來,我縣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切實做好基本口糧田建設工作,全面加強“田網、路網、渠網”等“三網”的配套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好改進,耕地質量有了較大改善,但整體質量水平還較差。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提升耕地質量是我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2 我縣耕地質量低下的原因
2.1 缺素矛盾突出
一是耕地質量水平嚴重不平衡,我縣屬典型的山區地貌,全縣呈北高南低態勢,全縣坡耕地約占七層以上,縣域內水量較充沛,年降雨量約1 200mm以上,因此,水土流失嚴重,有效耕作層不穩定。全縣耕地質量水平呈南高北低,南部中低山區土地較肥沃、農業基礎設施較好,是我縣種植業發展的主要區域,北部高山區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農業生產條件差。二是我縣土壤缺素矛盾十分突出,大部分土壤富鉀、缺磷、氮不足,普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等問題,所以加強我縣耕地質量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2.2 施肥方法不科學
一是“三重三輕” 現象較突出,即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肥,輕磷鉀肥,重大量元素肥、輕中微量元素肥。二是表施和撒施現象較普遍,我縣常有0.67~1萬hm2耕地實行表施和撒施,占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造成了肥料流失和嚴重浪費,據調查,我縣肥料利用率僅為27%.不科學的施肥方式和方法,造成了土壤板結、理化性狀改變等,傳統的施肥方法嚴重影響了我縣耕地質量水平的提升。
2.3 耕作制度落后
一是我縣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薯、馬鈴薯等作物為主,作物品種和種植模式單一,輪作、套作種植面積極少,連茬種植現象十分突出,造成了土壤養分比例失衡,磷鉀及微量元素嚴重缺乏,同時,土壤中寄生病菌數量增多,作物病蟲害發生嚴重。二是種植大量用地作物,很少或基本沒有種植大豆、綠肥等養地作物,用養沒能有機結合,耕地大面積過度利用,造成土壤養分丟失嚴重,耕地越來越貧瘠,傳統的耕作制度加速了我縣耕地質量水平的降低。
2.4 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南部中低山區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較好,但基本都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而成的,現年久失修,塘庫淤塞、渠堰垮塌、管泵老化等現象嚴重,造成耕地排灌能力日趨低下,耕地質量得不到保障。二是北部高山區環境惡劣、山高坡陡,農業基礎設施基本處于未建設狀態,耕地質量一直居于較低水平。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耕地防汛抗旱能力較差,土地綜合生產能力較低,嚴重阻滯了我縣耕地質量建設的進程。
2.5 耕地污染嚴重
一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我縣常年施用化肥約3萬t(折純量),農藥約200t,農膜約600t,農藥、農膜、化肥在土壤中大量殘留,對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產生不同程度危害,同時,通過農田排水和地表徑流等方式進入地表水,造成水體污染。二是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縣域內大小企業共100余家,涉及煤礦開采、水泥生產、食品加工、農資生產、牲畜養殖等,大量的廢水、廢氣、廢渣直接污染農田,影響了耕地的正常使用,農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3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的對策
3.1 加大宣傳力度,建立耕地保護機制
一是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途徑,廣泛宣傳科學用地養地知識,引導農民既要關注“地上”的生產量,也要關注“地下”的生產力,花大力氣改變“重用地、輕養地”的耕地利用方式。二是做好耕地質量監測工作,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目前,我縣已建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1個,在廣納等地建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4個。要繼續加大耕地質量監測站點的建設力度,定期做好耕地質量的監測和評估工作,建立健全我縣耕地質量有效監管制度。
3.2 推廣土肥新技術,建立科學耕作制度
一是以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實施為契機,大力推廣“精準”施肥新技術。目前,全縣配方肥年施用量達2.2萬t,年推廣面積達6.67萬hm2次,以測土配方施肥為切入點的、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施肥制度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大力推廣土肥新技術,全力實施沃土工程。堅持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的基礎上,大力提倡增施有機肥,大力推廣經濟綠肥和商品有機肥料;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免耕技術;大力推廣耕地保護性耕作技術,在新場、涪陽、廣納等10個鄉鎮進行了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試驗和示范,并進一步大面積推廣。
3.3 依托項目支持,加強基本口糧田建設
2008~2015年,我縣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建成基本口糧田約5 666.67hm2,項目涉及48個鄉鎮、217個農業行政村。按農戶人均建高產穩產田333.33m2計算,我縣至少要建成基本口糧田約2.27萬hm2,還有建設缺口約1.47萬hm2.我縣基本口糧田建設任務重、資金需求較大,必須進一步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爭在2016~2025年內完成1.47萬hm2的建設任務,全面提升和鞏固基本口糧田質量,進一步增強農戶增產增收能力。
3.4 加大財政投入,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從根本上提升我縣耕地質量、保持土地持續生產能力的最有效途徑。2010年底,我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約1.64萬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0.96%.2011~2020年,我縣規劃建成高標準農田3.11萬hm2,涉及18個鄉鎮、130個行政村。其中,“十二五”規劃建成1.66萬hm2,“十三五”規劃建成1.45萬hm2.通過國土資金完成1.27萬hm2,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包括整合農業、水務等部門項目資金)完成1.84萬hm2.
3.5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耕地持續生產能力
一是要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做好畜禽糞便和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做好廢棄農膜的回收處理工作。二是要加大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做好企業亂排、亂放、亂倒等“三亂”的監管工作,加大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的防治力度,推進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治理,全力提高耕地持續生產能力??傊?,要強化政策法規保障、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 胡召華,楊甲華,陳濤。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湖南農業科學,2013(,9):80-83.
[2] 任笑媛。強化我國耕地質量建設的對策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