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地區,地處黃河的中上游,大多數地區都以干旱與半干旱為主。毛烏素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分別位于寧夏的東面、北面和西面,寧夏沙漠化、石漠化及荒漠化的面積高達289.8萬hm2,占了總面積的55.8%,是我國西部沙漠化、石漠化及荒漠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不僅極大影響了寧夏的草地生態環境,更不利于寧夏社會經濟的發展。
1 寧夏沙漠化、石漠化及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1.1.1氣候因素。寧夏位于我國的內陸,年降水量不足300mm,由南到北依次降低。寧夏降水季節也分配不均勻,降水期基本出現在夏季,最大降水量發生在7月到8月之間,而冬春只有少量的降水。寧夏的中部和北部地區年降水量約為30%,南部地區年降水量約為25%。降水期與降水量的相對集中,容易引發洪水而讓土地受到強烈的侵蝕。并且寧夏屬于季風氣候區,變化的氣流極易引發大風,如寧夏的陶樂、鹽池和靈武等地區,每年都有25次以上的8級大風,這些地區地表物質干燥,土壤沙性嚴重,含水量很低,容易受到風蝕。
1.1.2植被因素。寧夏除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草場等植被類型之外,還有灌木、草甸、沼澤、森林等類型的天然植被。其中草原植被占天然植被的79.5%,而荒漠草原占草原植被的97.8%?;哪菰慕M成種類比較簡單,多以毛條、貓頭刺、檸條等耐旱灌木為主。這些植被雖然有著發達的根系,但是地面部分生長較為緩慢,殘落物轉化的有機物量也很少,不能為土壤積累腐殖質。
1.2 人為因素
1.2.1開荒種糧。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讓糧食問題得到解決,寧夏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毀林毀草、開荒種糧的現象。然而這些土地在耕種多年后,因為土壤肥力的不斷降低,造成了農作物的大量減產,很多耕地被遺棄,地表植被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1.2.2草原放牧過度。寧夏天然草場有30萬hm2,但是自20世紀70年來以來,90%的草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另外,過度放牧是寧夏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比如鹽池縣,20世紀90年代以后,全縣45.3萬hm2的草原上每年放養了數百萬只羊,完全超出草原的承受能力,致使草原迅速退化。
1.2.3濫挖濫采。由于對甘草、發菜的濫挖,植被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如今只為挖發菜就破壞了80萬hm2的草原,其中26萬hm2草原已經嚴重沙化。寧夏南部農村因為缺乏燃料,所以大量可燃燒的林木草根被當成生活燃料采取,造成了大面積地表的裸露,加劇了水土的流失。
2 寧夏沙漠化、石漠化及荒漠化治理對策
2.1 合理開發與治理
寧夏草地生態環境的治理與開發密不可分。要因地制宜,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這是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經濟得到了發展,對草地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才更加有力。對草地生態環境的治理有著長遠的效益,因而在發展經濟時,對于土地資源的開發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經濟利益,要認識到人類經濟活動對草地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2.2優化農、林、草、牧業結構
在寧夏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農業和牧業生產都比較單一,結構也很簡單。所以要對以旱作農田為主的土地結構進行調整,在旱作地區要增加林業的比重。另外,要嚴格控制放牧數量,實行科學的放牧制度,降低對草地生態環境的壓力。要加快草原建設的力度,建立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為冬春飼草做好準備。同時,還要不斷優化農、林、草、牧業的結構,比如推出保護性林業、基礎性草業等措施,減少給土地帶來的壓力。
2.3 固沙技術運用
這里介紹三種固沙技術。生物固沙有成本低、可持續、能凈化環境等優點,是被廣泛采用的防沙治沙技術,但是生物固沙必須要有一定的水分供應,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工程機械固沙技術雖然成本較高,可持續性差,但是卻有見效快、不怕缺水等優點?;瘜W固沙具有持久性好、完工后不依賴水資源的優點,但是成本也較高、去除殘毒困難,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使用固沙技術。在農牧交錯帶、旱作農業帶適宜用生物固沙與工程機械固沙,干旱缺水的交通沿線地區一般運用化學固沙。
2.4 加強法制管理
目前,寧夏很多地區在對土地的開發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是主要的原因。所以,不僅要重視生態效益,更要對草地資源進行合理保護,要堅決落實中國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土地法和森林法等,加強法制觀念,將人們的生產生活列入法制管理的軌道。
3 結語
由于嚴酷的自然條件和人為的破壞,讓寧夏的草地生態環境變得十分脆弱。因此在治理寧夏草地生態環境時,要認真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找出問題所在,通過合理開發與治理、優化農、林、草、牧業結構、固沙技術運用以及加強法制管理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讓寧夏草地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毛思慧,謝應忠,許冬梅.寧夏鹽池縣草地沙化對植被與土壤特征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4,(1):34-39.
[2]楊月霞,陳治學,呂海軍.防沙治沙,寧夏在行動[J].寧夏畫報,2010,(2):37-39.
[3]王汝輝.草原荒漠化的環境危害及防治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4):162.
[4]吳春芳.青海省土地荒漠化現狀、變化及治理對策[J].陜西林業科技,2014,(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