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它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發展生態農業,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解決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向協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資源、環境的保護,使資源和環境能永續地支撐農業發展,同時,通過農業的發展促進資源和環境有效保護,使資源與環境的開發、利用、保護有機地結合; 二是有利于重新認識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使農業的功能不斷得到拓寬,促進農村全面、綜合、協調地發展,增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三是有利于從我國國情出發,調整農業發展戰略和方向,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農業大國,生態農業已在中國各地蓬勃發展。廣西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省區之一,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基礎好、起步早、發展快、模式多、效益佳的特點。本文擬對廣西生態農業的若干問題作一探討,以期為推動廣西生態農業的更好更快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1 歷程
1. 1 第一階段 \\( 1949—1977 年\\) : 群眾自發,實踐摸索
1949—1977 年,廣西生態農業處于“群眾自發,實踐摸索”的發展階段。盡管當時并沒有“生態農業”這一名詞、概念,但生態農業的模式和技術卻在廣西各地的生產實踐中廣泛存在,廣西農民在實踐中探索生態農業模式、推廣生態農業技術。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廣西生態農業的模式與技術主要有: \\( 1\\) 農作物間、混、套作和復種多熟,如春玉米/大豆\\( /: 套作、套種或套播\\) 、早\\( 中\\)玉米/黃豆、早\\( 中\\) 玉米-秋紅薯\\( -: 接茬復種\\) 、春玉米-秋花生,等等; \\( 2\\) 綠肥、豆科作物養地,如種植冬季綠肥紫云英,種植豆科作物蠶豆、豌豆、大豆、綠豆等,以達到生物固氮、培肥地力的目的; \\( 3\\) 農家肥、有機肥還田,將生活垃圾、人畜糞便、雞糞鴨屎、瓜皮果殼等“廢物”施入農田,既凈化了環境,又培肥了土壤。
這一階段的廣西生態農業,多以資源充分利用、廢物循環再生、地力改善提升等為主要特征,是“原質原味”的“原始型”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
1. 2 第二階段 \\( 1978—1991 年\\) : 模式創新,高產高效
從 1978 年開始,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廣西與全國各地一樣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有了土地生產經營權、產品處置和產品收益權,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民的創造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農民在增加農業物質投入、勞動力投入的同時,積極創新、發展生態農業模式,使農業生產力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由之前的長期“數量不足”、“產品短缺”,一躍變成“數量充足”、“產品剩余”。
從 1983 年開始,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因地制宜地開展“萬元田”、“噸糧田”、“噸糖田”、“菜藍子工程”等生態農業模式創新與示范建設工程,走出了一條以“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貿、工、農全面發展”的生態農業新路子,取得了農業的高產高效。
1983—1986 年,廣西農業環境監測管理站先后在賀縣、全州、梧州市、興安等地開展生態農業示范,與此同時,不少地、市、縣也建立了生態農業示范點。
從 1978 年至 1991 年,廣西各地創新的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 \\( 1\\) 農-林-牧-漁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來賓縣格蘭村就是這樣一個生態農業模式的典型。該村的做法是: 山頭種松樹,山腰種油茶或杉樹,山腳種果樹,河溝邊種竹子,平川種農作物、養豬、養牛,水庫養魚。整個農業生態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狀態。\\( 2\\) 建立以沼氣池為中心的生態農業模式。這是全自治區普遍推廣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賀縣的黃屋寨、岑溪縣的荔枝村、忻城縣的加猛村、橫縣的曹村、陽朔縣的龍巖門村,南寧市的石埠、鹿寨縣的六往村、浪村等示范點和興安生態示范縣開始建設的生態村都屬于這種類型。\\( 3\\) 稻魚共生系統的生態農業模式。梧州地區在賀縣、岑溪、富川、鐘山建立了稻魚共生系統 666. 67 hm2,取得了顯著的效益。據調查,魚平均每 667m2收入 204. 3 元,稻谷平均產量 528 kg/666. 7m2,比不養魚的稻田\\( CK\\) 增加45 kg /666. 7m2。\\( 4\\) 農田多層次立體利用的生態農業模式。全州縣劉家村生態農業示范點屬于這種模式。其具體做法是: 在一塊田內開溝,溝內養魚,溝邊搭棚種瓜遮蔭,棚底搭架養鴨,鴨糞喂魚,溝梗上種小白菜、茄子等。1986 年該村一劉姓農戶在 0. 22hm2田里種菜、養魚、養鴨,全年收入在3100 元以上,平均每畝收入近千元。\\( 5\\) 瓜菜基魚塘的生態模式。
賀縣黃屋寨 1985 年開始進行示范,在 0. 07 hm2\\( 1 畝\\) 魚塘里按上中下放養各種魚類,水面上放養水浮蓮、水葫蘆,供魚和豬食用,塘基上種瓜類和葉菜,魚塘周圍搭上瓜棚,為魚塘遮蔭防署,塘泥作瓜菜基肥,在塘上面養鴨,鴨糞喂魚。1986 年全年共收入 2100 元。\\( 6\\) 草—豬—禽—魚復合生態農業模式。梧州市長地村7. 33 hm2魚塘由22 戶農戶承包,承包者按照生態學原理在塘基上種牧草,在塘基上蓋豬舍、鴨舍和雞舍,利用部分牧草通過豬、鴨、雞腹后再喂魚,部分牧草直接喂魚。22 戶農戶共在魚塘上養豬 256 頭,養鴨雞近千只,達到了“豬大、禽多、魚肥”之效果。據測定和統計,魚塘產量 500 多 kg/666. 7m2,平均每 666. 7m2魚塘養豬兩頭以上,22 戶每戶這兩年純收入 7000—9000 元。
1. 3 第三階段 \\( 1992—2002 年\\) : 政府推動,全面推廣
1. 3. 1 政府推動生態農業建設
1997 年 10 月 25—26 日,廣西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在恭城瑤族自治縣召開全區生態農業現場會,總結、推廣恭城瑤族自治縣以沼氣為主體的農村能源建設及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模式,動員全區努力開創廣西生態農業建設的新局面。隨即,廣西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提出實施生態農業“152 工程”,該工程明確規定,在 1998—2002 年,全自治區建設 100 個“恭城模式”的生態村、50 個生態鄉和 20 個生態縣。工程建設要求以恭城瑤族自治縣創造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體系,即“恭城模式”為樣板,以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目的。1998 年 8 月,廣西自治區人民政府以“桂政發[1998]49 號”文,印發“152 工程”的實施方案,有關部門和各地、市、縣采取措施貫徹落實。
1. 3. 2 在政府推動下,廣西生態農業全面發展,成效顯著
\\( 1\\) 全面開展生態農業試點。1994 年,廣西全區生態農業試點村 300 多個,試點總面積達到 3. 34萬 hm2,試點農戶 14. 5 萬戶。至 2001 年底,廣西自治區生態農業試點達到 400 個,生態農業試點縣 8個,生態農業試點總面積達到 10 萬 hm2,同時,全面啟動了以培肥改土、提高土地產出率為重點的“沃土工程”。
\\( 2\\) 積極推廣生態農業技術1999 年,廣西冬種綠肥面積超過 40 萬 hm2,推廣秸稈還田126. 33 萬 hm2,制作農家肥達4100 萬 t。
廣西還充分利用 646. 67 萬 hm2\\( 9700 萬畝\\) 可利用草地和年產 3000 萬 t 的農作物秸稈,積極推廣種草養畜,實施國家級秸稈養畜過腹還田示范項目,促進了草食畜禽的發展。至 1999 年底,全區完成種草改草 1. 67 萬 hm2\\( 25 萬畝\\) ,建立秸稈養畜示范縣 29個。這些大大促進了廣西生態農業技術的廣泛推廣和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 3\\) 以生態農業建設帶動文明新村建設廣西各地全面推廣生態農業的模式與技術,全自治區掀起了生態農業建設熱潮,尤其是在沼氣池建設、沼氣綜合利用、太陽能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各地將生態農業建設和文明新村建設結合起來,實行改豬牛欄、改廚房、改水、改灶、改路等“五改”措施,農民的居住條件和村容村貌有所改觀,涌現出一批初具現代文明特征的新村,如恭城瑤族自治縣的天堂村、興安縣的大凸村和黃至壩村、全州縣的杜家府村、橫縣的筆木腳村、枊城縣的石腳村、大新縣的新光村、桂平市的大藍坪村等。
1. 3. 3 生態農業建設成效顯著
如上所述,這一階段廣西各地全面推廣“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新模式。到 1999年,全區新建沼氣池 20. 8 萬座,大化、武鳴兩個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通過國家驗收,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1. 4 第四階段\\( 2003 年至今\\) : 模式優化,提質增效從 2003 年開始,廣西生態農業發展進入“模式優化,提質增效”階段。
1. 4. 1 多樣化
根據粗略統計,2003 年至今,廣西生態農業各種大、小模式至少有 100 余種,其中常見的、較為典型的、且推廣面積較大的模式至少有 20—30 種,如:\\( 1\\) “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模式; \\( 2\\) “豬+沼+果+燈+魚+捕食蟎+生物有機肥”模式; \\( 3\\) “豬+沼+菜+燈+魚+黃板”模式; \\( 4\\) “稻\\( 免耕拋秧\\) +燈+魚”模式; \\( 5\\) 以“觀農景、品特色、農家樂、風情游”為一體的休閑觀光生態農業模式,等等。截止 2009 年,廣西累計建成戶用沼氣池 355. 3 萬座,沼氣入戶率達 44. 4%,沼氣生態農業模式推廣面積居全國首位。
1. 4. 2 高效化
\\( 1\\) 節肥高效
2005—2010 年,廣西推廣“節肥型生態農業模式”累計 1300 多萬 hm2,實際減少化肥施用量 37. 41萬 t\\( 折純量\\) ,相當于節約燃煤 1040 萬 t、減少 CO2排放量 3100 多萬 t,節能減排效果十分明顯。
\\( 2\\) 減藥高效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廣“生態減災、綠色防控”生態農業技術,在過去 5 年\\( 2005—2010 年\\) 廣西累計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 11. 26 萬臺、害蛾誘捕器178. 26 萬個、生態粘蟲板 145 萬片、植?!叭T”\\( 光誘、色誘、性誘\\) 技術應用面積 180 多萬 hm2,節支增收 20 億元以上,減少殺蟲劑折純量超過4000 t,大幅提高了農產品質量。
\\( 3\\) 廢物高效利用
據初步統計,僅 2010 年冬至 2011 年春,廣西宜州市已利用桑枝生產秀珍菇 3500 萬棒,產菇 1400萬 t,產值達 1400 多萬元,全市菇農人均收入超過2800 元。目前,桑枝綜合循環利用種菇已成為宜州市菇農冬種增收的一大亮點。
\\( 4\\) 高效觀光生態農業發展成效顯著
根據廣西農業廳的有關資料,到 2008 年全區共有農業生態旅游園 251 個,農家樂旅游 648 個,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34 個,自治區農業旅游示范點114 個,國家森林公園 20 個,自治區級森林公園 21個,市縣級森林公園 6 個。2008 年全年廣西全區農業生態旅游點共接待游客 1350 萬人次。
1. 4. 3 優質化
由于推廣應用高效生態農業技術,廣西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現了從 2003 年的全國末位到目前\\( 2011 年\\) 先進行列的飛躍,全區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平均合格率達 96%以上。
2 成效
2. 1 增加產量
\\( 1\\) 廣度挖掘資源潛力,增加產量廣西各地發展生態農業,將長期閑置的農業資源,如休閑農田、草地、荒山、未被利用的農業“廢棄物”\\( 如作物秸稈\\) 等全部利用起來,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生產量,對確保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農產品安全,乃至農業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 2\\) 深度挖掘資源潛力,增加產量如對土壤肥力低、長期處于低產狀態的大量中、低產田,通過推廣應用生態農業技術,改善土壤、提升地力,從而提高農田生產力,增加農產品產量。這樣的例子在廣西各地普遍存在。
\\( 3\\) 精度 挖掘資源潛力,增加產量應用生態農業的能量、物質循環再生技術,將農業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副產品、“廢棄物”,通過再利用、再加工、再循環,生產出新的價值更高的農產品。
如廣西從 2003 年到 2008 年,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27. 6%,形成了以蔗糖、水果、蔬菜、畜禽、水產品、煙草為主的食品工業,以林紙、林板、林化為主的林產工業以及現代中藥加工等為支撐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 在廣西各地出現了帶狀分布明顯的農產品加工業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帶,如桂北的果蔬加工帶、桂中南現代中藥加工集群、桂東南的畜禽加工帶、桂南的水產品加工帶、桂西的林產品加工帶、桂中的煙草加工集群、桂西南的香料加工帶,等等。
2. 2 提高效益
廣西自治區通過不斷總結、分析、組裝、試驗和示范,已成功摸索出“豬+沼+果+燈+魚”等數十多種生態種養模式,并在全區大面積示范推廣,取得了生態技術上的突破。目前,果實套袋技術、捕食螨釋放技術、頻振式殺蟲等 10 多項核心生態農業技術已裝備到生態農業模式中,不僅實現了生態農業模式的突破,還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這里,僅從經濟效益而言,據測算,2004 年開始在全區 39 個縣\\( 市\\) 、160 多個鄉鎮、250 多個村全面實施的“十百千萬”生態富民小康村建設工程,僅安裝頻振式誘蟲燈一項,每年農民就可減少農藥投入近億元; 通過生態養魚池發展生態養殖業,農民每年可增收 1. 2 億多元。
在廣西各地調查發現,凡富裕村、富裕農戶,都是推廣應用了生態農業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在廣西生態農業試點區內,農民人均收入常常比一般未進行生態農業試點的農民收入平均要高出至少20% —30% ,有的甚至要高出 50% —80% 。
2. 3 改善品質
廣西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積極開展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防治工業“三廢”污染、引導和推動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與治理、抓好沼氣建設、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禁止使用和銷售甲胺磷等高濃度高殘留農藥等工作,極大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根據 2005 年第一季度全區 14 個市、41 個縣快速檢測,蔬菜質量安全合格率達 94. 9%,同比提高 22. 5 個百分點。在今年 4 月農業部的抽檢中,南寧市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實現了從2003 年的全國倒數第十位躍升順數第一位。
據報道,近年來,廣西“三品一標”產品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在 99% 以上。2011 年,全區累計認證種植業無公害產品 582 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產品 137 個; 有機產品企業認證率保持 100%,有26 個特色產品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恭城縣成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樂業縣率先創建全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2012 年上半年,全區綠色食品基地申報新認證超過 0. 67 萬 hm2,無公害產地已認定 0. 53 萬 hm2。
2. 4 節約資源
生態農業的實質是“資源節約型”農業。廣西各地推廣生態農業,大力節約了各種農業資源,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率。如: \\( 1\\) 推廣生物養地技術、配方施肥技術、作物秸稈還田技術等,則大大減少了化肥投入,節約了肥料資源; \\( 2\\) 推廣應用生態減災、綠色防治病蟲害技術,可少用或不用農藥,不僅有效地減少了農藥資源投入,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 3\\) 推廣科學灌溉技術,實行滴灌、微灌、管灌、滲灌等節水農業技術,因時、因地、因作物灌溉,可大大節約水資源,緩解區域水資源緊張狀況; \\( 4\\) 推廣農作物間、混、套作和立體復合種養技術,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使“一田多用,一地多產”,“一年四季,季季高產”,這實際上是對土地資源最大的節約,是中國特色的具有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2. 5 保護環境
2. 5. 1 發展沼氣生態農業,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廣西各地發展農村沼氣,處理人畜糞便及污水產生沼氣,可以減少糞便產生的甲烷\\( CH4\\) 排放,同時利用收集的沼氣替代生活用化石能源,從而避免相應的燃煤所造成的 CO2排放。截止 2009 年 11月底,廣西有戶用沼氣池 352 萬座,年可提供燃料 14億 m3,相當于減少 CO2排放 5385. 6 萬 t,減少甲烷\\( CH4\\) 排放 4. 4 萬 t。
2. 5. 2 秸稈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
實行秸稈綜合利用,一方面是減少秸稈就地焚燒而產生的甲烷\\( CH4\\) 、氧化亞氮\\( N2O\\) 的排放; 另一方面是形成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稈氣化能源化,替代化石燃料,減少 CO2排放。利用 1 t 秸稈可節省標煤 0. 5 t,可減少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 1. 135 t。
2. 5. 3 推廣節肥技術,保護農田環境
通過科學施肥,合理養分配比,肥料深施,有機肥與化肥配施等減少肥料損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從而減少氧化亞氮\\( N2O\\) 排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氮肥用量 10% 以上,全區農田減少氧化亞氮排放2. 8 萬 t,相當于減排 CO2890 萬 t。
2. 5. 4 推行復合種養,優化農田環境
廣西推廣稻田養魚、稻鴨共育、林地養雞等生物共生、互補、復合生態農業技術,既減少了農藥的施用量,又保護了生態環境,還節省了生產成本,可謂“一舉多得”,對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均十分有利。
2. 6 提升素質
首先,生態農業模式就是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載體,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的推廣應用,實際上就是宣傳、示范、普及農業科技知識的過程。其次,為了創新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必須掌握現有生態農業的理論、模式與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提升、創造,這實際上又是一個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過程; 第三,已有實踐證明,凡是生態農業搞得好的地方,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都比較高; 凡是科技文化素質都比較高的農民,才有可能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大顯身手。建設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對全面提升農村干部、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都是十分有利的。
2. 7 擴大影響
在長期的生態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廣西干部、群眾充分發揮創造能力,對生態農業的模式與技術不斷總結、提煉、集成、創新,先后創立了多種在廣西乃至南方類似地區具有廣泛適應性的生態農業模式,如“恭城模式”、“黃牛模式”等,并已產生廣泛影響。
2. 7. 1 創立“恭城模式”
1999 年 10 月,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等八部委召開了全國發展生態農業現場經驗交流會,廣西恭城是主要的參觀現場,有 37 個國家和地區的 70 多名專家對恭城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具有恭城特色的生態農業———“恭城模式”,是解決當今生態保護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成功范例,2000 年恭城瑤族自治縣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生態農業建設示范縣。目前,“恭城模式”已在廣西乃至南方類似地區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肮С悄J健睂嵸|就是“一池帶四小”\\( 即一個沼氣池帶一個小豬圈、一個小果園、一個小菜園、一個小魚塘\\) 的庭院循環經濟格局,是“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通過大力發展以柑橙、月柿為主的水果產業,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與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如今,昔日的少數民族山區貧困縣———恭城縣,一躍成為“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中國椪柑之鄉”、“中國月柿之鄉”,成為聯合國“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范”,也讓老百姓享受到了發展生態農業帶來的成果。
2. 7. 2 創建“黃牛模式”
繼“恭城模式”之后,在廣大群眾生產實踐的基礎上,廣西人民又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態農業模式———“黃牛模式”,即廣西三江縣北部以黃牛為轉化動力的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的生產路線是: 草→黃?!鶿\( 牛欄肥料 + 牛役 + 牛肉\\)→糧食\\( 主要是大米\\) + 魚 + 蔬菜 + 棉花 + 藍靛等,將草轉化為肉、糧食、魚、蔬菜和布衣,黃牛是轉化的動力,簡稱為“黃牛模式”,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黃牛模式”利用亞熱帶山地的草坡是常綠闊葉林地帶的次生產物,資源有限,產量不穩定,草質量低。
養牛只能小型分散、圈、放養結合。該模式是開放性系統,長期生產過程中對草資源的利用只索取無回歸,系統失調,生產力下降。在典型的山地,它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生態農業模式。
3 問題
3. 1 科技薄弱,人才不足
廣西是我國西部地區 12 省、區、市之一,科技總體比較薄弱,人才相對不足。就農業科技與人才而言,則更顯薄弱和不足。
廣西自治區農業科研隊伍主要由自治區級農業獨立科研院所、市縣級農科所和農業\\( 涉農\\) 高校三方面組成。據統計,在農業科技人員中博士占2. 81% ,碩士占 11. 64% ,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甚遠,與發達國家相差更遠。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特別是農業科研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和高層次科技人才奇缺。
據有關資料,農業科技人員約 3 萬人,平均每縣約 275 人。但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機構,聚集于大中城市。目前推行的“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農業生態體系高新科技含量不高,農民群體素質普遍偏低,對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的運用能力十分有限。因此,不少農戶在發展生態農業時,無論是管理,還是技術水平均較低,制約了生態農業優勢的充分發揮,影響了農民進行生態農業開發的積極性。部分地區的生態農業依然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制約了廣西生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綜合性效率。
3. 2 經濟落后,資金缺乏
3. 2. 1 經濟落后
據《中國統計年鑒—2013》資料,2012 年廣西自治區的地區生產總值 13035. 10 億元,僅為廣東省\\( 57067. 92 億元\\) 的 22. 84%。目前,廣西人均 GDP較低,仍有為數較多的縣\\( 49 個縣\\) 要靠國家補貼“過日子”,發展生態農業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制約了全區生態農業的發展。
3. 2. 2 投入不足
廣西自治區發展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由于生態農業資金投入沒有形成穩定增長機制,資金投入總量嚴重不足,導致生態農業科研資金不足和生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經費缺乏。據廣西科技廳資料,自治區本級科技專項經費增長幅度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數\\( 廣西 12. 31%,全國平均 28.8% ,貴州 31. 98% ,湖南 35. 72% ,云南 43. 28% \\) 。
廣西農業科技的投入主要用于人頭經費,農業科研經費少、比重低,農業科技投入“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自治區科技基礎條件仍然薄弱。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目前廣西多數農業科研單位設備落后,一些單位還停留在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設備陳舊、圖書資料少、現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積綜合試驗基地少,特別是在基層農業科技單位這一現象更為嚴重。農業科研基礎設施差,農業科研用地日益受到侵蝕; 科研基礎設施普遍陳舊破損,殘缺不全。由于農業科技創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僅具有應用常規技術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術的設備和能力,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創新,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
據作者實地調查,在一些貧困山區,農民收入普遍偏低,有相當部分農民甚至溫飽都無法解決,農民連必備的生產資料都買不起,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積累,造成貧困的惡性循環。而生態農業的發展初期是要有一定的資金啟動和支撐的,但廣西發展生態農業所必須的資金十分短缺??梢哉f,經濟落后、資金缺乏是當前廣西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
3. 3 生態脆弱,條件惡劣
廣西整個生態環境大致可分為紅壤丘陵地區、石山地區、沿海地區等三大類型區,且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態脆弱、條件惡劣的問題,對發展生態農業構成威脅。\\( 1\\) 在紅壤丘陵地區,存在著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 、物種消失等多方面的生態環境問題。\\( 2\\) 在廣西石山地區,生態問題就更突出,不僅地形破碎、水土流失,更嚴重的是石漠化加劇。石漠化是生態環境惡化的一種極端形式,主要發生在桂西北巖溶石山地區。據統計廣西年石漠化土地面積已達 230 萬 hm2,占石山區面積的 29%,而且仍以每年 3%—6% 的速度遞增,涉及廣西 82 個縣市。長期以來,由于石山地區人地矛盾突出,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過度砍柴、放牧以及石山火災等破壞石山植被的人為因素導致了嚴重的石漠化,而石漠化又加劇了石山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嚴重缺水缺土和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3\\) 在廣西沿海地區,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包括: 一是自然災害頻繁,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廣西沿海地區地處亞熱帶,農業自然災害主要是以冬春旱、低溫陰雨、臺風、暴雨為主,冬春旱\\( 1 月到翌年 3 月\\) 影響冬種作物生長和春作物的播種; 低溫陰雨影響早稻育秧,造成爛種爛秧,影響早造生產; 本地區屬多雨區,但由于降雨分配不均勻,雨季集中在 6—8 月份,降雨量占年總降雨量的 70% 以上,每年 7—9 月份常有洪澇災害,有熱帶風暴臺風危害。二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不完善。三是土壤貧瘠,砂多、偏酸,有機質和 N、P、K、Ca、Mg 等養分缺乏,保水能力差,中低產田\\( 地\\) 約占 60% 以上,使農作物產量偏低,部分田塊和旱坡地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時常有臺風、暴風雨襲擊。
廣西各地市縣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較大,發展生態農業的背景條件也千差萬別,因此各地市縣發展生態農業的條件具有許多不可比的因素。特別是有些石山地區,因自身條件太差,生態的承受能力已達極限,農民怎樣勤勞也無法解決溫飽問題,當然發展生態農業的難度也極大。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城鎮化速度加快,農業環境污染的事故增多,直接影響到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生態農業要求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在追求短期利益時兼顧長遠利益,而目前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則更多的是追求經濟效益。尤其是許多縣、鄉、村、農戶溫飽問題都尚未解決,在實施推進生態農業時,往往為眼前利益而有意或無意破壞脆弱的生態環境,使生態農業的發展步履維艱或名不符實。如何使這些地區生態農業沿正確軌道前進,還需有關政府部門制定出相應的保障政策或進行宏觀指導與調控。
3. 4 技術組裝不配套,理論研究不深入
從廣西各地生態農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普遍存在著生態農業的技術組裝不配套、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不深入的問題。
當前,在廣西生態農業的模式與技術方面存在著“四多四少”現象,即: 生態農業的單項技術多,綜合性技術少; 增加產量技術多,增加農民收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的模式少; 低水平重復技術多,重大突破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式少; 傳統技術多,高新技術、實用技術少; 同單位、同行業的生態農業成果多,跨行業的重大研究,特別是有深度與廣度的理論研究成果少。
針對上述現象,必須高度重視生態農業的技術組裝及理論研究,要在通過對單項技術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配套技術、組裝技術的綜合研究,真正體現“1+1>2”,綜合效益遠遠高于單項技術效益。
同時,要深入開展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要深入、系統地研究分析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的作用機理及增產增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廣西生態農業的實踐有方向、有依據、有目標,才能實現廣西生態農業的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3. 5 意識不強,措施不力
作者于 2010 年 9 月—2014 年 4 月曾先后多次對廣西生態農業進行實地調查,總體感覺是廣西有相當部分農民對生態農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還比較薄弱,特別是許多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農民更是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形成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思想。
由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常常違背科學種田規律,盲目追求產量,在農業生產中超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
一些畜牧養殖場的糞便未經處理,就隨意排放,導致諸多水域富營養化; 地膜廣泛應用后因未得到及時降解而造成白色污染; 秸稈焚燒現象比較普遍,等等。廣西各地農業生產殘留物的綜合利用整體水平不高,造成空氣、土壤和地下水等的不同程度污染。
不僅農民環保意識淡薄,就是許多農村行政管理干部也是“睜只眼,閉只眼”,對違背科學種田規律,濫用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土壤改良劑等各種化學制品的不良行為不予以制止,更沒有制定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和“應對”策略,這也是導致廣西生態農業發展不快、生態環境改善不明顯,甚至有的地方農業生態環境惡化之重要原因。
3. 6 規?;粔?,產業化不強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生態農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效是顯著的和有目共睹的。但也不可否定,與全國生態農業搞得好的先進省\\( 區、市\\) 比較,廣西生態農業的發展還顯不足,一是規?;粔? 二是產業化不強。
當前,在廣西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的推廣過程中還沒有真正形成規?;?,或者說規?;潭冗€比較低,推廣面積還比較小,離真正的“規?;边€有相當距離,一定程度上還是“小打小鬧,不成規?!?。由于沒有形成規?;a,廣西生態農業的產業化也難以真正形成。但從實現廣西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著想,今后應全力推進廣西生態農業的規?;?、產業化發展,并配之以集約化、科技化。
4 對策
針對存在的問題,為使廣西生態農業今后又好又快地發展,應綜合考慮國際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結合廣西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提出對策和措施。
4. 1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要通過開展宣傳教育、科技培訓等各種途徑,使廣西全區干部、群眾切實認識什么是生態農業? 為什么要發展生態農業?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
只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才能從思想上真正重視生態農業,才能從行動上發展生態農業,做對生態農業發展有利的事、有益的事。
4. 2 搞好規劃,完善制度
廣西自治區及各地、市、縣先后制定了不同類型、不同期限\\( 短期或中、長期\\) 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對全區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國內外農業形勢的發展,原有的規劃要么到期過時了,要么目標、內容、手段、技術等不符合新的要求,亟待改進、完善。因此,為使新形勢下廣西生態農業更好地發展,就必須制定適應新要求、符合新形勢的新的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規劃。
建設生態農業,發展生態農業,要有制度、法律和法規作保障,要以制度、法律和法規來管理、規范從事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的各方面的利益和行為。
廣西要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的前提下和基礎上,制定適合廣西各地實際的“制度”和“規定”。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廣西生態農業的健康向前發展。
4. 3 增加投入,改善條件
如前所述,廣西有不少地方\\( 特別是石山地區\\)生態脆弱、條件惡劣,對發展生態農業極為不利。為推進廣西全區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多方面增加投入,切實改善生態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
首先,要增加投入,改善廣大農村的內部環境。要通過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 通過增施有機肥和實行用養結合的耕作制度,提高農田土壤地力; 通過實行秸稈還田,既提升地力,又減少污染。其次,要增加投入,優化生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如通過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 通過修路、架橋等,改善交通條件,有利于農業生產物資和生態農業產品的“進”、“出”,從而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第三,加強宣傳,改善生態農業的輿論環境?;蛘哒f,通過擴大宣傳、加強教育,為建設和發展生態農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
4. 4 重視科技,培養人才
生態農業,特別是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實質上是“高科技型”的農業發展類型與模式。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建設、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在當前新形勢下發展生態農業,就必須重視科技,重視人才。
一是要將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 特別是“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 、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廣泛應用于生態農業的生產實踐,使之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二是要根據廣西各地生態農業的模式及特點,不斷研發出新的符合現實需要的高效科技成果和應用技術,從而為提升廣西生態農業模式的效益發揮作用; 三是要千方百計培養廣西生態農業的科技人才,為廣西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4. 5 調整結構,優化模式
調整廣西農業生產結構。當前,廣西農業結構不盡合理。一是大農業結構中,種植業比重較大,而其他產業\\( 林、牧、漁、副業\\) 比重相對較低,不符合實際需要。要調整廣西大農業結構,重視林、牧、漁、副業的發展; 二是種植業結構中,糧食作物比重較大,而經濟作物特別是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偏小,亟待改變。要大力發展適合廣西種植的高效經濟作物,如甘蔗、木薯、蠶桑等; 三是要大力發展廣西加工業,提升廣西農業效益。
優化廣西生態農業模式。從當前廣西各地生產實際來看,生態農業模式存在種類多而雜的現象。
為了發揮廣西各生態農業模式的優勢,以獲得應有的實際效益,必須優化廣西生態農業模式,各地要選擇 1—2 種或 2—3 種適應性廣、效益好的模式作為主推模式,重點投入、精細管理、強力推動,必將取得良好效果。
4. 6 因地制宜,發揮優勢
廣西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資源狀況,以及社會經濟條件均不一致,且差別往往較大。因此,不同地區,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條件———優勢、劣勢,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選擇“最佳”生態農業模式進行推廣應用,以真正發揮出優勢,取得最大效益。
如在廣西紅壤丘陵地區,則要選擇水土保持型、多層開發型、生物共生互補型生態農業模式加以推廣應用; 在石山地區,則可選擇推廣“恭城模式”、立體生態農業模式、低產林地改造模式、旅游觀光型生態農業模式等; 在廣西沿海地區,可推廣瓜果菜復合種植、稻鴨魚立體種養、畜牧—水產良性循環等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4. 7 加強交流,開展合作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土地面積 23. 67 萬 km2,人口 5000 萬人,是全國唯一具有沿海、沿邊、沿江優勢的自治區。中國-東盟貿易區的建立,使廣西由邊陲省份變成國際通道和樞紐。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心位置的廣西,成為東盟各國進出中國的門戶。廣西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與戰略機遇,加強生態農業的國際交流,開展生態農業的國際合作。才有這樣,廣西生態農業才能走向國際,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
4. 8 綜合配套,全面發展
生態農業是“綜合型”農業,要使生態農業達到高產、優質、高效,實現全面發展,必須采取綜合性配套措施。這里特別要強調“四良”配套,即在發展廣西生態農業過程中,要做到良種\\( 優良品種\\) 、良法\\( 優良栽培技術\\) 、良田\\( 優良農田\\) 、良制\\( 優良耕作制度\\) “四良”配套。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生態農業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
4. 9 “三效”并舉,良性循環
生態農業不同于一般的“高產農業”、“創匯農業”、“高效農業”\\( 僅指高經濟效益的農業\\) ,而是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簡稱“三效”\\) 于一體的農業,不僅要高產,還要求優質、高效\\( 指“三效”———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更要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建設生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因此,廣西各地在建設、發展生態農業時,要始終將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到“三效”并舉,確保廣西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
4. 10 “四化”同步,持續發展
廣西生態農業的發展,要做到規?;?、產業化、集約化和科技化“四化”同步。規?;俏磥憩F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有規模才有效益,規?;潭仍酱?,規模效益就越明顯; 產業化,是解決大市場與小農戶之間矛盾的根本途徑和有效方法,生態農業的產業化,就是提升生態農業效益、增強農戶發展生態農業“保障”的良法; 集約化,是解決廣西、解決全國人多地少矛盾的唯一選擇,集約化的生態農業是中國特色精耕細作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生態農業也必然走“集約化”之路; 科技化,是未來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向,提高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就是提升生態農業的水平、質量、效益。一句話,只有做到規?;?、產業化、集約化、科技化“四化”同步,廣西生態農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文華. 生態農業: 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 趙其國,黃國勤. 廣西農業. 銀川: 陽光出版社,2012.
[3] 魏貞瑩,鐘少宗,施玉秋,李威. 廣西耕作制度.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4] 龍雯,陸道調,葉丹,張秀青. 廣西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及提升效益策略. 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8,27 \\( 增刊\\) :57-60.
[5] 胡衡生,李艷琳. 廣西生態農業的模式與特點. 廣西師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1999,16\\( 4\\) : 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