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年來有關中國農學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從總體上看,中國農學思想史研究作為農史研究的一個領域,在學術界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研究成果相對于農史研究的其他分支而言,仍然比較薄弱。研究中的不足主要有:研究范圍較小,文章數量不足,研究問題集中,研究深度不夠。
眾所周知,農學思想具有很長的歷史跨度,它博大精深,內容豐富,體系龐大。但有關農學思想的研究卻顯得不成體系、文章數量不足。目前為止涉及這一領域的文章還不足30篇,這與我們挖掘探索古代農學思想寶庫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有關中國農學思想史的研究還有待我們向更高的層次和水平推進。
中國農學思想史研究可謂農史研究深水區,幾代農史學者孜孜以求。筆者在1992年發表過《略論中國古代農學思想史的研究》
一文,博士論文即為《中國古代農學思想研究》。多年來關注農學思想史研究,近年來有關農學思想史的論文,著作不少,頗多資料和學術觀點可以借鑒,遂整理出版博士論文,于去年出版了一本《中國古代農學思考論》,也算是沒有辜負郭先生培養,對自己過去學術探究作一個小結。最近,拜讀黃穎、王思明關于《中國農學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于是想就古代農學思想寫點看法,敬請方家指正。
一、根源追溯
中國古代農學思想研究的先驅,首倡乃西北農學院石聲漢先生。石先生是一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農史前輩,他認為:“凡真正從生產實踐出發,具體實在的認識了生產過程中所用技術知識的理由才歸結為原理原則的,便不會虛妄。這些原理原則,無可避免地會自己匯集成為一個思想體系或系統認識。我們認為中國農業生產知識,很早就已形成了一個哲學思想體系。而且,我們還想根據農書中表明的事實,說明這個思想體系?!谵r書演進史中,我們珍視“天、地、人”三才觀念,每一點一滴的進展”。
另一位農學史前輩辛樹幟先生撰《易傳的分析》一文3,考證其成書年代,全面分析其中內含哲理,及其反映的先秦農業思想,分析《月令》體裁的農書與儒家思想關系。其實《月令》不是純粹的農書,乃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一篇,“月令圖式”是儒家“天道循環”“,天人一體”的思維圖式。實際上,我們研究古代農學思想是想追隨老一輩農史學者的學術傳承,做一些深入探究。但有感傳統文化及國學修養不夠,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關于古代農學思想研究,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郭文韜先生的研究較為系統,成果豐富。這一脈學術傳承較長、研究隊伍較大,他所指導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中有程遙、趙敏、嚴火其、胡火金等都深入進行過中國農學思想史研究。20世紀80年代末帶領其兩位研究生對中國古代農學思想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程遙以古農書為主要研究依據,指出農學思想的范圍主要是指農業生產中關于農作技術的原理原則,農作技術措施的理論依據,不涉及農業經濟、管理、政策等內容。博士生趙敏認為,農學思想屬于科學思想史的范圍,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它探討的是農學中的哲學問題,這就要求農學思想研究農學中的一般原理、原則,研究傳統哲學思想在傳統農學中的應用。
2006年楊直民先生編著出版《農學思想史》,在深入研究古今中外著名農學代表人物及農學著作、重要農學分支學科和流派基本理論與思想的基礎上,闡釋了農學思想史層面的基本概念:農學思想史是研究農學重要思想、概念、理論、學說發生發展的歷史,它闡釋世界范圍廣闊空間和漫長實踐農學思想的重要總結、理論思維、學說學派、傳承的邏輯過程,探索主要分支學科的析解,重要農業科學家學術主張、哲學觀點和方法論等。這是迄今為止中國農史學界關于“農學思想史”的唯一解釋,黃穎、王思明(2012)認為,農學思想是科技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農業生產實踐過程中關于農業生產技術的一般規律和農學理論的歷史演變過程,是哲學思想和農業科學高度融合的結晶。
最早以“農學思想”為題名研究我國農學思想,且公開發表論文的是沈陽農業大學的副教授董鉆,其在1984年歸納出“天時、地利、人和統一”的觀點是我國古代農學思想的核心。198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的郭文韜教授等在《中國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一書中表明:歷代思想家和農學家從數千年的生產實踐和生產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傳統農業思想、理論、原理和原則,已經形成了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農業思想體系,蘊藏著許多深刻的哲理,對促進當時農業的發展和現今的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90年代開始,農學思想的研究開始零星、分散的出現,并逐漸增多。1992年,郭文韜教授博士生趙敏繼續深入研究中國古代農學思想,目的在于從哲學高度認識中國古代農學的“學理”,把先民總結出來的農業經驗技術之原理、原則抽象為系統認識的思想體系,并上升為自然哲學宇宙觀;試圖探索中國古代農學理論的邏輯結構,為傳統農學與現代農學的溝通提供依據。1995年1月,由于光遠等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辯證法百科全書》中,“農業科學哲學”分支收錄了“世界農學思想史”“、中國古代農學思想”等條目,對農學思想史做了概述性的介紹。由此可見,農學思想已經正式收進百科全書納入了“農業科學哲學”的范疇。同年,《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歷史卷》中設置了中國古代農業思想、傳統農學思想和天地人三才說、時土物三宜說等條目,表明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受到重視。
21世紀開始的前十年,有關農學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2000年,董愷忱、范楚玉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問世,在系統歸納舉世無雙的豐富農學典籍基礎上,深入總結素以精耕細作著稱的精湛農業科學技術內容,并致力探索通稱之為“三才”理論的這一原則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展現,力求說明中國傳統農學所擁有的合理因素及局限之所在。2001年,7l歲高齡的郭文韜教授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仍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堅持撰寫《中國傳統農業思想研究》著作,書中詳細研究和探討了“傳統農業哲學”和“傳統農學思想”的關系。2006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楊直民先生出版《學科思想史叢書·農學思想史》,對古代農學思想史發展脈絡有清晰的勾勒,對近代,特別是現代農學思想史從多角度進行了闡說。
二、“三才”與“精耕細作”
經過老一輩農史學者集體探索,把我國古代農業的優良傳統歸結為“三才思想”和“精耕細作”兩個優良傳統。這在郭先生等著《中國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書中有集中體現。
(一)“三才論”
“究天人之際”,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與思考,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永恒主題?!叭耪摗笔枪糯軐W的核心思想,它研究世界萬物,反映到農學中,主要是研究天、地、人與動植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動植物與其生長環境、動植物相互之間的關系。這種包含了整體觀、聯系觀和運動觀的“三才論”突顯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優勢,從某種程度上優于西方近代、現代傳統科學孤立地研究局部運動。范楚玉、吳天鈞、蘇黎和陳紅兵等研究戰國末期《呂氏春秋》著作,其《審時》篇日:“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
地也,養之者天也?!边@句至理名言明白地揭示了農業生產涉及的三大因素及其功能,把農業生產看作稼、天、地、人諸因素組成的整體,體現了一種有機統一的自然觀,深刻地揭示了農業生產中農作物與自然環境和人類勞動之間的聯系。標志著我國傳統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我國三才理論系統地闡述農學原理的開始。
當我們進一步考察“三才”理論其含義的演進時,《中國耕作制度史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著作,發現可以梳理出如下三才理論的發展脈絡:在先秦時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天、地、人三個因素都在起作用。相比之下,該時期“天”這個因素更為突出。秦漢以后“,三才”理論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認識和處理自然和社會中的各種問題時的重要依據。秦漢魏晉南北朝時,“三才論”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天時、地利、人和,演變為天時、地利、人力,是一個不小的變化。隨著人口的增多、農業資源的人均占有量的減少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隋唐宋元時期,人在天、地、人三者關系中的地位愈來愈高,人地之間的矛盾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之下達到了一個極限。明清時期,馬一龍三宜原則\\(時宜、土宜和物宜\\)的提出,把農作物本身的特性\\(物宜或物性\\)納入到“三才”理論的視野之中,強調生物有機體和環境條件的統一,是“三才”理論農學思想發展的新階段?;谔?、地、人三因素的三才思想,在這一時期衍化而成時宜、土宜和物宜的三宜思想,不僅結合傳統農學范疇有較深刻的闡述,也被自覺地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當中去。
(二)精耕細作
19世紀歐洲杰出的農業化學家李比希說過,中國的農業“是以經驗和觀察為指導,長遠地保持著土壤肥力,借以適應人口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其產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耕作方法?!边@句話其實就是在贊嘆我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
中國傳統農業一向以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探討傳統農業與現代化都離不開精耕細作這個話題。精耕細作其實是老一輩農史專家、整理研究中國古代農業遺產時,總結提煉出來的概念。
“精耕細作”是現代人對中國傳統農法精華的一種概括,它是指中國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是現代農學家、農史學家對傳統農業“技術密集型”和“集約經營”的全面總結?!吨袊r業百科全書·農業歷史卷》將精耕細作定義為“用以概括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業在耕作栽培方面的優良傳統,如輪耕、輪作、輪施肥、復種、間作、套種、三宜耕作、耕耨結合,加強管理等”。這個概念強調集約經營、少種多收,為中華文明持續而不間斷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精耕細作”這一詞語不是指單項的技術措施,而是指綜合的技術體系;而這一技術體系,一方面以集約的土地利用方式為基礎,另一方面又以“三才”理論作為指導?!叭拧崩碚摓榫氉鲀灹紓鹘y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三才”理論指導下,中國傳統精耕細作技術體系是以貫徹“時宜”“、地宜”“、物宜”原則的方式來體現“天地人物”的和諧與統一。李根蟠先生研究指出,精耕細作不但是中國傳統農業技術體系的特點和主流,而且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要素,對社會經濟制度及其發展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基因”。精耕細作產生的基礎是中國古代各族人民“應對”既定的自然條件、廣度和深度空前的農業實踐。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支撐了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過的發展,為中國歷史上人口的增長提供了動力和基礎。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仍然要繼承發揚精耕細作傳統。
三、以農至道
國外許多科學家認為,中國傳統農學是一種所謂的“家”學,其中蘊涵著許多深奧的哲理,但至今未向世界介紹,因此,我們必須探索古代農學的學理,并上升到哲學宇宙觀。當代著名日本農學家福岡正倍,認為科學農法對自然生態有較大破壞,比如化肥使土壤板結、農藥造成作物污染,于是提出了“自然農法”,當人們問他為什么會想到實踐“自然農法”時,他說是受《老子》“道法自然”,可見中國古代農學有其深厚的哲學基礎。
最近,關于古代農學思想研究的兩本專著有必要重點介紹。其一是郭文韜先生指導的胡火金博士《協和農業:中國古代農業生態思想史》一書,從生態學和中國哲學視角系統全面闡述了古代農業生態思想?;趥鹘y哲理和農業實踐,以“天地人物協調統一”的農業生態系統整體觀為總架構,提煉中國傳統農業生態思想,認為“天人合一”、“三才論”奠定了傳統農業思想的哲學基礎。
其二是趙敏博士《中國古代農學思想考論》一書,主要內容:第一章,探索中國古代農學的宇宙觀,提出“宇宙生態系統思維”,為古代農學思想之哲學本體論;第二章,探討中國古代農學的“三才”思想;第三、四章,元氣造化、陰陽五行,探索中國古代農學中的“氣化”、“陰陽五行”思想;第五章,探討中國古代圜道觀念與生態農學思想;第六章,論述中國古代農學理論體系,提出中國古代農耕耗散系統演進體現大自然“生生”邏輯;第七章至十五章,分別闡述古代農學時氣論、災害論、糞壤論、水利論、物性論、耕道論、農器論、畜牧論、樹藝論等農學理論;最后兩章,探討月令圖式,農醫相通,以具體農書為背景,把古代農學思想與儒家經典《禮記》、《易經》聯系起來,試圖尋找古代農學思想的中國哲學根源。
最后還需強調:中國農學思想史研究的哲學基礎及方法論,我們認為沿著中國思想史的“正脈”探究,中國農學思想史研究才能深入。我們認為中國古代農學是自成一體的語言系統,有自己的哲學思維“范式”,對他的研究應著力于該系統本身的發掘和把握,而不應牽強的用另一語言系統去肢解、解釋?,F代科學的系統綜合方法,才是中國傳統農學研究的鑰匙。中國哲學有機整體的自然觀,正是傳統農學思想的精華。尋求古代農學自然觀,則必須仔細研究傳統農學深奧學理,使我們的“家學”公之于世。傳統農業具有“宇宙性”精神,農業的邏輯體現“生命邏輯”。古代儒、道兩家都認為農耕是最根本、最廣泛的人類活動,儒家強調“孝悌力田”、“以農為本”,道家追求“農道合修”、“人農則童”。研究中國古代農學思想之真意在于“以農至道”。
參考文獻:
[1]郭文韜.中國傳統農業思想研究.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2]楊直民.農學思想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胡火金.協和農業:中國古代農業生態思想[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4]趙敏.中國古代農學思想考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13.
[5]董鉆.試論我國古代的農學思想和農藝傳統[J].沈陽農學院學報,1984,(1).
[6]范楚玉.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上的天時、地宜、人力觀[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4,(3).
[7]范楚玉.陳旉的農學思想[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l,(2).
[8]趙敏.略論中國古代農學思想史的研究[J].大自然探索,1992,(4).
[9]李根蟠.農業實踐與“三才”理論的形成[J].農業考古,1997,(1).
[10]吳天鈞.《呂氏春秋》的農學思想及啟示[J].農業考古,2006,(3).
[11]蘇黎,陳紅兵.中國傳統農學思想的傳承及啟示[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12]黃穎,王思明.中國農學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