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保護好每一寸土地,合理有效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是解決粗放式用地問題的要求,是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迫切需要。為了貫徹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國土資源部于2013年起草了《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草案)》,旨在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農業地質調查著眼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著力于解決土壤各種地球化學問題,是一項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目前,調查工作已覆蓋我國大陸31個?。▍^、直轄市)重要經濟區帶,完成了160多萬平方公里的調查面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基本查明我國土地有益和有害組分等54種元素指標組成、類型、含量、強度及其分布地區、范圍和面積等,填補了長期以來有關土地各項元素指標的空白。調查成果在劃分農用地利用類型、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土地質量評價、治理污染土壤等領域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今后必將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農用地節約集約利用中發揮重要作用。
1 節約集約利用農地對農業地質調查成果的需求
1.1 土地管理方式轉變需要更詳實的基礎資料作為參考依據
中國土地管理長期偏重數量管理,在土地質量管理推廣農業地質調查成果上缺乏有效的規制。要實現管理方式的轉變,兼顧數量保護與質量保護,需要以農業地質調查成果為基礎,科學參考有關土地質量數據資料,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如土地質量監測制度、土地質量報告及公告制度、綠色土地保護制度等,增強相關法規制度的約束力和土地利用規劃的管控力。
1.2 分散式耕作影響農地利用水平
與歐美國家以農場為主的生產方式不同,我國除東北地區外,很多地方都是分散式耕種。這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原因,也是浪費土地資源的主要表現之一。調整農地利用方式及結構,通過農產品基地建設實現耕地集中連片,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效應,能有效改變農地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生產效率低下的現狀。
1.3 土壤污染嚴重,農地質量持續下降
農地質量取決于農業地質環境。農業地質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它會隨著農業耕作、灌溉用水、大氣環境,以及化肥農藥的使用等發生變化。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三廢”污染愈加突出,農地質量惡化,土地資源承載力下降。深入推廣農業地質工作,了解農地質量現狀,探明土壤污染源,掌握土地質量變化趨勢,對控制污染、保護耕地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
1.4 富含微量有益元素土壤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在地球表面,富含微量元素的土壤資源分布極不均勻,面積小、不連片,且主要賦存于山區丘陵地帶,造成了開發難、保護難的問題;加上有些區域存在傳統經濟產業,是否割舍制約著小區域富含微量元素土壤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2 農業地質調查成果在節約集約利用農地中的應用潛力
2.1 為處理建設用地與保護耕地關系提供依據,強化土地利用規劃管控
人均占地較為貧乏是中國和諧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大困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資源數量保證、土壤環境質量保證、占補平衡保證都是無法回避的長期性艱巨任務。農業地質調查以土壤化學填圖為基礎,是對地球表層系統的一次“全面體檢”,通過調查土壤、地表水與淺層地下水的元素組分,摸清農業地質環境、基本農田質量等現狀,有效進行土地質量分等定級。國土部門和建設部門可以根據調查成果,結合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不適宜農業種植的土地盡可能調整為建設用地,盡量少占優質土地,做到用劣保優;將清潔無污染的綠色土地調整為基本農田永久保護起來,正確處理建設用地和保護耕地之間的關系,加強、保障土地利用規劃在珍惜保護土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土地方面的管控力量。
2.2 為農業結構調整及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提供依據,優化農業用地布局
2.2.1 農業區劃
農業區劃是根據影響農業發展主要因素的地域分布規律,統籌自然、經濟、社會因素,結合農作物結構,按照相對一致性原則,將農用地劃分為不同的生產單元。由于同一單元區塊內生產制度、技術及自然條件具有相似性,農業區劃能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農業地質調查以農業地質背景調查與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為基礎手段,研究農業地質環境及農地資源可利用情況,客觀、有針對性地提出農業區劃建議,為區域土地利用管理決策提供參考。自2004年鄱陽湖及周邊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工作啟動以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提出了農業地質總體布局優化區劃建議與農作物種植環境地質適宜性區劃建議,將調查區29個縣市(區)劃分為濱湖平原生態景觀糧、畜、水產區,中部平原地糧、油、水產區,北部低山丘陵糧、棉、油、水產區,西部丘陵平原糧、油、果林區,及東南部丘陵崗地糧、畜、林區等五大農業地質區域。建議將調查區按種植業劃分成北部棉、糧、油種植適宜區,中、西部糧、棉、油種植適宜區和東、南部糧、油、(棉)適宜區,并提出了各區域發展戰略。該成果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的相關研究和決策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分別應用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地域范圍及功能分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土地利用規劃》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發展規劃》中,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用地利用規劃與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因地制宜,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益。
2.2.2 農業用地結構調整
高效、可持續利用是節約集約利用農地資源的核心目標。優良的農業用地結構應該體現農地資源長久利用水平和高效率利用狀況。農地資源自身的適宜性等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用地環境中的農藥、化肥施用情況,以及作物貢獻率和經濟收益等都是影響農地資源持續高效利用水平的重要方面。目前,調查區農地利用可持續利用水平總體良好,各類農用地可持續利用面積占大部分,但也存在部分不可持續利用農地區塊,需要通過改善利用條件和調整現狀用地方式來保證農地用途和提高農地資源利用效率。以鄱陽湖及周邊經濟區為例,調查對比農地利用現狀和評價結果,得出結構優化調整方案:22.46km2(9.58%)耕地需調整為園地和林地,21.3km2(14.46%)園地需調整為林地;1253.78km2(9.09%)林地需調整為耕地和園地。浙江蕭山區政府則根據調查成果,組織進行了“花卉苗木東擴、蔬菜南移”用地調整,實現了因地制宜。
2.2.3 農產品基地建設
以農地生產適宜性為前提,以生產經營規模經濟為抓手,結合當地社會環境因素,科學進行農產品選擇與基地建設,是合理布局用地結構、高效利用農地資源的有效途徑。農業地質調查工作,遵循土地資源保護、合理開發、生態多樣性等原則,綜合考慮農業地質環境質量與農產品安全適宜性、地形地貌等條件與作物種植適應性、特殊農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土壤環境質量、土壤肥力與養分狀況等因素,根據區位條件、生產習慣和市場需求的比較優勢,開展了地學與農學相結合的農業布局綜合研究。
充分整合其研究成果,可為農產品選擇與基地建設提供基礎科技服務,指引人類活動在農業用地上對號入座,推動因地制宜開發農業資源。
2.3 提供農業技術指導,挖掘土壤資源潛力,提升農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土壤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農業自然資源,是農地利用的物質基礎。土壤養分缺乏或過量都會影響農地利用的效果。因此,土壤資源評價作為農地資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既能滿足農地資源管理的需要,也是開發利用農地資源之所需。土壤養分調查實施了表層與深層土壤地球化學測量,分析了多項養分元素指標,摸清了營養有益元素組分及豐缺程度,為土壤改良、地產農田改造、測土配方施肥及微肥使用等提供基礎資料,科學指導農業技術開展,保證農地高效利用。調查中大面積富硒土壤的發現為提升農產品質量,達到土地增收目的提供了可能;通過對富硒土壤資源面積分布、土壤中硒元素富集度、有效量等方面的評價,探索作物吸收累積機制,尋找富硒土壤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為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開辟了新的途徑。在青海省,富硒區耕作面積共17.9萬畝,調查顯示,當地不同農作物對硒的吸收能力不盡相同,研究確認該區可將小麥和大蒜作為富硒作物大力培植對象,明確了硒資源開發利用方向。同時,經初步估算,該片區富硒土壤資源每年將為當地新增9.52億元農業產值,大大提升了農地利用效益。
2.4 指導土壤環境治理,服務農用地質量管理
1995年7月,國家環保局正式發布《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95)》,旨在保護土壤資源。但該標準是國家標準,評價指標少,且過于籠統,在土地質量管理中使用效果不理想。逐步推進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評價,探明有毒有害物質存在形態、轉化、物質來源、遷移循環、生物吸收累積性及聯合生物作用,以土壤污染地球化學等級界限對土地進行分等定級,促進地方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建立,發揮其指導治理污染服務功能,達到控制基本農田保護區、重點土地污染區和重點地球化學異常區土地質量變化目的。
順應土地資源管理發展,科學有效解決土壤環境污染,保護耕地質量,必須從相關制度入手。土地質量建檔入庫標志著我國土地管理從數量管理逐步轉向質量管理,有效提高了土地管理效率。該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為加速解決如何保護目前清潔土地不受污染,以及如何控制已污染土地不再擴大這類重大而緊迫的難題提供了保障。
3 成果轉化建議
3.1 加強政府對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的宏觀管理
政府應通過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科技政策、資源配置、行政推動、推廣計劃等加強對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的宏觀調控,協調政府、企業和農戶三者利益關系,合理配置資源,建立一整套高效的成果推廣體系。建立政府各部門間有效合作機制,從政府層面整合力量,創造有力條件保障農業地質調查成果后續轉化,加強調查成果在農地節約集約利用中的有效服務。
3.2 建立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相關制度
成果發布制度。定期公布、更新農業地質調查評價成果,總結成果推廣應用情況,及時匯報階段性研究成果,為成果使用者的社會實踐提供第一手信息,保證研究成果的時效性、收益性。示范獎勵制度。建立農業地質調查評價成果推廣應用效果評價體系,對節約集約利用農用地先進單位采取獎勵措施,充分發揮示范效應。
3.3 選擇適宜的推廣途徑
作為一項被推廣的科技成果,成果本身的水平、產生效益的周期、直觀效益的明顯程度、需求性、適用性是限制該成果推廣的主要因素。成果推廣應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政府引導、行政干預、財政扶持和招商引資等方式,通過充分論證,選擇適宜的推廣模式。
參考文獻
[1]姚華軍,顏世強,胡小平,等.農業地質工作在和諧農村建設中的服務功能研究[C]//資源·環境·和諧社會—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7.
[2]潘圣明,周國華,董巖翔,等.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方法技術[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3]潘圣明,汪慶華,唐根年,等.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立地地質背景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