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內黃縣農業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并日益顯示出其發展生機和潛力。
一、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內黃縣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中心,認真落實惠農政策,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及糧食生產,加快發展規?;?、標準化種植,不斷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學技術創新,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了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全縣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全縣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實現十連增,高產示范田建設扎實推進;二是特色產業不斷發展;三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四是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不斷增加;五是農產品交易市場不斷發展,以小城鎮建設為平臺,催生了綜合市場、專業市場、集貿市場;六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在全縣形成了一批從事農業技術服務的專業人員,農技推廣示范鄉建設正在扎實推進,農民科技培訓平臺不斷拓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基礎薄弱,綜合生產能力不強
目前,內黃縣的農田水利設施仍然存在老設施年久失修、使用效益下降,新設施建設慢、配套工程跟不上,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匱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偏弱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不利于糧食安全。
(二)農業結構不夠合理,還需進一步加大調整力度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經濟作物在農業中的比重較低,農村經濟特色不明顯,農民增收緩慢且不穩定,產業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夠高。農業結構調整步子不大,農業規?;?、集約化、市場化發展不夠快,規模效益得不到顯現。
(三)農業服務組織化、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
內黃縣工業化程度低,對農業反哺能力有限,縣內缺乏大型的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現有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偏小,沒有跨地區、跨行業的龍頭企業;農民經紀人大部分文化層次不高;農戶與龍頭企業、龍頭公司和中介組織之間關系松散,還未形成規范、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銷售渠道不暢、造成豐產不豐收等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四)農業生產的科技推廣力度不夠大
一是農業生產的整體科技含量低,農副產品初加工發展及推廣力度不夠,農民增收領域需進一步拓寬;二是基層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員隊伍力量和推廣經費不足;三是農民科技培訓范圍還不夠大,農民整體科學素質提升慢。
(五)資金投入明顯不足,新型農業發展慢
由于內黃縣財力薄弱,對農業現代化的投入明顯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尚處在起步階段,其融資職能沒有真正啟動,還沒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攏社會閑散資金的機制。
三、建議與對策
(一) 落實政策措施,加大新型農業支持力度
繼續加強領導,優化和完善各項扶農、支農的政策措施,鞏固“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困難,制定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實,確保領導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財政投入到位。
(二)發揮項目優勢,發展現代農業
充分發揮旱地節水農業、農技推廣示范鄉、測土配方施肥、高產示范田建設、農技推廣示范鄉等一批農業項目的優勢,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加大高產創建力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機械化。
(三)抓特色產業培育,擴大生產基地規模
要堅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原則,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重點,把主導產業做大做強。重點發展一批種植大戶、基地村、重點村,不斷提高產業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因地制宜培育和興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產品和產業基地。通過努力,把農業產業結構調優,規模做大,推動農業產業化不斷向深度進軍,突出基地建設,搞好示范帶動。
(四)加快土地流轉,轉變經營方式
引導農民以不同形式參與土地流轉,逐步擴大土地流轉面積。建立和完善縣、鄉、村、農戶四級土地流轉體系,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建立和完善鄉級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建立規范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體系,規范鄉鎮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建設。引導農民以入股、出租、轉包、轉讓、互換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動土地向糧食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和龍頭企業集中,促進糧食規?;?、標準化和優質化生產。通過有效的土地流轉,改變粗放經營模式,提高農業規?;?、集約化程度。
(五)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
通過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有組織地走向市場,有效克服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一是要把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結合起來。
二是引導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確定立足農業謀求發展的經營思路,避免不切實際盲目上項目,鋪攤子,使它們向大(帶動面大)、高(技術含量高)、長(產業鏈條長)的層次發展。
三是要以市場引導生產,以流通帶動生產,按照誰有能力當龍頭就扶持誰的原則,實行定點培植、重點引進,盡快培育一批特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
(六)完善組織體系和機制建設
通過有意識地組建和完善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專業市場,將產業發展的諸環節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保產業按照一體化的方向順利發展。通過組織體系的完善,帶動基地建設,推動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