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農用地膜殘留影響因素探析
【第一章】農膜殘留及防治文獻綜述
【第二章】農膜使用現狀及殘留研究思路和內容
【第三章】永豐鎮農膜殘留現狀調查
【第四章】覆膜方式對農膜殘留情況調查
【第五章】農膜厚度對耕地環境及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結論/參考文獻】永豐鎮農膜殘留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
2.1 立題依據
農膜的使用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農業生產資料之一,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一項比較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能有效的縮短作物生長周期,確保產量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農膜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極不容易自然分解,也不易被微生物和酶降解,且在土壤中滯留時間長達幾百年,對土壤造成極大的破壞,作為土壤農膜殘留的源頭,如何采用有效措施方法防止土壤農膜殘留,對于人類生產生活至關重要。
因此,本研究自 2013 年開始在具有代表性的河西走廊地區重鎮-武威市涼州區永豐鎮(甘肅省全膜雙壟溝灌技術先行示范區)進行采樣檢測,主要對涼州區永豐鎮境內農膜使用現狀及殘留狀況進行了分析;分析采用全膜平鋪和全膜雙壟溝灌兩種主要覆膜技術對農作物的產量及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分析不同厚度農膜對耕地環境及農作物產量的影響;農膜對農作物產量及耕地土壤環境的影響;進而對農膜殘留耕地環境的治理措施提出意見建議。
本文擬通過選用平鋪、雙壟溝灌兩種主要覆膜技術就農膜的使用量對農作物的產量及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實驗選取 0.008 mm、0.01 mm、<0.008 mm 三種不同厚度農膜,從農膜的厚度對耕地土壤環境及農作物產量的影響進行分析;覆膜及覆膜方式對玉米產量及耕地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
2.2 研究背景
(1)本實驗通過對殘留農膜進入土壤后不易自然分解和在生物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中不易降解,且一般在土壤中滯留時間長,易在土壤中累積(張民等,1996)。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膜主要集中在耕作層 0-10 cm 厚的土壤中,占到殘留農膜的 2/3,其余的農膜則分布在 10-30 cm 厚的土壤之間(溫明,2014)。殘留農膜對土壤微生物活動和土壤正常結構的形成造成影響,最終使土壤板結,嚴重的會造成土地的鹽堿化,使作物難以生長。農膜殘留問題在眾多土壤污染問題中日益突出(蘇年華,1994)。
研究表明,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受到覆膜年限、農膜使用量、覆膜方式、農膜厚度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對于影響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原因的研究也引起了關注,進而對如何解決農膜殘留問題及農膜合理使用提出解決措施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針對涼州區永豐鎮轄區農膜殘留情況進行調查,并對影響農膜在土壤中殘留的覆膜方式、覆膜年限、農膜使用量以及農膜厚度等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為農膜殘留防治措施提出適合農業生產的建議。
2.3 研究思路
本實驗通過了解涼州區永豐鎮轄區內農膜殘留情況,對覆膜年限、覆膜方式、農膜使用量、農膜厚度等影響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以期為解決農膜殘留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本研究選擇涼州區永豐鎮轄區內耕地為調查區域,選擇永豐村和四壩橋村(海拔 1643m,位于東經 102°38′36″至 102°23′40〞,北緯 37°98′62″至 37°12′54″)為調查采樣點,對覆膜年限、農膜使用量、覆膜方式、農膜厚度對農膜在土壤中殘留量、當年凈殘留量和殘留系數及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
根據以上的研究思路確定技術路線如下:
2.4 研究內容
選擇涼州區永豐鎮轄區內耕地為調查區域,選擇永豐村和四壩橋村為調查采樣點,分別對農膜覆膜年限、覆膜方式、農膜厚度對在農作物產量、土壤中農膜殘留量、當年凈殘留量和殘留系數及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