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農用地膜殘留影響因素探析
【第一章】農膜殘留及防治文獻綜述
【第二章】農膜使用現狀及殘留研究思路和內容
【第三章】永豐鎮農膜殘留現狀調查
【第四章】覆膜方式對農膜殘留情況調查
【第五章】農膜厚度對耕地環境及農作物產量的影響
【結論/參考文獻】永豐鎮農膜殘留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六、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1)通過對涼州區永豐鎮轄區內耕地農膜使用現狀的調查表明,覆膜年限對土壤中農膜殘留量和殘留系數均有影響。土壤中農膜殘留量隨著覆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的農膜殘留量與覆膜年限有很好的線性相關性,兩個樣點相關系數分別達 0.9052 和 0.8971.兩個樣點土壤中的農膜殘留系數與覆膜年限相關系數分別達 0.8483、0.8607,二者呈正相關性(P<0.05)。說明,土壤中的農膜殘留系數隨著覆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農膜殘留量受到覆膜年限的影響,覆膜年限越長,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系數越大,不同覆膜年限的農田種植同一品種玉米,玉米的產量變化不顯著(P>0.05)。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推薦一膜兩年用或一膜多年用。
研究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對農膜使用量有影響,全膜雙壟溝灌使用的農膜量要比全膜平鋪使用的農膜量要多19.00 kg/hm2.這可能是由于在調查中全膜雙壟溝灌使用的農膜是由政府統一提供(厚度>0.008 mm,寬度 1.20 m),而全膜平鋪則是由農戶自行購買市場上的農膜,厚度<0.008 mm,寬度為 1.40 m,厚度上要比政府提供的要薄,在重量相同的條件下,超薄膜長度更長,鋪出的地數面積要遠遠大于厚度>0.008 mm的地膜,這可能是造成超薄膜畝使用量小的一個原因。
另外,全膜雙壟溝灌需要起壟,覆膜呈現雙拱形,也可能是造成農膜畝使用用量大的原因。鑒于生態環境效益的重要性,政府支持以全膜雙壟溝灌為代表的高效農田節水技術,且補貼地膜,因此推薦農戶使用地膜厚度≥0.008 mm的地膜。
(2)通過對全膜雙壟溝灌覆膜方式和全膜平鋪覆膜方式的農膜殘留對比分析表明,兩種不同的覆膜方式對農田地膜的殘留量影響不同。全膜雙壟溝灌覆膜方式的農膜使用量比全膜平鋪的農膜使用量要大,約是其的1.21 倍。通過對兩種農膜覆蓋方式對農膜殘留量和殘留系數的分析研究表明,全膜雙壟溝灌的覆膜方式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是(89.45±8.15) kg/hm2,殘留系數是 0.54,而全膜平鋪的殘留量是(113.67±7.85) kg/hm2,殘留系數是 4.03,全膜雙壟溝灌覆膜方式比全膜平鋪的覆膜方式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要小,說明覆膜方式對于農膜殘留量存在影響。推薦農戶使用全膜雙壟溝灌覆膜方式,可以相對減少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
(3)通過農膜厚度對農作物產量和土壤中農膜殘留量的分析表明,農膜厚度對農作物產量影響不大或沒有影響。農膜的厚度對農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有影響,厚度為 0.01 mm 的農膜比厚度≤0.008 mm 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的量要小。因此推薦農戶使用地膜厚度≥0.008 mm 的地膜。
6.2 展望
本研究通過對涼州區永豐鎮轄區范圍內的耕地土壤中的農膜殘留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由于條件所限,不能親自進行覆膜種植實驗,只是通過調查采樣的方式對農膜殘留情況進行了一個初步的研究,所以對于造成農膜殘留土壤的原因和土壤農膜殘留的治理、土壤結構及理化性質受農膜殘留的影響沒有進行研究。
結合本人的研究及對相關領域的了解,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
(1)土壤中殘留的農膜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的研究較少且研究范圍較窄。尉海東等人僅對隨著土壤農膜殘留量的增加,土壤團聚體、土壤的微生物、土壤表層的 N、P、K 的含量進行了研究,對于殘留農膜如何影響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及土壤微生物量的變化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尉海東等,2008)。本人由于研究條件所限,不能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所以在本研究中也沒有這方面的研究結論。
(2)本研究僅對覆膜年限、覆膜厚度、覆膜方式及農膜殘留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對于覆膜以后農膜重復使用及一些生物降解膜的使用對農膜殘留量的影響沒有進行研究,對土壤中殘留農膜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及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3)農膜在土壤中殘留作為一種新型的殘留形式,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對于地膜的使用標準及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農膜殘留程度較低,我國由于農膜使用范圍廣,并且使用量大,農膜厚度標準不統一,農民地膜使用回收意識薄弱,使得地膜殘留污染成為我國特有的污染類型。目前,我國對地膜殘留污染特點和危害研究僅停留在對局部地區殘膜數量、耕作層分布、農作物產量影響等方面。殘留地膜對土壤的危害程度還缺乏研究。同時,殘膜回收困難,主要依靠人工和簡單機械對殘留在土壤中的地膜進行撿拾回收,但回收力度不大;農民對于殘膜對環境的污染認識不夠,回收成本較高,造成回收率低,使得農田殘膜殘留日趨嚴重;可降解地膜產品的研發尚不成熟、地膜替代產品的研發和殘膜回收技術方面也缺乏系統研究。
(4)涼州區對土壤農膜殘留的合理利用及應對措施①"五禁"政策的出臺,禁止農戶野外燒荒,其中就包括禁止焚燒撿拾集中堆放的殘膜,導致農膜大量殘留在農田中,應采取合理措施應對殘膜增加趨勢;②回收廢舊農膜網點分布不均,農戶缺乏將回收農膜賣給廢舊農膜回收站的觀念,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和扶持力度,盡早制定回收農膜給予農戶的補助政策,如"一斤換一斤"的鼓勵性政策等;③目前只是對年回收量超過 200 噸以上的廢舊農膜回收網點進行 5000 元的獎勵性補助,對促進企業回收廢舊農膜的積極性不大,同時并未涉及到針對回收廢舊農膜的主體-農戶,這就阻礙了農戶回收地膜的積極性,政策的推廣面窄,直接導致對農膜回收利用的意義不大。
參考文獻:
安瓊。 塑料對農田生態系統的殘留及防治[J]. 農村生態環境, 1996, 12(2): 44- 47.
蔡金洲,張富林,范先鵬,黃敏,高立。 南方平原地區地膜使用與殘留現狀調查分析[J].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3,30(5):23-30.
曹肆林,王序儉。 殘膜殘留治理研究現狀及專利戰略[J]. 農業機械,2008,(20):77-78.
程桂蓀,劉小秧,劉淵君。 農田地膜殘片允許值的研究[J]. 土壤肥料,1991,(5):27-30.
方淑榮,劉正庫。 論農業面源殘留及其防治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6,25(3):22-23.
何文清,嚴昌榮,劉 爽。 典型棉區地膜應用及殘留現狀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8):1618-1622.
黃曉梅,鞠劍峰,聶術忱。 地膜辣椒不同施肥水平與增產效果[J]. 北方園藝,1998(3):124.
姜益娟,鄭德明,朱朝陽。 殘膜對棉花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 農業環境保護, 2001, 20(3):177- 179.
蔣麗萍,馬焱萍,李博,等。 殘留地膜對番茄生育狀況及產量的影響[J]. 福建農業科技。1998(5):14-15.
李 斌,王吉奎,蔣 蓓。 新疆棉區殘膜殘留及其治理技術[J]. 農機化研究,2012(5):228-232.
李明洋,馬少輝。 我國殘膜回收機研究現狀及建議[J]. 農機化研究,2014,(6):242-244.
李秀芬,朱金兆,顧曉君,朱建軍。 農業面源殘留現狀與防治進展[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4): 81-83.
劉建國,李彥斌,張 偉,等。 綠洲棉田長期連作下殘膜分布及對棉花生長的影響[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0, 29(2):246-250.
劉金軍,王環。 農用地膜的殘留及其治理對策研究[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9,23(6):9-13.
劉偉峰,趙滿全,田海清。 農用地膜帶來的環境殘留和回收技術的分析研究[J]. 中國農機化,2003, (5):34- 35.
呂江南,王朝云,易永健。 農用薄膜應用現狀及可降解農膜研究進展[J]. 中國麻業科學, 2007,29(3):150-156.
馬輝,梅旭榮,嚴昌榮。 華北典型農區棉田土壤中地膜殘留特點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27(2):570-573.
蒙永軍,楊虎德。 河西走廊覆膜方式和地塊面積對地膜殘留量的影響調查[J]. 2012,10:6-7.
南殿杰,解紅娥,高兩省。 棉田殘膜對土壤理化性質及棉花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 棉花學報,1996,8(1):50-54.
齊小娟,顧延強,李文重。 內蒙古農田殘留地膜對農作物的危害調查[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01, (2):36- 37.
錢曉涵。 化工期貨添新軍塑料今日大連上市[ E B /O L ]. 新浪財經, 2007-07-31.
史 海 娃 , 宋 衛 國 , 趙 志 輝 . 我 國 農 業 土 壤 殘 留 現 狀 及 其 成 因 [J]. 上 海 農 業 學報,2008,24(2):122-126.
孫志浩。 殘膜對棉田的殘留及治理[J]. 農村農業農民,2005,(7 ):37.
田巖。 中國聚烯烴功能性農膜研究及應用進展[J]. 中國塑料,2004,(11):3-10.
涂良斌。 4CM 系列系列殘膜回收整地機的研制與試驗 [J]. 新疆農機化,2012(1):14-15.
王 鵬,曹衛彬,張振國。 新疆建設兵團地膜殘留特點的研究[J]. 農機化研究,2012,34(8):107-115.
王罕博,龔道枝,梅旭榮。 覆膜和露地旱作春玉米生長與蒸散動態比較叨[J]. 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88-94.
王吉奎,付威,王衛兵。 S MS-1500 型秸稈粉碎與殘膜回收機的設計[J]. 農業工程學報,2011,27(7):168-172.
王吉奎,張佳喜,江英蘭。 夾持式殘膜回收機研制[J]. 新疆農機化,2006(6):40-41.
王能勇,李芳芳,林育。 C S M-130B 齒鏈式懸掛收膜機 [J]. 新疆農機化,2000, (3):38.
王頻。 殘膜殘留治理的對策和措施 [J]. 農業工程學報,1998,1 4(3):185-188.
尉海東,倫志磊,郭 峰。 殘留農膜對土壤性狀的影響[J]. 生態環境,2008,17(5):1853-1856.
魏迎春,唐琳。 農用地膜對土壤的殘留及其防治探討[J]. 西藏農業科技,2010,32(1):39-41.
吾甫爾江·托乎提,艾海提·牙生,巴雅爾。 論地膜殘留與防治對策[J]. 新疆環境保護,2000,2(3):176-178.
肖軍,趙景波。 農田塑料地膜殘留及防治[J]. 四川環境, 2005, 24(1):102- 105.
肖軍,趙景波。 農田塑料地膜殘留及防治[J]. 四川環境,2005,24(1):102.
徐剛,杜曉明,曹云者。 典型地區農用地膜殘留水平及其形態特征研究[J].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5, 24(1):79- 83.
徐玉宏。 我國農膜殘留現狀和防治對策[J]. 環境科學動態,2003,(2):9-11.
薛文瑾,王春耀,朱振中。 卷膜式棉花苗期殘膜回的設計[J]. 農業機械學報, 2005, 36(3):148-150.
薛文瑾,王春耀,朱振中。 卷膜式棉花苗期殘膜回收機的設計[J]. 農業機械學報,2005,36(3):147-149.
嚴昌榮,何文清,梅旭榮。 農用地膜的應用與殘留防治[M]. 北京??茖W出版社,2010.1-171.
嚴昌榮,劉恩科,舒帆,劉勤,劉爽,何文清。 我國地膜覆蓋和殘留殘留特點與防控技術[J]. 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4,02:95-102.
嚴昌榮,梅旭榮,何文清,鄭盛華。 農用地膜殘留殘留的現狀與防治[J]. 農業工程學報, 2006,22(11):269-271.
楊偉才。 塑料期貨對我國石化業發展意義重大[ E B /O L ] . 和訊網, 2007-07-31.
袁俊霞。農用殘膜的殘留與防治[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03, 20(1):31- 32.
張保民,王蘭芝,潘同霞。 殘膜土壤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J]. 河南農業科學, 1996, 15(2):9-10.
張超坤。 加強農膜殘留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 廣西農業科學, 2001, (5):43-44
張東興。 農用殘膜的回收問題[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1998,3(6):103-106.
張江華,蔣平安,申玉熙,等。 新疆農田地膜殘留現狀及對策[J]. 新疆農業科學,2010,47(8):1656-1659.
趙紅萍。 殘膜對農田殘留的調查及治理的對策[J]. 新疆農業科技,2009,(6):57. .
周大綱。 我國農膜行業現狀的分析及其發展對策(2010 年)[J]. 中國塑料,2010,24(8):9-12.
Boers P C M. Nutrient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in the Netherlands: Causes and remedies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6, 33: 81.
Dennis L, Corwin, et al. Nor point Pollution Nod iling Based on GIS[J]. Soil &WaterConservation.1998,(1):75-88.
Foy R H, Withers P J A.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to eutrophication [J].Proceedings of Fertilizer Society, 1995, 6(9): 356.
Lena B V. Nutrient Preserving in River in Transitional Strip[J]. Journal of Human Environment ,1994, 3(6): 342-347.
Li FM, Wang J, Xu J Z,et a1. Productivity and soil response to plastic film mulching durations forspring wheat on entisols i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4, 78:9-20.
Lowrance R, Altier LS. Williams RG, et al. REMM: The Riparian Ecpsv Management Model [J].Soil &Water Conservation, 2000, 55(1): 27-34.
Mander Ue, Kuusemets V, Loehmus K, et al. Efficiency and Amensioning of Riparian Buffer
Zones inAgricultural Catchments [J]. Ecol Engineer, 1997, (8): 299-324.
Unk E J B. Eutrophication of Surface Water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J].Proceedings of Fertilizer Society, 1991, 303: 55.
Vighi M, Chiaudani G. Eutrophication in Europe, the tole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R]. In:Hodgson E. The views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Amsterdam: Elsevier, 1987: 21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