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土壤污染;防治;修復。
重慶是國內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 工業企業大多數分布在主城中心地區,企業廠區和民居區相互交錯,隨著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 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日益嚴重地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工業企業大量廢水、廢氣和固廢的產生造成了環境污染,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對土壤的污染。 外來的有毒有害農藥、石油、重金屬以及酸性物質,破壞了土壤中物質和生態系統固有的動態平衡。
1 土壤污染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思考。
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與滯后性、累積性與地域性、不可逆性和治理難而周期長等幾個主要特點,土壤一旦被污染了,不僅治理起來特別的困難,它帶來的危害也相當之大,土壤污染會導致經濟受損,導致大氣的次生污染,甚至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存環境。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的發展需求構成威脅的發展模式。 我們要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基礎的方式, 以及實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改革,來確保當代人及其后代的發展需求得到滿足。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經濟發展戰略, 所以我們必須深刻的意識到,經濟的發展不應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土壤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必須加大對其污染的防治力度,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2 土壤污染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近年來,由于人口急劇增長,工業發展迅猛,固體廢棄物不斷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 導致浸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引起土壤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造成土壤質量惡化,妨礙土壤正常功能,帶給生態系統不能自然修復的危害。 土壤污染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土壤, 其來源廣、種類多,大致可分為無極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
2.1 過量使用化學肥料。
大量施用的化肥成為提高土地生產力最直接的方法,可大幅度的提高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 但長期過量而單純施用化學肥料,會使土壤酸化。 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團上有機、無機復合體的銨離子量增加,并代換 Ca2+、Mg2+等,使土壤膠體分散,土壤結構破壞,土地板結,并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成本和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長期使用化學氮肥和磷肥的地區,還會造成土壤中 NO3-離子積累造成土壤自凈能力下降和氟、 氯離子累積,超過臨界值造成土壤污染。
2.2 過量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農藥對提高農業生產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使用農藥消滅病害蟲的同時,也會使有益于農業的微生物、昆蟲和鳥類遭受毒害。 化學農藥性質穩定,降解能力差,在土壤中降解一般所需時間為幾年甚至十幾年, 他們隨徑流進入水體,隨大氣轉移,降解過程產物殘留毒性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2.3 工廠的搬遷。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各種工廠也隨之迅猛崛起,從 2002年起,重慶市實施“退二進三”、“退城進園”等舉措,在 2014 年前市政府分六批, 將 207 戶對主城區有環境污染安全隱患的企業搬遷出主城區, 另外企業自主搬遷和主城區區政府主導搬遷企業 100 余家。 污染企業搬遷,為主城發展提供了近 2 萬畝土地。 但是搬遷企業也遺留了大量有污染風險的場地,對人群健康構成隱患和威脅。
3 土壤重金屬污染危害。
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物一般包含鎘、汞、鉛、鎳、鉻、砷、銅和鋅等,這些重金屬污染物難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過量重金屬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亂、營養失調,鎘、汞等元素富集系數較高,超標對植物影響較小,砷超標減弱、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細菌活動,影響氮素供應。 重金屬在土壤中不易隨水淋濾,不為微生物降解,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還會帶來更大危害。
4 重慶市土壤污染防治對策。
4.1 多策并舉,破解難題(就工廠搬遷)。
①建章立制, 推進法制建設, 修訂 《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第 47 條:生產經營單位在轉產或搬遷前,應對被污染的土地進行治理;第 104 條:未按規定治理被污染的土壤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以 10 萬以下罰款。 發布部門管理文件如:《關于切實做好企業搬遷后原址土地開發中防治土壤污染工作的通知》(渝環函[2005]249 號)。 ②把住關口,聯合監管機制:重慶市環保部門作為污染場地管理的牽頭部門,攜手國土、規劃、建委、經信委、財政等部門一道,建立了較為穩固的聯合監管機制。③因地制宜,開展治理修復:a.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發展,在滿足治理效果、治理成本的前提下,污染場地治理修復以異地修復為主;b.引進、吸收、篩選適合重慶污染場地治理修復的,經濟成本可靠的技術。
4.2 熱力學修復。
熱力學修復技術涉及利用熱傳導實現對污染土壤的修復,如針對 VOCs、水銀、農藥、油等使用直接加熱使污染物揮發或分解, 從而達到使 VOCs 完全實現無害化并且日處理能力可達 200t.
4.3 植物修復法。
植物修復法是利用陸生或水生植物超量吸收一種或多種重金屬,將土壤中的毒素轉接出來,再搬到植物的根部和地上部位,而可揮發性污染物吸收到植株體內,便轉化為氣態物質釋放到大氣中,等這種植物取得果實之后,再將它的果實繼續播種在其他地方,這樣做看似將污染轉移到更多的地方,實則是通過土壤中的堵塞分解開來, 植物本身就有一定的修復功能,把土壤中毒素轉接到植物身上,由植物進行凈化。
5 總 結。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潛伏性和長期性,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察覺。 因此為了切實保障人居環境權益,加強城區土地環境管理,重慶市應從根本上發現并解決問題,科學污水灌溉、合理使用農藥、化肥、施用化學改良劑,科學合理規劃,以預防為主、修復為輔,改善人類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使土壤的質量得到保障,推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阿華。土壤修復 :下一個萬億級 “風口 ”[J].農化市場十日訊 ,2016(22):23.
[2]王 拯。關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若干思考[J].污染防治技術 ,2013(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