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生產現狀
(一)種植水平不高,面積有逐年減少趨勢
河南省夏大豆種植以小麥—大豆(玉米)—小麥耕作制度為主,小麥收獲后種植夏大豆,時間相對緊,大部分以免耕播種為主,直接影響播種質量,不施肥或施肥不科學。在大豆生育期間,多數農戶管理比較粗放,病蟲草害防治不及時,造成該區大豆單產水平不高,加上前幾年大豆商品價格基本維持在4元/kg的較低水平,相比較玉米種植經濟效益不占優勢,導致大豆種植面積有逐年減少趨勢。
(二)新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普及率低
由于在生產中存在重育種、輕栽培的現象,近幾年雖然在河南省陸續審定不少好品種,如駐豆9715、駐豆7號、鄭92116、鄭9805等,但因在推廣環節上存在信息不暢、農業推廣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致使農民雖渴望種植好的品種卻很難得到優良品種,即使買到好的品種,農民又沒有相應的配套栽培技術,品種優勢很難充分發揮出來。
(三)規?;?、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成本相對高
河南省大豆種植多以散戶為主,缺乏必要的引導,生產上品種存在多、亂、雜現象,形不成規模,生產出的大豆商品性差異很大,不利于加工,難以形成加工市場,嚴重影響大豆的深加工,散戶種植也相應影響機械化的推廣力度,大型農業機械很難發揮優勢,致使生產成本增高。
(四)政府部門重視力度不夠,缺乏必要的引導
由于耕地面積有限,大豆和玉米同季種植,再加之前幾年大豆的經濟效益相對低于玉米等作物,各級政府重視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的生產,而忽視對大豆的種植,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的需求量急劇增加,目前國內大豆需求缺口巨大,2/3需要進口,且進口大豆多為轉基因大豆,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二、發展優勢
(一)具有較好的生產優勢
黃淮區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6—9月≥10℃有效積溫2000~2700℃,日照時數800~1000h,降雨量400~450mm,光、溫、熱、水、肥、土等生態條件有利于大豆高蛋白和高產性狀的統一,解決了高產和穩產性問題,更有利于優質栽培。另外,20世紀90年代至今主推的大豆品種既有高產穩產品種,又有優質高蛋白或高油品種。
(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大豆的需求更加旺盛,國產大豆根本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據資料報道,我國2010年進口大豆5480萬t,2011年進口大豆5263萬t,2012年進口大豆5838萬t,嚴重依賴進口,進口量是我國大豆生產量的2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國家自2002年實施了東北大豆振興發展計劃,從政策資金上向大豆產業傾斜,并且從2008年開始實施農業產業化技術體系建設,大豆名列其中,2008年實施了油料倍增計劃。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必將對大豆生產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科研水平提高,示范推廣體系逐步形成
近幾年,河南省在大豆品種選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已育成一批高產、穩產、優質、廣適的品種,如駐豆9715、駐豆7號、鄭9805、鄭92116、中黃13等,為大豆生產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與之配套的模式化栽培技術也逐漸成熟,再加上政府部門的相對重視,示范推廣體系基本形成,加快了大豆產業的迅速發展。
三、發展對策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育種水平,保證豆類產業發展
進一步加大對大豆科研的投入,重視高、優、特豆類新品種選育,加強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等產業化方面的投資,加強產、學、研結合,使科技投資落到實處,保證豆類產業發展。
(二)加強大豆新品種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形成輕簡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要在大豆科研中改變重育種、輕栽培的現象,研究不同區域適合不同品種特點、簡單易操作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實行良種良法配套,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改變追求種植特早熟品種的習慣,積極引導種植中早熟高產品種;二是適時足墑早播,改變“芒種芝麻夏至豆”的傳統種植習慣;三是改變大豆不施肥或N、P、K肥施用比例失調的現狀,采用N、P、K肥合理配施,以產以地定肥;四是合理密植,充分發揮個體和群體的協調統一;五是加強病蟲草害防治,提高大豆品質,達到高效高產的目的;六是加強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減少人力投入,降本增效。
(三)以市場為導向,加快優質大豆的規?;N植,推進大豆產業化發展
目前,我國大豆在質量和價格上均面臨著來自國外的壓力,大豆生產發展必須強化市場和質量意識,要以優質化、專業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加快優質大豆品種推廣速度,實行區域化種植、規?;a,發展訂單農業,建立起以科技為依托、以企業為龍頭、以農戶為基地的聯合發展之路,配合土地流轉,適當擴大種植面積,降低大豆生產成本,提高大豆單產和規模效益,促進大豆產業的加工和生產,緩解和改變大豆進口的局面,使我國大豆步入良性循環,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