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等教育,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同樣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的任務?!蛾P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指出:引導科研教育機構積極開展農技服務;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承擔農技推廣項目,把農技推廣服務績效納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廣教授、推廣型研究員制度;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推行專家大院、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服務模式,集成、熟化、推廣農業技術成果;大力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鼓勵創辦領辦科技型企業和技術合作組織。對于農業類高職院校,其社會服務的主要內容就是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因此,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是農業高職院校的職責所在,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的興起只有10多年的時間,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農業高職院校融入農業推廣體系必然是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題。本文擬通過對浙江農業高職院?;厩闆r的調查,對其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情況進行分析,探索農業高職院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載體、工作機制。
1浙江省農業高職院?;厩闆r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高職院校招生專業目錄,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具體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高職院校中有12所學校開設農業類專業,全省共開設有15個農業類高職專業。開設農業類專業最多的是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有8個專業。具有3個及以上農業類專業的有7所學校,只有1個專業的有5所學校。浙江省開設的農業類高職專業中,布點最多的是園藝技術專業,有9所院校開設此專業;有3所以上院校開設的專業有5個,2所及以下院校開設的專業有10個。
浙江省12所農業高職院校中,有農業專業教育歷史的有7所,農業類專業相對集中于原來由農業類中等專業學校合并升格而成的高職院校。
2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情況
浙江省各農業高職院校自建校以來一直致力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社會和經濟效益方面都取得很好成效,在服務區域農業發展的同時,農業類專業不斷發展壯大,學校聲譽不斷提高。
2.1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模式
2.1.1自主創新和推廣
浙江省多數農業高職院校由于具有農業職業教育辦學歷史,積蓄了較多專業技術力量,有較強的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如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有農業類專業師資5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其中多人主持或參加過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有的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還有浙江省教學名師、教壇新秀及省“151”人才,具備自主創新與技術開發的實力。由麗水職業技術學院自主開發的食用菌中溫滅菌技術以其耗能低、用時短、效果好得到專家充分肯定和廣大食用菌企業與專業戶的歡迎,推廣應用達3372萬袋,技術覆蓋北京、四川、內蒙古、浙江等省市自治區,推廣效益達3507萬元。
2.1.2融入推廣體系,發揮主導作用
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大多脫胎于農業類中等專業學校,中專時期屬農業廳管理,雖然現在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大多歸地方政府教育部門管理,但與省及地方農業系統還有一定的聯系,因此,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也能通過各種渠道融入農業推廣系統,在農業推廣系統中發揮作用。特別是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是由溫州農業學校與溫州農業科學研究院合并而建立,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歸口教育、農業兩個部門管理,與農業系統有天然的聯系,因此即天然地融入到農業技術推廣系統。溫州市的蔬菜技術推廣站就設在溫州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內,負責全市的蔬菜種植技術推廣。近年來,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在省內外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0萬hm2,其中早稻1萬hm2,單季稻3.6萬hm2,晚稻3.3萬hm2,小麥0.8萬hm2,甜玉米0.2萬hm2,冬榨菜0.07萬hm2,病蟲害防治等新技術1.3萬hm2,推廣靈昆雞2萬多羽,產生社會經濟效益5億多元。
2.1.3教學培訓推廣
隨著農業產業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傳統農業從業人員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要求。高職院校以“心中有三農、術業有專攻”為教學宗旨,使學生將掌握的農業新技術轉化到農業生產,是最好的農業技術推廣。近年來,浙江省對農業類專業學生的培養較重視,浙江省教育廳、物價局、財政廳等單位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通知》\\(浙教計[2006]124號\\),提出:為鼓勵高中畢業生就讀農業種養技術專業,從2006年秋季入學開始,就讀省內本科院校農學類專業和高職\\(高專\\)農業種養技術專業的本省戶籍學生免交學費,所需經費由省財政負擔。高職農業類專業的發展出現可喜的局面,農業類專業呈井噴之勢。2006年浙江省高職農林類專業僅有4個,涉及8所高職院校[1-2];2012年全省高職農林類專業達15個,涉及13所高職院校。各高職院校以培養現代職業農民為目標,積極引入農業新技術,努力探索育人途徑。如臺州科技職業學院將金線蓮組培工廠引入學校,讓學生熟練掌握工廠化育苗技術,適應現代農業生產要求,于校內設立在校生農民專業合作社,承包校內農業類實訓基地,提高學生組織生產的意識。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將課堂、校內外基地和農企有機整合成育人平臺,以校內學技能、基地練技能、農企用技能為學習主線,培養現代職業農民。
面對農民對現代農業技術的需求,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積極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推廣農業新技術。如麗水職業技術學院依托由麗水市政府牽頭成立并設立在校園內的農民學院積極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先后開展了水果栽培、莊稼醫生、香菇菌種研制與推廣、油茶低產林改造,以及高產示范林建設、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營銷技能和農村干部實用技術等30多項涉農免費培訓,成為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基地。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承擔“浙江省山區海島特色畜牧業建設項目”,8年來,上山下鄉,穿林越海,行程數萬里,足跡遍及225個鄉鎮,培訓學員13000多人,為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起到技術支撐作用。
2.1.4基地示范推廣
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條件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建設高職教育強省工作的推進,各校以“教學的基地,科研的平臺,示范的窗口,致富的源頭”為目標,強化了高職農業類專業基地建設。
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高職農業類專業共有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4個,省級示范基地3個。這些基地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校內中央財政支持的園藝技術實訓基地,積極引進果樹新品種,開展果樹高效栽培技術示范,讓農民親眼見證高效農業,推廣農業新技術。通過示范,推廣云和雪梨高效栽培技術0.13萬hm2,為農民增收4000萬?!岸啻路难├娓靛X”在中央電視臺綠化時空欄目中播出,向全國推廣。
2.1.5創建公司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指導
為提高教師服務三農的能力,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積極鼓勵教師通過資金入股、技術入股、自主注冊公司等方式參與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支持教師合股成立金華威旺養殖新技術有限公司,為本省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蘇等地珍珠養殖戶提供養蚌育珠新技術及蚌病防治技術等服務,累計服務面積超過5.3萬hm2,為淡水珍珠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2.1.6院地合作進行農業生產技術指導
浙江省的涉農高職院校大多屬地方性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服務三農是服務區域經濟的重要內容。浙江各農業高職院校通過院縣\\(市、區\\)、院鄉\\(鎮\\)、院村、院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建立服務三農平臺,通過農村科技特派員、暑期三農服務團隊、農村工作指導員等形式,對農業生產進行技術指導。特別是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浙江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而這項工作的大量任務就落在了地方政府舉辦的農業高職院校身上,農業高職院校派出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在農業生產指導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派駐遂昌縣應村鄉的科技特派員,利用學校的專業優勢,積極指導當地農民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毛竹豐產林基地,并成功引入聯合國“中國農村科技扶貧創新機制探索研究”項目,積極爭取援助資金,在高棠村建起百畝毛竹豐產示范基地、在西山頭村建立百畝小辣椒種植示范基地。
2.2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做法
為了積極支持師生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浙江省各農業高職院校探索了許多有效的機制。
2.2.1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從辦學宗旨出發,將參與農業技術推廣作為服務區域經濟的重要途徑。通過校報???、學院網站、各種會議,強調地方院校服務三農的必然性,師生服務三農的重要性,讓師生充分認識到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價值,通過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既能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通過服務提高自身的社會價值,并能自行創收,從而激發教師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動力。
2.2.2搭建堅實的服務平臺
為了給教師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提供平臺,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整合學校資源,成立了三農服務中心,中心下設13個研究所,具體負責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并確定一個學院副院長專門分管。如麗水職業技術學院,與麗水市4個縣\\(市、區\\)簽訂新農村建設協議,為教師服務三農提供平臺。
2.2.3出臺有效的激勵政策
為了積極鼓勵教師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浙江省各農業高職院校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如農業推廣項目學院經費的1∶1配套政策、農業推廣工作量與教學工作量的換算辦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與教師下企業實踐打通及校內評先時的優先政策等。
2.2.4建立健全考核機制
在出臺激勵政策的同時,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還出臺了考核制度,以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效。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立項評審、中期檢查和驗收制度。
3高職農業類專業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1大部分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被邊緣化
從表2可以看出,浙江省13所農業高職院校中,有8所歸口地方教育部門管理,其中1所\\(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受教育、農業雙重管理,其余5所學校歸口非教育部門的行業管理,全省沒有單獨受農業部門管理的農業高職院校。因此,農業系統的文件不到位,信息不通,渠道不暢,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申報、成果評審和評選先進等基本與高職院校無緣。
3.2農業高職院校辦學經費緊張,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得不到有效保證
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大多為地方政府舉辦,由地方財政負擔辦學經費。地方院校的辦學經費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財政的生均經費和學生的繳費。
地方院校往往由于地方財力的不足,不能足額提供辦學經費,而農業類專業的學生量相對較少,不能形成規模效益,且農業類專業對辦學的要求較高,試驗和實訓場所的投入較大,因此浙江省農業高職院校的辦學經費不足,相應的對農業推廣項目的支持就有點力不從心。
3.3全院性農業技術推廣平臺尚未形成
浙江省缺乏獨立的農業高職院校設置,高職院校的農業類專業都歸屬校內二級學院管理。因此,農業技術推廣的全院性平臺多未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在校內也未形成體系,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政策還處于零打碎敲階段。
4進一步推進農業高職院校融入農業技術推廣系統的工作建議
4.1對政府部門的建議
4.1.1充分認識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優勢
農業類高等院校所具有的專業、人才、科研成果優勢前人已有闡述[1-2],農業類高職院校同樣具有這些優勢。且除此之外,高職農業院校還具有地緣優勢,這是其他農業類普通高等院校所無法比擬的。高職農業類院校大多由地方政府主辦,在地緣上更加貼近區域和農村,這為農業技術推廣提供了便利,農業技術人員可隨時深入到田間地頭,農民也可隨時到學校向老師請教,確保了技術指導的時效性,為農業技術推廣的實效性提供了基本保障。
高等職業教育性質也決定了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更具優勢。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視學科教育、注重基礎研究相比較,高等職業教育更加重視專業建設和技術的應用性,因此更適應農業生產一線的需求。
4.1.2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充分發揮農業高職院校的作用
在1993年頒布實施的《農業技術推廣法》的指導下,我國初步形成以農業部門為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農業技術推廣自成體系、專業單一、基層推廣設施條件落后等問題逐漸凸顯。2008年科技部提出與教育部聯合推動以高等學校為依托的新型農業推廣和綜合服務模式。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形成《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方案》\\(簡稱《方案》\\),2012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在高校踴躍申報的基礎上,遴選出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10所高校,首批開展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3]。但這僅僅是改革的第一步。
美國農業科研推廣體系由3方面組成,即美國聯邦農業部推廣服務局、州立大學的農學院和縣推廣站。州一級推廣機構設立在農學院,農學院院長或副院長兼任推廣站站長[4-5]。將地市一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設到相關農業高校的做法,一是從體制上理順了高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關系,使農業類高職院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成為一種天然的功能;二是充分發揮了高職農業類院校的優勢,農業高職院校具有專業人才、專業設施等的優勢,彌補了基層推廣組織人才短缺和設施落后的問題。我們應學習美國的經驗,將地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設在相關農業高校。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與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兩班牌子一套班子的做法也值得各地政府借鑒,這種做法促進了農科教一體,凸顯學校的功能,也符合農業管理職能與技術指導職能的分離趨勢,讓政府部門集中精力更好地開展農業管理工作。
4.1.3設立專項經費,提升農業高職院校的服務能力
農業產業的基礎性決定了農業類專業的長期性,培養面向三農一線的學生使農業技術得到最大推廣。但由于農業類專業的學生規模和教學條件投入等原因,造成農業類高校辦學經費的不足,影響了農業類院校的辦學水平。當前浙江省的種植類專業免學費的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就讀農業類專業,但對辦學經費的增加和辦學實力的提升并無多大作用。建議設立對農業類專業的專項經費,提升農業類專業的辦學實力,實際上提升辦學實力是吸引學生的最有效的辦法。此外,目前農業一線的人才出現了供需渠道不暢的局面,人才短缺,但本科及以上的學生又不愿去,而高職學生卻進不去,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逢進必考過程中的學歷限制,建議將農業類專業的報考條件放寬至???,為農業類高職專業學生到農業推廣站就業打通最后一公里。
4.2對農業類高職院校的建議
4.2.1優化資源配置,適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要求
在當前學校管理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學校應變被動等待為主動出擊,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向農業系統派遣產業聯絡員,及時掌握農業政策、產業動態、技術創新、項目申報等信息,主動融入農業推廣系統。
應在院級層面上建立三農服務平臺,協調全院資源,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效率。就浙江省而言,還沒有純粹的農業類高職院校,農業類專業歸屬校內二級學院管理,統籌力有限,在校內不能形成技術推廣體系,影響到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設立全院性的三農服務平臺,直屬院長管理,有利于優化校內資源配置,加強對外聯系和保障項目的運行,從而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
4.2.2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師生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積極性
提高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效性,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是根本。農業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完善師生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激勵機制,形成一系列的政策。學校應建立教學與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推廣與師生到企業實踐、農業技術推廣與科研課題研究等工作量換算辦法,調動師生參與的積極性。應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成果在職稱評審、工作評優和年終考核中的作用,突出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導向性。應加強師生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考核,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立項申報、中期檢查和總結驗收的整套管理制度,確保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蕊.加強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11-12.
[2]韓艷玲,夏金星,劉曉.高等農業院校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SWOT分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2\\):9-12.
[3]開啟大學農業科技推廣之門:教育部、科技部部署“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綜述[EB/OL].[2012-7-27].
[4]林英.“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探析[J].陜西農業科學,2007\\(5\\):139-141.
[5]中央一號文件[OL].[201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