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的農牧業經濟區,寧夏長期推行的重農輕牧的農區模式,導致草地農業結構失衡和畜牧業生產比重低下。
積極開展草地農業區劃,就是為了合理配置種植業和養殖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設具有集約和比較優勢的草地農業模式,形成良性循環的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對于制定可持續性草地農業多功能區(生態、經濟、社會、文化或混合)方案和戰略性開發計劃,促進草地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研究區概況
寧夏地居中國西北內陸,為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交接地帶,是中國從半濕潤區、半干旱區向干旱區的過渡帶和典型的農牧交錯區,地處35°14′~39°23′N和104°17′~107°39′E,國土總面積6.64萬km2.
其中,北部灌區包括銀川市和石嘴山市全境,吳忠市的利通區和青銅峽市,中衛市的沙坡頭區、中寧縣的行政區范圍,區域國土面積2.827萬km2;中部干旱帶包括鹽池縣、紅寺堡區、同心縣和海原縣4個縣(區)的行政區范圍,區域國土面積2.372萬km2;南部山區包括原州區、隆德縣、彭陽縣、西吉縣、涇源縣的行政區范圍,區域國土面積1.441萬km2.
全區從北至南6個大地貌單元依次為賀蘭山山地、黃河沖積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同心間山盆地、黃土高原和六盤山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83.4~677mm,年均溫度5~8℃,無霜期103~162d,地帶性土壤從北向南主要是灰鈣土、黑壚土和灰褐土,各類草地面積之和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58%以上。
區劃方法。
理論依據和原則。理論依據草地農業區劃是基于地理區劃的理念,在充分認識區域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要素構成的區域系統的基礎上,以草地農業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對草地農業地理區域空間進行的科學劃分;其主要目的是構建合理的草地農業空間格局,明確草地農業合理規模,因地制宜地發展草地農業,促進區域PRED(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
因此,要遵循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空間差異,在自然區劃、農業區劃、經濟區劃和生態功能區劃的基礎上,充分反映自然和人文過程的雙向影響和作用,明確區域的主導優勢功能,進一步分析特定草地農業空間單元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環境基礎、潛力與風險,以確定本單元的發展方向,進而劃分出不同的類型區。
區劃原則:
1)區域性和相對完整性。為向區域發展提供綜合決策服務,塑造特色區域草地農業經濟,草地農業區劃應充分反映區域分異規律。因此,在草地農業區劃中,應突出區域特征,增強地域優勢互補,為因地制宜地制定各類型區草地農業發展政策提供基礎依據。開展草地農業區劃的主要出發點之一就是制定差別化的發展政策。為了便于政策的實施和管理,盡可能地使草地農業區劃與行政區劃一致,但不應強制與行政邊界保持完全一致,以免失去區劃的自然生態意義。
2)綜合性和實用性。任何尺度的地理單元,都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構成,而各要素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耦合結果,表征出了不同的地域功能。因此,任何一個草地農業類型區都是一個高度綜合的完整的功能體。另外,由于草地類型多樣,不是所有的草地都可發展草地農業,如在文獻[19]中確定的寧夏8類草地類型中,寒溫潮濕針葉林類和微溫潮濕針葉闊葉混交林類就不能發展牧業。同時,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草地農業功能已從原料供給、生產食品和就業增收等經濟功能,向更廣泛的政治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等領域擴展,更多地體現出草地農業的公共產品特性。因此,草地農業區劃要重視草地農業的多功能性。
數據處理與校正。
單要素區劃利用研究區最新的行政區劃圖、草地類型圖、農業區劃圖、地形圖、土地利用圖、植被類型圖、土壤類型圖、多年平均降水量圖、多年平均氣溫圖,以及各縣(市、區)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在“3S”技術支持下,對單要素進行分區。
綜合疊置區劃為了便于政策制定和應用,一級區劃以行政區劃圖、草地類型圖、農業區劃圖為基礎,疊置地形圖、土地利用圖;二級區劃疊置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圖,取重合最多處為界限,最終確定草地農業類型基本界限。
修訂區劃方案采取專家系統評價和野外校準雙重方法,對兩級區劃初步方案進行修訂,最終確定草地農業區劃方案。分區等級與命名草地農業區劃類型區分為2級。一級區以大地貌類型為主導因素,反映草地農業生態系統總體格局,其命名方法為地區名稱+大地貌名稱+草地農業。
二級區以地區地貌類型、草地類型和草地農業生產具體途徑為依據,反映一級區內的差異性,其命名方法為地區名稱+大地貌名稱+草地類型+草地農業發展方向。
結果與分析。
區劃結果根據上述區劃步驟和綜合順序分類法,將寧夏草地農業區劃為4個一級區和10個二級區(圖1,表1)。
分區特征寧夏草地農業分區特征分析見表2.可以看出,寧夏草地農業從北到南,表現出明顯的地帶性規律。雖然垂直地帶性特征較單一,但地域差異依然存在。分區開發與發展方向。寧北黃河沖積平原草地農業區該區是寧夏光、熱、水、土等農業自然資源配合優良區,種植業發達,是重要的產糧基地,農作物秸稈和農副產品十分豐富。
中生草甸和低地鹽生草場等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傾斜平原、山麓洪積扇和黃河河谷階地及河漫灘。積極發展現代草地農業是該區域草地農業的主方向。Ⅰ-1寧北黃河沖積平原微溫干旱半荒漠草田輪作分區。
本區屬于干旱大陸性氣候,主要土壤為灰鈣土,年均降水量為250~300mm,主要植被為草本植物和旱生半灌木。該區域重點要防風固沙,發展節水草地農業,建立人工飼料草地,通過草田輪作增加苜蓿來源,大力提高飼料蛋白質。
該區域是寧夏自治區重點開發區和糧食基地,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應發展肉羊、肉牛和奶牛等高產良種草食家畜,緊密結合商品糧與乳產業,運用循環經濟模式,發展集約化、現代化商品畜牧業。利用灘川平地、水體和道路、建筑物等組成的草地旅游景觀綜合體,發展黃河沖積平原特色草地旅游業。
Ⅱ寧中臺地和間山盆地草地農業區該區干旱少雨,糧食產量低下,天然草場面積較大,但草地植被覆蓋度低,草地生態系統脆弱。草地農業應以牧為主、農牧結合,注重節水、抗旱和生態保育,逐漸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變化。
Ⅱ-1寧中臺地和間山盆地微溫干旱半荒漠灌木飼料作物分區。該區域經濟落后,屬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氣候干燥,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主要植被為草本植物和旱生半灌木,是防風固沙重點區域。本區要加緊建立人工飼料草地,發展灘羊、馬、牛、山羊等特色草食家畜養殖,種植小麥、蕎麥、糜子、土豆、谷子、玉米,以及甘草、黃花菜等,加強荒漠化治理,適度發展草地旅游業,開源節流。
Ⅱ-2寧中臺地和間山盆地微溫微干典型草原雜糧草畜分區。該區域經濟落后,屬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氣候溫和干燥,年均降水量為300~400mm,土壤以黑壚土為主,主要植被為從狀禾草。本區以結構調整為突破口,積極發展草產業和家庭舍飼、半舍飼為主的畜牧業,建設谷子、糜子、蕎麥、小茴香等特色小雜糧基地,形成草畜產業一體化農業生態經濟體系。牲畜以發展灘羊和中衛山羊等為主,草場植被以耐旱喬木、灌叢和草相結合防風固沙,不斷提高畜禽周轉率和草地生產力。積極發展清真肉食品和小雜糧食品,不使草地農業產業鏈斷裂。
Ⅲ寧南黃土高原草地農業區該區域經濟落后,屬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水熱條件較好,牧草種類較多,但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自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草產業發展較快,成為寧夏發展草地農業的主戰場。
今后,除了繼續保持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外,要結合回族文化、黃土高原文化、草地文化等,積極發展特色草地農業旅游。
Ⅲ-1寧南黃土高原微溫濕潤森林草原、落葉闊葉林大型草食畜牧分區。該區域經濟落后,屬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氣候溫和濕潤,年均降水量為400~500mm,土壤以黑壚土、山地灰褐土為主,主要植被為灌叢和草本植物。本區重在強化山區人地關系和諧,強調農牧結合,種植小麥、大麥、馬鈴薯、谷子、糜子、小茴香等,加大以土豆為主的秋糧比重,建設以小尾寒羊、灘羊、秦川牛為主體的畜牧業基地,加快研發特色草地農業深加工產品,發展特色生態經濟,保持退耕還林成果,繼續抓好水土保持。
Ⅲ-2寧南黃土高原微溫微潤草甸草原草食畜牧分區。該區域經濟落后,屬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氣候微溫微潤,年均降水量為350~450mm,主要植被為旱生和中生草本植物。本區要優先保護放牧地和割草地,發展牛、馬等草食家畜養殖,合理布局畜禽養殖小區,適度種植馬鈴薯、小麥等。積極開發節水旱作農業,控制水土流失。
Ⅲ-3寧南黃土高原微溫微干典型草原圍欄補播畜牧分區。該區域經濟落后,屬寧夏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氣候干燥,年均降水量為300~400mm,主要植被為叢狀禾草和旱生雜草等。本區要以節約水資源作為首要任務,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加強水土保持,降低墾殖率,建立人工飼料基地,不斷提高產量,種植馬鈴薯、谷子、糜子等特色作物,適度發展羊、牛、馬等養殖業,積極發展生態草地農業旅游業。
Ⅳ六盤山-賀蘭山山地草地農業區該區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安全保障,草地類型主要是山地草甸,降水在400~650mm,氣候溫涼濕潤,溫差較大,植被包括冷中生植物、陰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
Ⅳ-1六盤山-賀蘭山山地冷溫潮濕草甸護林造林分區。該區域氣候冷溫潮濕,年均降水量為400mm,主要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和山地草甸等。本區要大力保護天然林,積極選用落葉松、楊樹、柏樹以及花椒、檸條等灌木,加強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加強林草(苜蓿為主)間作,牛、羊、馬合理混牧,嚴格控制載牧量,適度發展生態旅游業。
Ⅳ-2六盤山-賀蘭山山地寒溫潮濕草甸護林造林分區。該區域氣候寒冷潮濕,年均降水量為600mm,主要植被為針葉林和山地草甸等。本區要在科學評估草場承載力的基礎上,圈養牛、馬等家畜,嚴格防止草場超載,減輕草場生態壓力,加強護林造林。
Ⅳ-3六盤山低山丘陵微溫潮濕草甸護林造林分區。該區域氣候微溫潮濕,年均降水量為500~650mm,植被以森林草原草甸為主。本區應加強護林造林,發展山地旅游,開發與保護并重,防治毒草鼠害。討論草地農業區劃方法不盡相同,重點在于分區等級與命名的異同上。如馬慶文等開展的烏蘭察布盟草地農業區劃,是按照“地貌名+草地類型+草地農業發展方向”來命名的,沒有給出二級區劃分方案。孫洪仁等根據人口、耕地、氣候和土地等,將中國草地農業區劃為西北綠洲農區、南方亞熱帶農區等7個區域,仍然沒有二級區劃分方案。
本研究中,將一級區命名為“地區名稱+大地貌名稱+草地農業”,二級區命名為“地區名稱+大地貌名稱+草地類型+草地農業發展方向”,并重點列出了二級分區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什么分類法確定草地類型。中國草地分類法,主要代表有全國草地資源調查擬定的中國草地分類法和綜合順序分類法。文中草地類型采用的是文獻寧夏草地綜合順序分類結果,符合寧夏實際情況。草地農業區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確定分區發展方向。確定草地農業區劃分區發展方向,重點是明確分區種植作物和養殖畜禽的類別等。
結合寧夏各區自然、經濟和社會狀況,文中提出了草地農業二級區域主要種植作物和養殖畜禽。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草地農業功能不僅包括原料供給、生產食品等傳統功能,還包括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等領域,體現了現代草地農業的多功能公共產品特性。
為此,本區劃方案繼承傳統區劃成果基礎上,突出了二級(分區或亞區)特點,注重強調二級區草地農業的多功能發展方向,以充分體現每一區級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取向和草地農業區劃的應用性。
結束語:
參考草地及草地農業研究相關成果,結合寧夏實際,基于區劃的依據、原則,通過單要素和綜合要素疊置,以及專家系統評價和野外校正,在確定了等級標準的基礎上和“3S”技術支持下,將寧夏草地農業區劃分為寧北黃河沖積平原草地農業區(Ⅰ)、寧中臺地和間山盆地草地農業區(Ⅱ)、寧南黃土高原草地農業區(Ⅲ)和六盤山-賀蘭山山地草地農業區(Ⅳ)4個一級區,進一步細分為10個二級區,并分析了各類型區特征和二級區的發展方向,符合寧夏草地農業發展現狀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