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歷城區農田水利工程現狀及存在問題
1 農田水利工程現狀。截止2010年,全區主要水利工程設施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 2 座,小型水庫32座,塘壩265座,引黃閘 1處,機電井7150眼,其中配套機電井5931眼,裝機總功率57.57kkW,節水灌溉面積達10720公頃。南部山丘區大中小型水庫、塘壩蓄水總庫容2.14億m3,興利庫容1.10億m3.另有水池600個,水窖15500眼,大口井1083眼,深井312眼。這些工程的建設,在防洪調洪、發展灌溉、山區飲水、水產養殖、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 農田水利工程存在問題。我區小型農田水利水利設施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1)缺乏統一規劃,建設標準低,引水效率低。(2)工程效益尚未達標。目前,渠系水利用系數僅為左右0.55,灌溉水利用系數不足0.45,灌溉保證率較低。(3)工程老化、損壞、不配套。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只有50%,灌區建筑物老損近60%,渠道系統輸水能力較低,水庫塘堰老化,滲漏普遍存在,水資源浪費嚴重。(4)管理粗放,維修費用不足。由于維修經費有限,許多工程不能及時改造配套,只能進行局部維修,加速了工程的整體老化、損壞。同時管理環節較多,通訊落后,信息不能及時傳遞,不能滿足科學管理的需求。(5)水費制度不合理。由于缺乏測水量水設施,不利于推廣節水技術。如引黃灌區水費實行按畝收費,水費多由鄉鎮代為收繳,水費挪用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灌區的工程維修和正常運行,削弱了干部群眾的節水意識。農業供水水費現行標準較低,實際收取水費僅占標準水費的70%左右。
二、 施工組織設計
1 水文氣象。歷城區多年平均降雨量665.7mm,其數量隨地形而變化,由南向北漸次遞減,且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占66%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區內光照資源豐富,多年平均氣溫14.3℃,極端最高氣溫42℃,極端最低氣溫-14℃,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40h.無霜期210天,作物生長期260天。年均大于8級的大風日數為27.2天,主要集中在3~4月份。
2 工程地質。歷城區地勢南高北低,由南向北依次為山區、丘陵、沖積平原和黃河平原,海拔高差在400m~500m之間,地質地層條件為片麻巖、石灰巖、石灰紀灰巖地層,由南向北依次排列。
3 水電供應。工程施工期間,生產和生活用水可根據工程集中或分散及用水量多少,盡量從就近村、鎮就地打井解決。
4 對外交通。項目區所在地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有國道、省道以及縣、鄉公路網,村級公路多數已經硬化,運輸方便,主要運輸工具為汽車、拖拉機,建筑材料運輸較為方便。
5 主體工程。(1)土方工程。土方工程以機械施工為主,以人工施工為輔。施工中如發現有文物或古墓等應妥善保護,并立即報請當地有關部門。(2)漿砌石工程。建筑物的漿砌石均采用坐漿法砌壘。砌筑前先按規定清基,砌筑時同一層面應保持平衡升高,上下層或同一層前后的磚、石塊砌縫應錯開,避免形成通縫,確保漿滿面平。(3)混凝土施工?;炷恋氖┕こ绦驗椋核?、砂石骨料的選用→砼配合比的選用→混凝土的攪拌和運輸→混凝土的入倉和澆筑→混凝土的拆模和養護。(4)鋼筋制作。原材料要有實驗室鑒定,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彎鉤長度,半圓為8.5倍鋼筋直徑,彎鉤增加長度手工時為6.25倍鋼筋直徑,機械彎鉤為3.25倍鋼筋直徑;鋼筋調直去銹以保證與砼之間良好的粘結作用,對于表面鱗銹應用錘敲去或鋼絲刷清除;鋼筋安裝時,應滿足設計所需的保護層,鋼筋不得沾染油污、泥土、油漆等,防止漏筋、裸筋和浮筋出現。(5)打井工程施工。打井工程施工工序主要包括:鑿井、成井、下管、洗井、抽水試驗、封孔等。嚴格遵守《供水水文地質勘探與鑿井操作規程》(JJ13-87)的有關規定,不得違章操作。(6)施工進度安排。該工程將于規劃設計批復后,根據施工順序的總體安排,購置材料設備。本項目建設期為一年。
三、效益分析
1 經濟效益分析。經濟評價依據《水利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SL72-94),采用動態法對工程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分析。社會折現率取8%;計算期取40年;以項目建設期2011年作為折算基準年。項目建成后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提高3.9%;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提高5.9%;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提高10%;管道輸水灌溉、噴灌、微灌工程面積分別占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面積比例提高8.1%;項目區綜合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85.新增供水能力130萬m3,新增節水能力190萬m3,新增灌溉面積0.9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79萬畝。
2 社會效益。節水灌溉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促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收入;減少爭水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灌溉管理體制改革,降低灌溉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面促進農村發展建設。
3 生態及環境效益。工程建成后,可以更加充分高效的利用水資源,節約的水量可擴大灌溉面積,從而能合理地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增加灌溉面積,改善生態環境。同時,通過減少地下水的開采,抬高了地下水位,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對發展灌區經濟將起重要的作用。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涵養了水源,避免了工農業爭水現象,為科學利用水土資源創造了條件。(2)避免了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和水土流失,使侵蝕模數和侵蝕深度受到控制。(3)灌區內的渠、溝、路、林統一配套規劃和合理布局綠化形成后,將改善沿線的自然環境,調節田間小氣候,美化環境,減少水土流失。(4)提高灌區土地的利用率,增加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對改善農民生活和環境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結語
目前歷城區大部分地區灌溉粗放、管理混亂,水資源浪費嚴重,嚴重浪費了本就寶貴的水資源卻沒有產生良好的效益,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設是提倡節約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從農業這個用水大戶尋找節水潛力,優化配置水資源,增產增收已經成為該區國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參考文獻
[1] 劉群昌,白美健,江培福,周明耀,合武全 . 高標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探討 [J]. 水利建筑工程學報,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