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管理局位于富錦、同江、撫遠、饒河兩市兩縣交界處的三江平原腹地,擁有耕地 1100 萬畝,其中水田面積 1000 萬畝,旱田面積 100 萬畝,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 135 萬千瓦,農業機械總臺件 22萬臺件,水田機械化率達 97%,旱田機械化率達 99%,綜合機械化率達到 98%.由于有雄厚的機械力量作保證,建三江管局一季水稻生產僅用 6 個“十天”即可高標準完成 1000 萬畝水稻浸種催芽、秧田播種、攪漿整地、機械插秧、收獲、秋整地六個生產環節,實現了浸種催芽工廠化、秧田播種精量化、水田整地機械化、機械插秧科技化、田間管理航空化、水稻收獲標準化、操作規程制度化、全程生產規范化的格局。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建三江管局已成為國家抓得住、調得動、能夠應對突發事件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國家“直屬糧倉”,先后被農業部授予“糧食生產先進墾區”,“中國綠色水稻、大豆之鄉”.2006 年又被國家糧農組織授予“中國綠色米都”稱號。
1 建三江管局水稻生產的特點
我局水稻生產屬于寒地稻作生產,主要表現出“三低”、“三多”的特點?!叭汀睘椋簹鉁氐?、水溫低、地溫低。年有效積溫在2300~2500℃,98%為井水灌溉,無霜期僅為 125~130 天?!叭唷睘椋旱厣纤叵滤?、平坦連片的土地多、適合水稻種植的肥沃耕地多。
轄區內三江環繞,七河貫通,年降雨量為 450~550mm,豐富的水資源為種植水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灌溉條件。15 個農場85%以上的耕地較為平坦,萬米高低差僅為 1m,而且條田區劃合理,連片成形,適合機械化作業。土壤結構 80%以上為草甸白漿土和淺易白漿土,其缺點是生、冷、硬,優點是保水性較好,土質肥沃,具有發展優質綠色水稻的卓越條件。
2 建三江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模式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寒地水稻種植上,我局已探索出適合本地區栽培和管理的先進農藝、農機模式。即“:三化一管”栽培模式,包括品種優質化、旱育壯秧模式化、全程機械化和葉齡進程管理模式。發展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就是要在育秧、整地、插秧、灌溉、植保、收獲、種子加工、生產準備等全過程實現機械化,以達到搶農時,爭主動,上標準,提質增產,節本增效的目的。
3 建三江管局水稻全程機械化發展現狀
3.1 育秧過程
(1)種子加工
水稻種子要在種子加工中心經過初選---烘干---脫芒---精選(風篩選、比重選)---谷糙分離---入庫貯藏,以上程序全部為機械化加工。
(2)浸種催芽
合格的種子(鹽水選出率低于 2%),經過大型攪拌機,攪拌包衣后,自然涼干,然后按農時要求適時應用大型浸種催芽設備進行浸種催芽,確保低溫浸種,高溫催芽,程序控制,標準一致,芽齊芽壯,為育壯秧奠定基礎。
3.2 本田整地機械化
(1)抽水泡田
4 月 8 日前后開始放水泡田,建三江地區基本使用柴油座機(如 295、2100、2105、495)配軸流水泵或 9.2~18.5kW 電機配潛水泵進行抽水泡田。根據土壤化凍淺、溫度低、土壤濕的特點,早放水可以減輕土壤失水后形成糗泥增加整地難度,放水后可以先進行平地,待化凍深度達到 20cm 左右時再進行攪漿整地。
(2)攪漿整地
建三江管局基本從 4 月 12 日開始水整地,5 月 5 日前整地結束。水田整地主要機具為攪漿平地機,配套動力為 55-95 馬力四輪驅動的中型拖拉機配高花胎進行作業,具體配套攪漿機型號為 554配 2.6m 攪漿機,654-824 配 3.0m 攪漿機,904-954 配 3.5m 攪漿機。
攪漿深度在 14~16cm 為宜。一般本田攪漿為 2~3 遍,攪成糊狀,98%以上殘留秸桿和雜草均勻的攪拌到泥漿 5cm 以下的耕層中,到頭,到邊。攪完的田塊田內高低差不大于 3cm,攪漿平地完的地塊需沉淀 15~20 天,保持水層 5~7cm 后即可進行插秧。
(3)機械撒肥
水田基肥按照設計施肥量在最后一次水整地前使用意大利馬思奇奧撒肥機將底肥均勻撒入田中,此撒肥機配套動力為 554 拖拉機,每天工作效率為 500~1000 畝。
3.3 水稻插秧機械化
建三江管局現使用較為普遍的插秧機為 6~8 行洋馬、久保田高性能插秧機和普通高速插秧機。進口高性能插秧機與普通乘坐式插秧機相比有通過能力強,作業效率高(高性能 6~12 畝 / 天,普通 2~5畝 / 天);操作簡單,設計人性化;插秧質量標準高,插深一致,傷秧率低;調整簡單,保養便捷,適應性強等優點,今后在建三江管局高性能插秧機將逐步取代普通插秧機得到推廣應用。機械插秧在插秧質量上要達到:早、密、淺、正、直、滿。即:早:適時搶早。密:保證田間基本苗數。淺:插秧深度在 2cm 以內。正:秧苗栽得正。直:插行要直。滿:池內要插滿插嚴。有條件的插秧機配帶側深施肥裝置,在插秧的同時,將底肥施入秧苗側 2cm 深 3cm 的土壤中。
3.4 本田管理機械化
水稻田間管理機械化主要是抽提水和植保機械化,目前,抽提水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主要采用中小型柴油機或電動機配軸流泵和離心泵及潛水泵來完成抽提水任務。每畝提水量為 400~500m3,抽提水時間為 120~140 天,在提水的同時還要增設井水增溫設施,有效增溫在達到 10~16℃。二江一湖項目起動后,使用江湖水灌溉,可大大提高水稻品質和產量,減少對地下水的開采。
植保機械為二種形勢:
一是采用農用飛機進行連片航化作業,優點:作業效高、噴灑均勻、保證農時。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水田病蟲害防治及噴施葉面肥等方面。
二是采用彌霧式機動噴霧機作業,此項措施已在三江廣泛使用。250 畝配備一臺,防病時可 3~5 天防治一遍,特別是在防治稻瘟病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