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地處長江上游,珠江源頭,其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生態功能突出。針對宣威市陡坡地生態治理的緊迫性,提出宣威市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管理策略,以期通過各項措施的實施,建設好陡坡地生態治理工程,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充分發揮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切實增強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 土地資源現狀
宣威市國土總面積6 075 km2,其中槽谷、低山區面積約占28.4%;平壩、淺丘、半山區面積約占56.3%,山區面積約占13.7%;高山區面積約占1.6%.地貌以高原山地為主,高山、小盆地、峽谷、河槽等多種地貌并存。全市的土地資源特點是山地多、平壩少,旱地多、水田少,人口多、土地少,土地干、酸、瘦、薄、板結的狀況尤為突出。666.67 hm2以上區域相對連片的小盆壩有板橋、落水至來賓壩子,熱水關營壩子,龍場、格宜至寶山壩子,是宣威主要的旱糧生產基地。耕地面積16.124 hm2,其中:旱地13.72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85.08%,水田8 733.33 hm2,占耕地總面積的5.42%,近年來全市耕地數量總體變化較小。按坡度劃分:坡度>25度.耕地2.7萬hm2,15-25度.耕地3.47萬hm2(其中江河兩岸、城鎮面山、公路沿線、湖庫周圍等生態區位重要的面積1.97萬hm2)。
2 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的緊迫性
2.1 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放眼全市廣大的農村,大量分布有各種歷史原因形成的陡坡地,特別是城鎮面山、交通沿線,視力可及范圍到處可見坡耕地,宣威市25℃以上陡坡地及生態區位重要的面積達4.67萬hm2.大量陡坡耕地生產條件低劣,生產方式落后,難以充分發揮種植農作物的綜合效益。陡坡地耕種時加重水土流失的強度,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函需解決的難點間題。結合“美麗宣威”建設現狀分析,宣威市有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的迫切需求,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已經迫在眉睫。
2.2 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是廣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民增收致富和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多年來,宣威市陡坡地耕種呈現出廣種薄收、“種一坡打一簸”的現象,嚴重束縛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全市有近4.67萬hm2陡坡地,如果能正確引導農戶進行科學生態治理,在生態環境改變的同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能更好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宣威市核桃產業的發展由于缺乏資金投人,很多種植在陡坡地中的核桃,管理粗放,效益低,嚴重影響了林業產業發展。通過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后,增加了產業的政府投人,增強了廣大核桃種植戶的積極性,可進一步提升產業建設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通過大量的陡坡地實施生態治理,大量的勞動力又將從陡坡地耕種中解放出來,為勞務輸出和城鎮建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資源,增加了更多務工經濟收人。
2.3 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在不損害未來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當前一代人的需求。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在陡坡地中大量種植核桃等樹種,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又達到了生態修復和保持水土的目的。
3 項目管理策略
3.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為確保陡坡地生態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實現規范化、科學化的組織管理,工程建設管理應以各整合項目各自單獨管理為主,堅持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位”原則。成立領導小組,成員由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多部門相互協調,共同支持、促進、推動陡坡地生態治理及其他項目整合的組織實施,同時負責解決工程實施中的重大間題。
3.2 深入宣傳,積極引導
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和形式,把陡坡地生態治理的重要意義、政策、措施宣傳到基層,宣傳到群眾之中。廣泛征求并充分尊重涉及農戶的意見,積極引導并爭取廣大群眾的支持,在認識上形成共識,為陡坡地生態治理工程建設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3.3 科學規劃,精心組織
一是結合項目建設,培植特色經濟林產業。每年按照省下達計劃任務,合理確定年度實施區域,將任務具體分解落實到山頭地塊,落實到農戶。結合林業產業建設發展規劃,積極引導和發動農戶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特色經濟林果產業。在確保地表植被完整、減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采取林糧栽培模式,增加農戶收人,實現短期經濟效益與長遠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二是開展示范建設,發揮典型效應。充分重視發揮陡坡地生態治理的典型示范作用,特別是與生態脆弱的東北部片區,加大實施力度,選擇集中連片地塊進行科學規模治理,以示范區建設推動整個面上的陡坡地生態治理。三是創新經營機制,合理整合項目,多渠道籌資投人。陡坡地治理在創新經營機制方面,鼓勵公司、大戶等通過承包、合作、租賃等多種方式與農戶聯合經營,實現規?;七M、產業化經營.但承包陡坡地實施生態治理的地塊,必須在實施區域內的鄉村公示無異議后才能納人實施。年度任務安排與國家和省級、市級林業生態建設項目結合實施,分別按各自項目管理歸口管理。
3.4 強化管理,確保成效
一是加強種苗生產管理,嚴把種苗質量關。加強造林種苗生產管理,充分利用現有種苗基地,擴大種苗生產和供應能力,保障造林苗木需求。在種苗出圃時,嚴格按照核桃造林用苗標準嚴把好種苗供給質量關,保證合格種苗供給,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二是認真做好作業設計,確保項目施工質量。在項目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及時組織完成項目作業設計的編制、上報和審批等工作,為項目施工、檢查和政策兌現提供依據。項目建設嚴格按作、設計要求組織實施,確保按時、按質、按量完成項目建設任務。三是嚴格資金管理,確保資金安全。陡坡地生態治理資金實行單獨存儲、單獨核算。加強對資金使用審計和稽查,杜絕擠占、挪用、冒領資金的現象發生,確保資金運行安全。
3.5 圍繞項目管理,積極加強備查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對項目設計、實施、政策兌現等各階段工作的監督管理,做到戶有卡、村有賬、鄉有冊、縣有檔,確保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實施管理工作的連續性。積極開展工作調研,有效探索和解決工程建設及管理的辦法和間題,確保陡坡地生態治理順利實施。二是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建設以村為單元對工程建設內容、規模、資金來源、補助標準、實施農戶、驗收結果等內容進行公示。年度任務施工結束后,堅持縣級自查、歸口整合項目核查結果作為政策兌現的主要依據,同時加強公眾監督,結合鄉村政務公開,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參考文獻
[1]葉志義,陽小成。陡坡地退耕還林模式[f].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6);83-86.
[2]梁芳。印江縣陡坡地及石漠化現狀分析[f].現代農業科技,2011(13):263-264.
[3]王延平,邵明安,張興昌。陜北黃土區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態環境[J].生態學報,2008(8);289-298.
[4]郝性中。云南陡坡地優化利用若干問題研究-以滇西北地區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1(2):80-87.
[5]李明,王曰鑫,馮慧春。黃土丘陵溝壑區陡坡地開發利用技術研究[f].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