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年鑒顯示,2014 年,廣西玉米播種面積達到了 880 萬畝,是第二大糧食作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廣西農村主要勞動力多為老人和少量婦女,而人工收獲玉米和處理秸稈勞動強度過于繁重,且玉米收獲最佳期時間只有短短幾天,因此實行玉米機械收獲就顯得很有必要。
1 廣西玉米機械收獲存在的問題
1.1 收獲機具對廣西的適應性較差
廣西玉米種植區多分布在百色、河池等桂西北石山區,山地、丘陵和坡地較多,地塊面積較小,且當地農民習慣采用免耕的栽培方式,因此,相對于其他玉米種植區來說,適宜廣西的玉米收獲機械要求配套動力更加小巧,避免對地塊壓得太緊太實,底盤穩定,易于田間轉彎、掉頭[1],還要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更適合于中小地塊作業。此外,因廣西光熱條件好,多是一年兩季耕作制度,這就要求機械收獲時把秸稈盡量切碎,有利于短時間腐熟,培肥地力。
1.2 玉米種植品種、種植結構多樣,農機與農藝不匹配
傳統上玉米是廣西石山區農民的主糧,對玉米品種要求適口性好、耐儲存。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廣西大面積推廣的品種都是硬粒型,苞葉緊實,這樣可以延長收獲時間,防止鼠蟲啃食、避免因陰雨造成爛頂、發霉或長芽。然而機械收獲不但要求玉米品種穗位整齊、抗倒伏、成熟期籽粒脫水快[2],還要求苞葉松散、層數少、容易脫落等特性。這與長期以來廣西傳統玉米育種方向有一定的差異,也對廣西玉米人今后育種思路的轉變有了新的要求。另外,種植玉米在廣西都是農民的個人行為,每家每戶播種時間不一致、種植品種不同,玉米種植行距隨意性很大,而且還有間套作的現象,農藝和種植結構多樣化和隨意性也制約了玉米機械收獲的發展。
1.3 農民購買力有限
個體農民經濟有限,購買能力不足,難以承擔購買相對昂貴的玉米收獲機械的費用。
1.4 機手操作技能不高
農民機手對玉米收獲機械操作水平不高,沒有經過專門的駕駛培訓,沒有駕駛的實際經驗,即使購置玉米收獲機也不會操作,即使會操作但出現故障不知如何排除,也會延誤了作業時間[3].另外,近幾年來,有關小型農機具傷人事件屢有報道,也大大打擊了農民對玉米機械收獲的積極性。
2 廣西玉米機械收獲的發展建議
2.1 積極引導、加強示范
鼓勵農機具研制單位對廣西玉米種植區實地考察,加大研究和開發力度,研制出適合廣西實際應用的玉米收獲機械。以點帶面的方式開展示范,通過加強示范宣傳和農機服務化活動帶動玉米機械收獲的發展,擴大機械收獲面積。
2.2 規范種植、轉變育種思路
玉米種植實行標準化,標準種植行距,收獲時有利于機械操作,實現農機與農藝相結合[4].育種家也要轉變育種思路,培育出適應機械收獲的新品種,例如穗位整齊以便機械操作,培育生理成熟時籽粒能迅速脫水、生育期短、耐密、抗倒伏性強等特征的品種,方便收獲時在地里直接脫粒,曬實現“籽粒直收”,縮短晾曬玉米籽粒的時間。
2.3 加大農機補貼
不斷完善和豐富農機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相應的財政補貼,充分調動農戶購買玉米收獲機械的積極性,提高用機熱情。
2.4 加強對機手的培訓
機械廠家定時對購機農民進行培訓,提高機手素質,讓機手不但能夠熟練操作玉米收獲機械,一旦有些小毛病的發生還要會修機械,還要積極提供售后服務[5].
參考文獻
[1]華文宏。明光市玉米機械化收獲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2):123-124.
[2]徐艷榮,侯宗運,代秀云,等。適于機械收獲的玉米新品種吉單 631 的選育[J].廣東農業科學,2013,(18):6-7.
[3] 陸江林,張文毅,金誠謙。我國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制約因素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34(2):30-34.
[4]許言力,霍志軍 潘曉琳,等。玉米機械收獲突出問題及發展方向[J]. 農機使用與維修,2008,(1):42-43.
[5]李 毅,單愛軍,孫先明。 黑龍江省玉米收獲機械發展現狀與前景[J].農機化研究,2007,(6):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