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業機械管理;發展特點;機械維修。
1 新時期農業機械發展的特點。
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充分學習和引進其它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使我國科技在得到支持后飛速發展,并不斷研發新技術,并且我國科學水平也得到提升。而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在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達到提高農業經濟及生產質量的目的。而在新時期,我國農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以下幾種特點:第一,科技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我國農業機械中不斷融入新技術,以確保能夠在節省成本、環保節能的情況下達到最高生產效率;第二,簡便性?,F如今我國農業已由傳統的人工進行農業生產發展成利用農業機械代替絕大部分人工,使農業生產變得更加便利。此外,我國各地政府部門為了使我國農業得到大力發展,更是推出了降低柴油價格、農機產品及服務價格等,鼓勵農民大力發展農業,并使我國農機產品不斷想著系列化、實用化發展。
2 如何實現對農機的標準化管理。
2.1 制定相關標準,嚴格控制質量。
首先,相關部門應在符合我國相關法規的基礎上,根據當地農業種植標準、生產經驗及農業機械實際使用情況制定相關農機管理標準化制度,通過對農業機械進行嚴格管理,以確保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而在制定標準化制度后,要求農業生產人員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機械使用準則和注意事項對農機進行操作,使農業機械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其次,在農機使用過程中,要求將農機管理的一切活動都落實在農業生產質量當中,并使用相關標準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嚴格要求,通過制定田間作業標準、農業生產質量標準及農機嚴格操作準則等制度,對田間作業及機械使用等進行全面管理。
2.2 對農業機械進行精心維護。
在新時期,先進的農業機械已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而為了保證農業生產活動能夠穩定進行以及使農機的作用發揮落實到實處,必須對農業機械進行維護與管理。首先,各個城鎮農機管理服務機構應利用先進的互聯網建立維修網點及網頁,并在網頁中加入簡單維修技巧和預約維護服務等鏈接,使農機使用者能夠定期對農業機械進行維護;其次,加強對田間作業的監督,要求農業機械使用者必須能夠熟練地對設備進行操作,以免因操作失誤等對機械造成破壞,維護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性。
2.3 提升農務人員整體素質。
首先,應加強對農機管理服務人員的培訓與輔導,通過對其進行技術、服務、農機知識及其他方面內容的指導,提升農機管理服務隊伍整體工作水平,提升對農機管理的能力與質量;其次,加強對農機使用者的教育,組織務農人員學習機械設備結構、操作原理及操作步驟等知識,并帶領務農人員進行上機操作,使其充分掌握機械設備使用技巧,而在具體生產過程中由專門人員對農業機械操作過程進行監督,只有操作熟練、技巧合格的人員才能夠使用農機進行生產,而對于不熟練的人員應繼續對其進行培訓,直至操作合格,達到高效管理農機設備的目的。
3 農業機械維修內容。
3.1 加強對鄉級基層維修服務基地的建設。
根據我國現代農業的地域性特點,建立較為完備的農業機械維修系統。一般來說,對日常維護以及故障排除等相對比較簡單的工作最好能及時得到解決,可以在鄉、村建立個體維修戶,以便維修更為方便快捷。然而,對于農業機械維修中較為復雜的部分,如對農業機械技術狀態進行定期檢查、對大中型農機的恢復性修理等,則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的鄉級農業機械維修網點才能完成。
鼓勵企業建立鄉級農業機械維修網點,這樣不但保證農機維修質量,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其經濟效益。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在區縣級以上的農機維修業務量也趨于減少,因此,鄉級農業機械維修基地便承擔起技術依托中心的作用,只要避免繼續走修造結合的老路,認真理順管理體制,全力給予資金扶持,有效提高其技術優勢,就能保證鄉級維修基地穩定發展。
3.2 使農民具備基本的農機維修技能。
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通過相關部門購進農機設備,但由于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機械設備受到自身材料和技術水平的限制與影響,容易出現零件損壞、銹蝕、老化等情況,對農業生產過程極易產生阻礙。因此,為了能夠使農民能夠更充分使用機械設備,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農機維修能力。第一,農民在購買相關設備時,需要機械說明書和銷售人員提到的注意事項進行牢記,確保能夠對機械設備進行基本保養;第二,由于大部分農業機械設備外部都是有金屬制成,因此農民在使用期間及使用后應當利用保護層等對設備進行維護,并在使用后將設備擱置在通風、干燥的位置,防止機械設備外部出現腐蝕等情況;第三,定期對設備內部結構進行檢查,如發現有零件老化或破損應立即維修或更換,確保機械設備能夠正常使用。
參考文獻:
[1] 周成海。農業機械管理中安全管理模式應用探討[J].河北農機,2016,(12):11.
[2] 張瑩。農業機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