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稻飛虱;新煙堿類殺蟲劑;抗性;治理。
稻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是我國水稻生產上最為重要的一類害蟲,主要靠刺吸式口器吸取水稻汁液為生,與此同時還能夠傳播病毒,造成水稻減產甚至絕收[1].新煙堿類殺蟲劑高效、廣譜、環境相容性好,在稻飛虱防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3].新煙堿類化合物結構由非環結構、帶有橋鏈基團的雜環和藥效環 3 部分組成。根據雜環結構不同,通常將其分為一、二、三代(表 1),該分類方法僅僅與其結構有關,與殺蟲活性并無關系[4].當前,吡蟲啉的大量應用使得褐飛虱抗性問題十分嚴峻,與其作用機理相似的其他新煙堿類殺蟲劑也存在很大的抗性風險。為了科學合理地使用新煙堿類殺蟲劑,本文對吡蟲啉、烯啶蟲胺、噻蟲嗪及呋蟲胺這 4 種稻飛虱防治中常用的新煙堿類殺蟲劑抗性、交互抗性及治理方面進行梳理,為延緩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抗性、提高藥效及節本增產提供參考。
1 稻飛虱對新煙堿類殺蟲劑的抗性。
1.1 褐飛虱的抗性。
新煙堿類殺蟲劑的作用方式獨特,對以前使用的如擬除蟲菊酯類、氯化烴類和氨基甲酸酯類等殺蟲劑很少或無交互抗性,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殺蟲劑能夠完全避免害蟲抗性的產生。2002 年,劉澤文等首次報道安慶地區褐飛虱對吡蟲啉產生低水平抗性(5<抗性倍數(RR)≤10)[6],隨后多地褐飛虱對吡蟲啉產生高水平抗性且暴發成災。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首次向全國發文暫停使用吡蟲啉防治褐飛虱,而推薦使用噻蟲嗪、烯啶蟲胺等藥劑防治褐飛虱[農技植保函(2005)270 號].褐飛虱對吡蟲啉產生抗性后,抗性倍數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李文紅在室內利用吡蟲啉對褐飛虱篩選了 22 代,RR 從最初 208 倍上升至 1215倍[7];2010-2015 年田間監測結果表明褐飛虱對吡蟲啉仍處于高抗狀態且 RR 呈逐年上升狀態(表 2)[8-11].推測存在 3 種可能:一是吡蟲啉被用于白背飛虱的防治,對褐飛虱起到進一步篩選作用;二是我國褐飛虱蟲源地東南亞地區仍使用吡蟲啉防治褐飛虱;三是研究表明褐飛虱對吡蟲啉產生明顯抗性后,停止用藥難恢復褐飛虱對吡蟲啉的敏感性[12].
關于褐飛虱對噻蟲嗪的抗性,最早于 2007 年,王彥華等報道金華地區褐飛虱種群對噻蟲嗪產生了低水平抗性(RR=9.9)[13].國家農技推廣中心監測表明褐飛虱對噻蟲嗪的抗性處于急劇上升狀態且在 2015 年達到高抗,建議暫停使用噻蟲嗪防治褐飛虱(表 2)[8-11].李燕芳等利用噻蟲嗪對廣州市鐘落潭田間褐飛虱種群(RR 為 2.67)連續進行 10 代、20 代和 30 代抗性篩選后發現 RR 分別為 12.56、38.50 和 66.05[14].多地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噻蟲嗪(常規劑量)防治褐飛虱防效下降,藥后 10d 防治效果分別為 80%(2013年)、50%~70%(2014 年)與 40%~60%(2015 年)[8-11].稻飛虱對于噻蟲嗪抗性迅速出現并加劇是用藥不合理導致,可能存在 2 個原因:一是吡蟲啉等藥劑的停用使得噻蟲嗪的使用次數增加;二是隨著噻蟲嗪防效下降導致用藥量增加,加大了選擇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