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37%聯苯。噻蟲胺懸浮劑;小麥蚜蟲;防效。
為探明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37%聯苯。噻蟲胺懸浮劑(新亮殲)不同劑量條件下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及對小麥的安全性,進行田間藥劑試驗[1-3],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試驗設在亳州市譙城區十河鎮三里湖行政村某農戶麥田內,試驗田面積1 500 m^2,前茬為玉米,地力均衡,土質為黏土,肥力中上,有機質含量豐富,pH值為6.9.本茬小麥于2015年10月上旬播種,同一行距,試驗田土壤條件和肥水管理措施均一致。
1.2試驗材料試驗對象院小麥蚜蟲。試驗作物院小麥,品種為濟麥22,小麥生育期為灌漿期。供試藥劑院37%聯苯。噻蟲胺懸浮劑(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7.5%高氯。啶蟲脒微乳劑(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市售);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江蘇克勝有限公司,市售)。
1.3試驗設計試驗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37%聯苯。噻蟲胺懸浮劑150 mL/hm^2(A)、225 mL/hm^2(B)、300 mL/hm^2(C);7.5%高氯。啶蟲脒微乳劑450 mL/hm^2(D);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E);以清水作對照(CK)。各處理均兌水225 L/hm^2.3次重復,小區面積50 m^2.
1.4施藥方法于2016年5月1日施藥1次。試驗采用3WBB-161820型電動噴霧器進行常規噴霧,噴孔直徑0.9mm,按試驗設計逐小區對小麥麥穗全面均勻噴霧。
1.5氣象情況施藥當天晴,南風,風力3~4級,最高溫度28 益,最低17.6 益,日平均溫度22.8 益,相對濕度53%.藥后2、7 d分別降雨0.9、1.5 mm.
1.6調查內容與方法對角線取樣掛牌固定5點,每點確定5株,每處理區共25株,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1次,施藥后1、3、7 d(5月2日、5月4日、5月8日)各進行1次各小區活蟲數調查,共計調查4次,調查麥穗和旗葉上的蚜蟲數量,計算出各時期內的蟲口減退率(%)及校正防效(%)[4-6].藥效計算公式如下:
2結果與分析。
2.1對天敵的影響施藥后觀察,小麥無異?,F象,37%聯苯。噻蟲胺懸浮劑對瓢蟲均較安全[7].
2.2對麥蚜的防效由表1可知,各處理對小麥蚜蟲均有顯著防效,且在7 d后達到最佳。藥后1 d,處理A、B、C對小麥蚜蟲的防效分別為93.33%、93.88%、94.23%.藥后3 d,處理A、B、C防效分別為100.00%、99.62%、100.00%.處理A、B、C間沒有明顯差異,略高于同期處理D、E的防效99.79%、99.39%,處理A、B、C與處理D、E的防效有差異。藥后7 d最高防效處理A、B、C、D、E均為100%,處理A、B、C、D、E之間防效沒有明顯差異。但是處理A、B、C、D、E與CK存在明顯差異。由此可以看出,37%聯苯。噻蟲胺懸浮劑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防治小麥蚜蟲藥劑,其防治效果略高于7.5%高氯。啶蟲脒微乳劑和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而且藥效持續時間較長,能有效減輕小麥蚜蟲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