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水稻直播是指將水稻種子直接撒播在田間的一種栽培方式。
水稻機械化直播指應用水稻直播機, 直接將經催芽露白的水稻種子播在經過耕整的水田里, 進行培育管理的一種栽培技術。 根據播種時大田灌水與否,可分為水直播和旱直播。由于旱直播技術尚未成熟,應用規模小,通常所講的機直播,一般指機械化水直播。 目前,直播機主要有條播機和穴播機兩種,因此,機直播可分為機條播和機穴播。
2 優勢對比
2.1 手工直播
傳統的水稻栽培是人工移栽,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率低下。 上世紀 90 年代初,直播技術經試驗研究取得成功,并快速推廣應用。手工直播免除了傳統育秧、移栽用工,不需秧田,但播量難以控制,播下的種子無序、不均勻,通風采光差,病蟲害易發,草害嚴重,除草劑、農藥用量及用工增加,管理成本上升,污染加重。 手工直播較手工移栽省工、節本明顯,具有高產優勢;但直播稻易倒伏,抗自然災害能力差,穩產風險大。
2.2 機插
機插采用規格化育秧(盤育秧),由插秧機小苗帶土移栽,實現寬行、淺栽、定穴、定苗,植后有序,通風采光條件好,改善了田間小氣候;但增加了育苗、移栽環節及設備設施,故栽植環節集中用工量大、成本高。 大田管理期間,草害、病蟲害減少,除草劑、農藥施用量減少,較直播可減少 1/3 左右,成本下降。機插稻抗倒伏、抗自然災害能力強,稻谷品質優于直播,千粒質量大,出米率高。機插稻高產、穩產優勢強,農藥污染減輕,是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技術, 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是政府部門大力推進的重要工作。
2.3 機直播
機直播介于手工直播與機插之間, 既具有手工直播省工、節本的特點,又有機插定量、成行、有序、通風的優勢。 最明顯特點是栽植環節省工、 節本更明顯,勞動強度低、勞動生產率高。 機直播除了控制草害沒有明顯的優勢外,技術性、經濟性、生態性都優于手工直播,技術性、生態性略遜于機插。 特別是浙北地區,廣大農民已熟練掌握水稻直播技術,在此基礎上,通過引進直播機械,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直播技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發展潛力較大。
3 應用現狀
3.1 水稻栽植機械化發展梗概
浙北地區水稻栽植機械化起始于上世紀 50 年代末,當時推廣應用人力木制大苗移栽機,到六七十年代推廣應用人力和機動大苗插秧機, 原嘉興地區(即嘉興市和湖州市)擁有量曾一度達到 1.87 萬臺。
但因當時產品技術水平低、工藝質量差、生產力低下等原因難以發展, 最終水稻栽培回復到人工育苗移栽,水稻生產“三彎腰”沒能取得新突破。
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 90 年代,受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下等因素的影響, 水稻的種植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即從原來的雙季稻逐步轉化為單季晚稻,到跨世紀前后,浙北地區已成為典型的單季稻地區。在此期間,即上世紀 90 年代初開始,為解決水稻生產的“三彎腰”問題,水稻生產機械化問題逐步得到重視,直播、拋秧、免耕直播等輕型栽培技術逐步開發與應用,其中直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技術越來越成熟,并被廣大農民接受,到本世紀初,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與此同時,隨著土地流轉的發展,種糧大戶應運而生,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水稻直播機引進推廣,但由于技術等原因而未能進一步發展。本世紀初,湖州市引進了第一臺乘坐式高速插秧機, 開展規格化育秧、小苗移栽試驗,并逐步推廣應用。目前,水稻機插應用水平在 20%上下。 但由于機械裝備一次性投入大、集中用工量大、技術要求高、育秧機插環節操作復雜、成本高等種種原因,機插技術的推廣應用進入“瓶頸”,進一步擴大規模的難度加大。
3.2 機直播技術推廣應用現狀
近年來, 浙北杭嘉湖地區普遍感受到水稻機插規模難以進一步擴大的難題,而與此同時,勞動力緊張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機器換人”的呼聲越來越高。 為此,農機推廣部門一方面加大機插推廣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另辟蹊徑,引進直播機開展試驗。 部分種糧大戶也紛紛引進并應用直播機,有的大戶通過改裝背負式噴霧器、撒肥機等來噴撒播種,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2013 年,湖州市在跟蹤部分大戶機直播技術應用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調研,于 2014 年引進 3 臺直播機開展試驗應用,召開推廣現場會,并在收獲時進行了產量驗收,取得初步成效。 2015 年初,湖州市農業、農機管理部門派員對上海、江蘇、安徽及浙江等省市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 并分別與五家農機生產企業達成了協作意向, 在 4 月成功召開了現場演示會和技術培訓班。值得一提的是,廣大種糧戶不請自到,會議規模超乎預料地翻了一番,可見農戶對機械化的渴望。
為了順應“機器換人”的需要和農民的需求,湖州市提出了在進一步加大水稻機插技術推廣應用力度的同時,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直播技術,實行機插與機直播“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來加快推進水稻栽植機械化。湖州市農業局組織發起了從 4 月 20 日開始至 6 月底結束的全市水稻機械化栽植百日攻堅行動, 提出了通過提高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來實現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 80%的目標。 農機、農藝部門積極配合,分赴基層開展宣傳和指導服務,并共同研究制定了 “湖州市單季晚稻機械化直播技術規程”. 預計 2015 年湖州市直播機數量達 50 臺左右,機直播應用面積 2 000 hm2左右。由此, 湖州市水稻機械化直播技術的推廣應用進入起步發展階段。
4 存在問題及對策措施
4.1 加大開發研究力度,提高適用機具市場供應能力
水稻直播機的研發始于上世紀 90 年代早期,以條播為主,為獨輪自走式條播機。近 20 年來,該類機具在播種器及播種方式上有了較大改觀, 但總體制造水平還不高,可靠性較差。而近年來開發應用的穴播機,一般與水稻插秧機動力底盤配套,技術和制造水平相應提高,但播種器可靠性、適應性還有差距。
目前,水稻直播機總體水平還處于“一邊開發、一邊生產、一邊推廣、一邊改進”的階段,大部分企業還實行以銷定產,機具的地區適應性不強,且浙北地區的適用機型少,選擇難度較大。因此,要加強科研,加大直播機的研發力度,逐步提高直播機的可靠性、適應性等綜合性能;同時,研發智能型、舒適度高的機型,充實農機供應市場,提高適用機具的供應能力,擴大用戶的選購余地,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需求。
4.2 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提高農民新技術應用水平
水稻直播技術已被浙北地區農民接受, 但農民對應用機械化直播技術還心有余悸, 持等待觀望的態度。首先購買直播機需多花一筆錢,其次對直播機的信任度不高,再則機直播對水田耕作、種子處理、播量、田間管理等有不同農藝要求。應用機直播技術需要農藝上的配合, 反過來機直播也要符合農藝要求,農機與農藝相輔相成。農機與農藝部門須加強配合,結合本地實際,共同制定技術規程;同時,組織技術培訓,讓廣大用戶及時掌握機直播技術要點,提高農民應用農機化新技術的水平。
4.3 適時出臺政策措施,提高農民選用新機具的積極性
在湖州市 2015 年 4 月 16 日舉辦的全市水稻機械化直播現場會上, 共有五家企業的五個產品參加了作業演示。五臺演示機具是 8 行或 10 行的直(穴)播機,價格最低近 1 萬元,價格最高的近 12 萬元。而根據 2015 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7~11 行條播機最高補貼 750 元,6~10 行的穴播機最高補貼 4 500元,補貼比例 15%左右,甚至更低。 湖州市農業、財政部門制定的 2015 年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使用實施方案, 把直播機等栽植環節的農機裝備列入重點扶持發展機具進行補貼,但文件到 6 月上旬還未出臺。
農民要求提高農機購置補貼額度的呼聲較高。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應進行適當調整, 相應提高直播機等的補貼比例和額度。 各級政府出臺支農惠農政策要充分考慮農時季節,做到政策出臺靠前,讓廣大農民早早吃下定心丸,提高農民選用、購買、應用新機具的積極性。
4.4 堅持機插與機直播協調推進,提高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
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社會共識, 水稻生產綠色防控等措施是創建農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 水稻機插較機直播和手工直播顯示了更強的優勢。但在“機器換人”緊迫的情況下,今后一定時期內,推廣應用機直播技術是解決水稻栽植環節“機器換人”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決不放松水稻機插技術推廣應用的同時,大力推廣應用水稻機械化直播技術,堅持機插與機直播“兩條腿”走路,協調推進,加快提高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快速推進水稻生產“機器換人”,實現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